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才能從根本上殺掉一個人?」
零、為甚麼這本書重要 ?
如果說托爾斯泰代表俄國文學的高度,那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的便是俄國文學的深度。
命題涉及 : 無神論者自白、理性感性思維抉擇、宗教與反宗教、善惡非二元、社會使命及生命意義。
學術範疇:跨越社會﹑政治﹑哲學﹑倫理﹑人類、心裡學等諸方面爭論。
他的著作體現作為俄國現實主義心理流派大師在文學上的藝術成就,雖是單一個體,卻因為自身異於常人的豐富經歷與本身精神官能症的問題,讓杜斯妥也夫斯基能夠向讀者展示不同角色之間鉅細靡遺的價值體系 ( 且是用一種很真實的方法 )他也借此書曝露自己對俄國過去﹑當代與未來的思考。
杜斯妥也夫斯基一生共寫11本長篇小說、3篇中篇小說及17篇短篇小說,此作卡拉馬助夫雖是最後一作,卻只是眾多偉大作者對他推崇與模仿的開始而已。
他的文學風格對20世紀的世界文壇產生深遠影響。
說他是「作者的作者」毫不為過。
提到作者的成就,接下來我們必須進一步了解,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作者簡介
本名 :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杜斯妥也夫斯基
(俄語: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 )(1821-1881)
主要著作及年份
- 《窮人》第一本長篇小說1846年出版,當時25歲。
-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1861年)
- 《罪與罰》(1866年)
- 《白痴》(1869年)
- 《卡拉馬助夫兄弟》(1880年)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是杜氏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被視為創作最高峰。
評價及其影響
- 他和托爾斯泰、屠格涅夫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
- 杜斯妥也夫斯基影響了20世紀很多作家,福克納、卡繆、卡夫卡、黑澤明等。
- 美國哲學家瓦爾特·阿諾德·考夫曼認為《地下室手記》是第一本存在主義的書。
- 奧地利小說家史蒂芬·茨威格讀過此書後,把杜思妥也夫斯基與巴爾扎克﹑狄更斯稱為全歐小說三位「大師」。
- 湯瑪斯·曼深受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病態藝術」影響,並證實《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是《浮士德博士》的淵源。
卡夫卡 :「發現他,像發現大海,發現愛情。」
魯迅 : 「到後來,他竟作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時也是殘酷的拷問官而出現了。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中,來試煉它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拷問出藏在罪惡之下的真正潔白來。」並稱他人類靈魂偉大的審問者。
然而這一個手端傑作的人,也是承載罪惡的人。覺得偏頗?
我們會在下一個篇章 ( Minor ) 著重探討他的「罪」與「貶」。
回到小說本身,聊一聊卡拉馬助夫一家的特別之處與主要的角色成員。
二、什麼是「偶和家庭」?
偶和反應 ( Coupling Reaction ) 即本中所謂的「
偶和」是一種化學概念。
兩個化學單位或實體 ( 有氫鍵的分子 )之間因為氫鍵的交互作用不易分散的現象,影響到分子量的測定。狹義偶聯反應涉及有機金屬催化劑的碳-碳鍵形成反應,根據類型不同,又可分為交叉偶聯和自身偶聯反應。
要探討卡拉馬助夫一家,必須先知道這一家的聚首,並不是因為家族與任何穩定的情感聯繫。單單是因為父子的財產糾紛與成員彼此的道德枷鎖。
人們在外力的左右之下不小心結合在一起。既沒有家族公共價值作為依託,也沒有個人肉體自由作為根據,更沒有信仰依據。呈現一種虛偽的無根狀態。缺乏道德訓誡,也做不到傳承。
而這一家人的集合,正是作者為了以小單位的「家庭」暗喻19世紀的俄羅斯社會結構,斷裂、无序的特點。
因此,卡拉馬助夫一家的成員可看作俄國動盪時代下,意識形態的濃縮投射。
三、角色介紹
カラマーゾフの兄弟 (テレビドラマ) 市原隼人、齋藤工、林遣都 2013冬季日劇
- 費堯多爾·巴弗洛維奇·卡拉馬助夫(老卡拉馬住夫)卡拉馬家族之父
不定型的多變靈魂。看似懦弱卻又大膽、病態。是惡毒的人間小丑,代表著本作世界中的「惡」
- 德米特里·費堯多羅維奇·卡拉馬助夫 ( 米佳 )
「上帝」與「惡魔」同存。為此書中「精神復活的」的典型角色。
- 伊萬·費堯多羅維奇·卡拉馬助夫
利己主義、唯物主義、無神論者。為真兇 ( 斯麥爾加科夫 ) 提供思想憑依,最終承認自己也是殺人兇手而致精神錯亂
- 阿列克塞·費堯多羅維奇·卡拉馬助夫 ( 阿遼沙 )
理想主義天使。但心中仍藏有一絲黑暗。
- 帕維爾·費堯多羅維奇·斯麥爾加科夫
斯麥爾加科夫的母親是街頭上的聾女,名字也取自「發臭氣人的兒子」的諧音。街坊都傳他是老卡拉馬助夫的私生子。他沉默寡言、悶悶不樂,和杜斯妥也夫斯基一樣是個癲癇患者。還是個孩子時,他喜歡收集流浪貓,卻只是為了把他們吊死並埋了。他的名字在俄語中還有「蠢蛋」、「無恥之徒」的意思。同時是個無神論、極端自我中心主義者。
為何需要四個角色?
