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17當年受助少年的分享
當有社工系同學提問到怎樣算好的社工
前任受助少年說,要隨時找得到人,很爛的社工就是下班就換帳號,訊息未讀未回,但他也坦承自己會故意半夜三點去丟訊息,看社工是否會回訊息,是否會在乎自己。他表示他知道他們家庭關係不太好的,會和社工有依附關係。
嗯,講得出"依附關係"四個字,顯然是有點概念的年輕人。
但我心裡就覺得,好啊,你們一方面清楚社工低薪、還說社工薪水太低,才不想當社工,又期待社工像便利商店,隨時回應自己的需要,到底是想怎樣?
這個問題我寫在給老師的作業當中
之後有機會也會問社工老師,他們到底對於青少年社工的期待是什麼?
以下節錄我的演講心得
【怎樣算好的社工?準時下班不行嗎?】
已經不是第一次,但青少年或個案對於「好社工」的期待,我會覺得很無奈,社工不可以準時下班嗎?社工不可以擁有自己的下班時間與私人生活嗎?網路上也有精神疾患的個案發表文章,認為如果無法長期無條件的關心個案,就不要當助人工作者,當時我私下和朋友開玩笑說,要不要以後這些個案乾脆納入社工或心理師的戶籍算了?社工已經是一個低薪資且就業環境非常不佳,還要被機構要求回捐的工作,社工的流動率高已經不是新聞。即便我可以理解個案需要有依附對象,但這種被期待沒有個人界線,隨時隨地都要回應個案的需求的狀態,難道不會造成社工的專業耗竭嗎?我是心理師,就心理師的角度,諮商要付費這件事情讓個案有現實感,知道自己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心理諮商的架構與界線讓心理師不必每天隨時隨地回應個案的需求,心理師和個案不是無時無刻黏在一起。這樣的架構可以讓心理師可以有很多空間去思考個案的狀態。但社工被要求專業,又被期待要隨時接訊息,只要一點不符合個案的期待,馬上就變壞客體,這樣的狀態也凸顯社工工作的困境。
如果希望社工的流動率下降,改變對於社工的期待與改善工作環境與薪資,是必須的。沒有人可以完全補足家庭的失功能與不足,個案或是青少年在某種層面需要理解,這些界線與空間,是保護專業關係與專業工作者的必要條件。撐住青少年不應該是單一社工或助人工作者的工作,青少年個案會需要建立一個網絡,這個網絡可能是好幾個人、好幾個系統,在找其中一個無法立即性地解決少年的問題時,他可以找另一個人協助。生態系統觀的概念,也應當納入社工服務的方式之中,讓社工的就業條件可以改善,才能提供青少年個案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