最近看到一個TED的演講,說到如何「have fun」,講者歸納出幾個重點,包含做一些會很快樂的事情(不一定是指遊戲,而是一個不過於目的導向,做起來會讓自己感到愉悅的事情)、讓自己可以達到心流狀態以及可以產生連結(可以是對人、對環境或自身內在)的事情。
我對此也有感觸,在於對於要高度專注的事情,通常在結束後帶來的快樂的感覺很難從一般娛樂中得到,但是高度專注的事情卻也很「脆弱」,因為外界的一點點的干預可能就會讓心流狀態中斷。不只外界事物、自己身體狀態也是讓自己無法堅持下去的因素,也因此專注力跟我們的體力、時間一樣都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既然專注力是我們有限的資源,但是我們無時無刻需要使用專注力,例如思考吃什麼東西、穿什麼衣服出門、手機桌布要換成什麼,也難怪有很多人選擇過著極簡的生活,因為他們認為生活的極簡就是內心的極簡,免除掉生活的一些會占掉大量專注力的事情才能把專注力放在真正要投入的地方。
但是即使知道某件事是一個我們需要投入專注力的事,但仍然很可能覺得沒有動力去做它,而之所以把非玩樂的事情當作樂趣(例如工作)這件事情如此困難,是因為我們在執行時下意識的把它們排到沒有樂趣的區域,這就牽涉到我們一開始其實就不認為它可能會是一件帶給我們快樂的事情,而不是做了以後才思考這有沒有為我們帶來快樂,這反映的是我們內心的「底層邏輯」是如何運作的。
底層邏輯代表的是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例如對於近期很流行的「安靜的離職」就是一種將對現實的無力反映在工作上的底層邏輯,但是這也只會讓上班的過程更加痛苦,並沒有其他的好處。但如果要把這個底層邏輯轉換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類的生產力,那就會有更深一層的想法。「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有提到,自問自己的工作觀是什麼可以大大的改變自己對於工作的想法,也是一種轉換底層邏輯的方式。
比爾蓋茲說「我們總是過度高估未來兩年的可能改變,但低估未來十年可能的轉變。」,一個小小的轉變,如剛剛所說的認知專注力是種資源、改變自己的底層邏輯,放長遠來回頭看,也許就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希望您可以動動手按一下愛心並持續關注我的方格子、粉絲專業、IG,或不吝按下「贊助」不吝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持續創作,我也會把你們的支持當作動力持續更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