肉體損害只是初步,構成一個「人」的要件,不只是肉身。還有自尊 ( 價值取向 )、精神、情緒。此刻,我們有足夠的鋪陳能夠談論開篇的那個殘酷問題......
如何從根本上殺掉一個人? 杜式所定義的「死亡」甚至不單指一個面向。
- 米佳於情緒上弒父
- 伊凡於精神上弒父
- 阿遼沙於價值上弒父
- 斯麥爾加科夫於肉體上弒父
費堯多爾·巴弗洛維奇(老卡拉馬住夫)代表「丑惡」本身。
而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便是杜氏用來殺死丑惡的四項工具。
即,人有四個層面的損害導致本質消亡。
四、其他關鍵角色
當你讀到霍赫拉科娃太太而心平氣和,相信你準備好面對婚姻了XD
- 佐西馬長老
阿廖沙在小鎮修道院時的老師,也是修道院中的長老。在鎮中是個名人,因為他預知未來、替人治病。所以,為他在眾僧侶中帶來崇拜與嫉妒。
- 阿格拉菲娜·亞歷山德羅芙娜·斯維特洛娃(格魯申卡)
當地有名的蕩婦,對於異性有著難以解釋的吸引力。老卡拉馬助夫和德米特里都為她傾倒。.
- 卡捷琳娜·伊萬諾芙娜·維爾霍夫策娃(卡嘉)
德米特里的未婚妻,與此同時伊萬也愛著她。而她似乎也一貫以傲慢示之。
- 麗薩·霍赫拉科娃(Lise、莉茲)
十四歲的少女,富有寡婦霍赫拉柯娃的獨生女,是阿遼沙的青梅竹馬,她腿部有殘疾,以輪椅代步。傾心於阿遼沙,兩人私訂終生。與母親一樣有歇斯底里傾向。
- 伊柳沙 - 當地學童,小說副情節的主要人物。他的父親,窮困潦倒的退伍上尉斯涅吉遼夫被老卡拉馬助夫差遣去恐嚇背有債務的德米特里,反遭後者的侮辱,整個家庭也因此蒙羞。
五、什麼是「卡拉馬助夫式精神」?
書中可以多次聽到角色對卡拉馬助夫成員使用這個詞彙—「卡拉馬助夫式的」
所謂卡拉馬助夫精神,我的解讀是人類本性對自恰,矛盾且立體的多面性。
或許也可以理解為卡謬的在薛西弗斯神話中探究的「荒謬」。
( 薛西弗斯的神話筆者還未完成整理,但已經能在多處讀到他提起杜氏 )
那麼,讀者是否能在這本書中得到超越這種精神的方法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杜氏在寫作此書時最重要,同時也最精彩的便是提出各種角度的觀點與剖析,並且殘忍地給出角色面臨的後果,卻不給我們救贖的答案。
他的文風就正如他聲稱的 : 「我是最高意義的現實主義者。」
六、反覆閱讀的篇章
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要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
杜氏認為是小說的高潮。在與阿遼沙在咖啡館的見面中,伊萬充滿熱情地讚美滲透於俄羅斯社會中的理性主義與
無政府主義思潮,並為之辯護。說明自己的思想而編造一個脫離主要情節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描述一個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中的領袖與他遭遇再次復活的
耶穌。
此故事可以說是全書的精神核心,這篇章形象地演示伊萬的心中,社會運作與人類思維的基本邏輯及價值體系。
長老指責耶穌:「你把人看的太高,你的做法就好似不再憐憫他們一樣,因為你對他們的要求太高了。而這樣做的竟是一個愛人多於愛己的人,不要把人看的太高,也不要對人要求太高。這樣倒更接近於愛。人是軟弱的,也是卑鄙下流的。我明天非燒死你不可,Dixi ( 拉丁語 意指該說的都說了,我問心無愧。)」
卡拉馬助夫一家聚於小鎮的修道院,佐西馬長老決心做調停人,調解德米特里和老卡拉馬助夫因為德米特里的財產而產生的糾紛。在過程中佐西馬長老安慰了一位承受著喪子之痛的婦女。
「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要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
