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etflix上映的「舞伎家的料理人」,主打是枝裕和統籌執導,老實說,我並不是「是枝裕和粉」,我對他並不熟悉,印象中是擅長處理日常生活的一位日本導演。我甚至將這部「小偷家族」跟「生存家族」搞混。
直到看到蕭菊貞老師《餐桌上的電影物語:美食、人性與慾望的浮世對話》的一篇,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
電影本紀
一開頭,便是阿治及祥太,走入一家超市,然而觀影者基於片名,加上兩人的相互使眼色的神情,便可明白兩人是在偷取商品,宛如稀鬆平常的事。甚至買了可樂餅當點心,返家途中,兩人如同一般父子日常閒聊,無意間看見一個小女孩獨自坐在陽台,一旁無家人陪伴。兩人便將這小女孩「樹里」帶回家了。看到這裡,你應會說「X的,這不就是誘拐嗎?」,相較一般人對於「誘拐及遺棄」的解釋,這一家子有稍微不同的闡譯。
爾後,兩人帶樹里返家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充滿雜物、牆壁黝黑(尤其是浴室)、稍嫌擁擠的日式家庭建築。數坪大的房子,除了阿治、祥太外,還有柴田奶奶、看似輟學的高中女學生亞紀以及信代,劇情便在小女孩樹里的加入後,逐漸揭露每位成員背後的故事,以及這個「家」的真相。
***教學防雷線***
遺棄?如果我們發現她時,沒有一位家人在她身邊,這算是遺棄嗎?
電影其中一個轉折點,高齡的柴田奶奶在睡夢中逝世,阿治及信代因支付不出喪葬費,決定將屍體埋於家中。最後警方該家族的真相時,站在審判的立場,對於兩人質問時,對媽媽信代說出「遺棄屍體是重罪」,信代則是反問對方這句話,「小偷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皆屬於社會邊緣人,算是被一般社會大眾目光遺棄族群,包括從事的維持生計方式、價值觀等。相較於一般人的批判,然而對於「家人」,都是用溫和的眼光、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彼此。
「小偷家族」讓觀影者去看見一般普羅大眾難以理解及看見、甚至是刻意迴避的生活方式,包括偷竊、特種行業、家暴等等,以及深處其中人們,所給予的理由。老實說,觀影後,查詢了相關資料,導演的許多作品是會運用新聞時事及日常生活為主要題材,「我的意外爸爸」、「橫山家之味」、「無人知悉的夏日清晨」等等,而「夏日清晨」背後的真實故事,讓我感覺不太舒服,如果各位不介意,可以先查詢關鍵字「東京西巢鴨」。
在國中公民科探討「家庭」時,都會稱「家庭為人第一個社會化的場域」,然而看完「小偷家族」時,不禁自付,如果有血緣關係的家人選擇捨棄甚至放生,那屆時願意關心及照護的他者,想必便會成為該個體體寄託的對象,也就是重要他人,然而,如果此「重要他人」非如同電影中的角色具有良善的心,該如何是好呢?
討論題綱:
一、後來我們發現長男「祥太」非男孩的本名,是阿治故意取與自己同音的姓名,包括亞紀選擇優等生妹妹「沙耶香」作為花名,你認為其背後的意涵為?
二、「我除了偷竊,沒有什麼可以教導他了」你認為面對警方詢問,爸爸阿治的這句話,給你的感覺為何呢?
三、你認為祥太最後說出「我是故意被抓的」,他從一開始相信「父親」的價值觀到後來的轉變,其關鍵點為?
四、柴田奶奶原來是遭到前夫的遺棄,但她在前夫逝世後,仍每年至「小三」家中祭拜,其所表達的意義為?
很喜歡這中國版的海報,然而現實是,這家族的庭院是看不到煙火的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