本卷佐西馬長老辭世。人們都期望他的屍體能和所有神聖的人的屍體一般永不腐爛,但是佐西馬長老的屍體不但腐爛,並且第一天開始就臭味難耐。這讓一些人對自己對於佐西馬長老的崇敬產生了懷疑。阿遼沙也因此感到崩潰。
開端介紹一個名叫柯利亞·克拉索特金的男孩。柯利亞是一個有才氣的男孩,他宣稱自己信奉無神論、
社會主義且篤信歐洲思想。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他必追隨伊萬的足跡。
然而杜式正是通過他的所作所為,取笑這個本質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說什麼的「歐化分子」。柯利亞第一次見到阿遼沙,便重新審視自己的
虛無主義信仰。
七、Major 的未完之完
杜氏於1879年12月8日寫道:人們寫信給我,年輕人在讀,上層社會的人在讀,文學界中有人罵,有人褒揚。從周圍人的印象來看,我從未有過如此的成功。
杜斯妥也夫斯基出獄後,在著作中強調俄羅斯東正教的主題性。
他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到
哥特小說、唯心主義及荒誕諷刺的成份,且無論是對「復活」、「精神救贖」的執著還是對日常的表達,他在其中挖掘的足夠深入,以致讀者至今仍能在裡面的角色中發現生活中人們的影子。
而他自己本身的命運也是這樣平常、荒誕的。
依照作者預先的規劃,他本來要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之後再以阿遼沙為主角出續篇。卻在一個平凡的日子裡,因為要撿拾掉落的筆而死亡......
續作原本的構思為阿遼沙在世俗之間漂泊而後重新回到修道院,並且通過修道院成為一個革命者。尋找真理的過程中,他成為革命者,也成為政治犯被判處死刑。
就得到的片面資訊,無法從中窺見作者思想的軌跡,但是我們能切實的感受到作者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融入了卡拉馬住夫一家。
當我們翻開他的作品,感受到的並不是如馬奎斯那般精鍊、幽默的文字,而是一個囉唆且分裂的男人寫下的絮語。
他的行文缺乏理性打磨和精雕細琢,甚至呈現精神問題表達的原生態,卻也流露出對日常語言的陌生化。而這不單單是一種藝術化詮釋,也是病患獨特的心理表達。後人翻閱他遺留的諸多筆記,發現裡頭的文字潦草、密集兼之狂野,筆跡連續不斷,甚至有圖畫穿插其中,複雜程度超越「一般」作者。
他並不一般。有如附魔者。
臨床上有一種特徵叫「多寫症」,大致與此相符。
關於多寫症相關示例,2021筆者自己紀錄過一個免費專題 — 雷蒙格諾風格練習的複式記帳風格,杜氏的口吻就如同此例。有興趣也可如此仿造、練習一下。
某方面來說,老卡拉馬助夫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罪,而找來這些兒子們對己自戕呢?這是不是一個黑暗的救贖?
我無法斷定,但是我們會在下一篇,探討他用寫作將自己的意識型態、群魔......
解剖和縫合。
救贖與答案都是杜氏不輕易給我們的,但他用卡拉馬助夫這一家,把問題與罪親自暴露給我們。
即便書中有「精神復活」也有「哲學性死亡」。
但在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盡力解決心中那些卡拉馬助夫式的吧!
八、結語及聲明
反對斷章取義、割裂上下語境的方式曲解其中觀點,感謝理解。由於筆者自身能力受限,此文停留在資訊消費層級,談不上研究、挖掘與拓展,只拋磚引玉加以渲染出娛樂性。望能激發更多人對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閱讀興趣。整理、融合與創作內容,所需的時間、精力超出本人想象......致成稿倉促,無法達到理想中的優良狀態,請多多批評。
文內提及的內容若在刊出後有資訊更新會盡量補疑更正、繼續挖掘。
資料來源 :
- wiki 維基百科
- 《杜思妥也夫斯基詩學問題》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