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訪|是電影之神望進了生命的裂縫──專訪《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演員盧鎮業

更新於 2024/11/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年少日記》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年少日記》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年少日記》作為導演卓亦謙的首部劇情長片,橫空出世般地入圍 2023 金馬獎多項大獎,在這之前,他寫了十幾個劇本都開發不成,中間也曾想過乾脆不當編劇了,因為創作狀態還有些毛躁,生命中難以梳理的過去也纏得太緊。

說起來可能有點難受,《年少日記》的劇本原型是一封來自朋友的遺書,這份向死的意念是卓亦謙生命裡的劫,卻也為他的創作生涯打開了一道蒼茫的微光。

在電影裡飾演陳老師的盧鎮業和卓亦謙是大學舊識,認識了 16 年的他們,一起在大學時期經驗了朋友自殺離世的事件。卓亦謙說,在朋友自殺的前一天,他走經過對方身邊看他在寫東西,以為對方在寫劇本,還向他說了「加油」。隔天朋友自殺了,留下了幾頁遺書。十幾年裡,他不停問自己「如果再來一次,我還可以做什麼?」

他成為留下來的人,當然責怪自己沒有接住故友。

《年少日記》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年少日記》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卓亦謙說盧鎮業從幾十年前就和片中的陳老師一樣,面對低潮時的他,盧鎮業總是耐心在旁等待,等他願意開口。電影是他們的共通語言,朋友自殺也是,所以當劇本完成的剎那,卓亦謙就知道陳老師的角色非得是盧鎮業不可。他們第一次討論作品時,說的不是導演和演員之間該如何工作,而是作為卓亦謙和盧鎮業的二人所經驗過的離開與死亡是什麼。

除了導演和演員之外,其他劇組人員也幾乎是全程在旁,看著卓亦謙再次經驗愛與生滅。

在影像的表達上,從孩子離世後大量使用的手持鏡頭,一直到陳老師再見父親之後,鏡頭才逐漸變得平穩;而擔任製作統籌,同時也是配樂師的張戬仁會逐場次和導演討論每一場戲對白和角色狀態,才決定了要以鋼琴曲表達孩子的自卑與孤獨,隨著陳老師回望不願掀開的爛瘡,片中才出現了鋼琴單音,同角色一起,一小步、一小步地安撫自己。

《年少日記》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年少日記》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片中得不斷壓抑情緒的盧鎮業,在多年後再見老父的那場戲拍完之後,是衝出了片場痛哭,下戲之後他還是沒有在父親、秘書面前哭出來,他說,他知道陳老師不能在他們面前哭,但陳老師的角色裡也有一部分是屬於盧鎮業的靈魂,他依然希望自己能接住角色,所以他得讓陳老師哭出來,人才不會碎掉。

那是盧鎮業在電影裡覓得的溫柔待人的方式,而卓亦謙回到了編劇的身分,他說自己在寫這個劇本的時候,特別絕望,也因為失語,所以他只能將難解的情緒和說不出口的話寫在劇本裡,成為他的日記,也是他與自己說話的方式。

《年少日記》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年少日記》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在看《年少日記》時的光亮,的確讓我有些意外,面對抑鬱和卡住的生命經驗,我實難找到不再徬徨的解方,也並無法就此說服自己,我終能告別年少時的自憐,離開絕望的邊緣。我以為卓亦謙是想讓自己好過,才拍下這部作品。但他卻說,在拍攝過程中他沒有一天不哭,也並未因為電影拍完了,就對朋友的離開而釋懷,他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忘記朋友的離開,以及在他身上所留下的絕望──他一樣是痛的,只是他最近一直告訴自己,如果要一直記得朋友,拍電影就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朋友也和他一樣深愛著電影。

他並不是為了繼承故友的遺志而選擇寫劇本、當導演,而是在還沒能放下傷痛、還沒辦法完全放過自己之前,他只能以電影繼續記得,就算還是沒好起來,也沒有關係。

故友留下的劇本,在他的生命鑿出了傷痕,而電影之神才得以走進他的生命裡。

《年少日記》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年少日記》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採訪、撰文/黃曦
責任編輯/謝佳錦
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原文刊於金馬影展官方網站


!釀電影金馬六〇專題,請往此去!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慷仁與陳澤耀在戲外,為了電影,真的什麼都拋得掉:星味、帥皮囊、食物和時間;戲裡則是為了兄弟對方,什麼也都不計較,包括尊嚴、愛情、身份證件、金錢,和人窮必惡的必然,兩個角色在困境之中,仍為彼此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後來就只是把我的爸媽當成普通人,才理解他們當然會有懦弱、失敗的一面,雖然有些裂縫是沒有辦法被彌補的,但就像子圓一樣,我不用非得要原諒誰,爸媽和我都沒有錯。」祝紫嫣說電影裡的傷口結痂了,那些疤痕就是生命為她刻下的記憶。
楊國瑞為影中人留下了選擇的餘地,讓他們自行決定活在想像夢境裡──自我認定的夢也可以是真實,即便旁人看它虛幻,但個人的幻想何嘗不是一種真實、一條生命出路。夢境雖是將煩惱顯化,而真人的菩提與涅槃即為空無,可屬於凡人的我們並無解方,姑且就將「選擇」視為神的遊戲,也為一道。
「拍電影是很漫長的過程,比想像中還要漫長很多。它在方方面面都在考驗你的決心,是不是夠誠實?是不是夠喜歡?放棄是簡單的,堅持不是。」以這次新作《壞男孩》為例,從二〇一八年開發劇本,至今已是二〇二三年尾,五年的時光都在這裡,要堅持下去並不容易。
每一次見面,幾杯酒喝下去,什麼事都能一講再講,從晦澀恐怖的封閉時代、生命膨發的社運年代,他們聊台語復興、民歌運動,也聊台灣電影新浪潮和新世代年輕人的交棒,當然他們也訐譙政治、經濟,自戒嚴時期便踏在這片土地的他們,早已用他們的目光記錄下了世代的變化。
王禮霖說,拍這部電影,只是為了透過影像去傳遞一些事實,將那些在現實中無法控制的事情,透過電影發散出去,阿邦和阿迪都接住自己了,他也將放下這對兄弟,再寫下一個故事。
吳慷仁與陳澤耀在戲外,為了電影,真的什麼都拋得掉:星味、帥皮囊、食物和時間;戲裡則是為了兄弟對方,什麼也都不計較,包括尊嚴、愛情、身份證件、金錢,和人窮必惡的必然,兩個角色在困境之中,仍為彼此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後來就只是把我的爸媽當成普通人,才理解他們當然會有懦弱、失敗的一面,雖然有些裂縫是沒有辦法被彌補的,但就像子圓一樣,我不用非得要原諒誰,爸媽和我都沒有錯。」祝紫嫣說電影裡的傷口結痂了,那些疤痕就是生命為她刻下的記憶。
楊國瑞為影中人留下了選擇的餘地,讓他們自行決定活在想像夢境裡──自我認定的夢也可以是真實,即便旁人看它虛幻,但個人的幻想何嘗不是一種真實、一條生命出路。夢境雖是將煩惱顯化,而真人的菩提與涅槃即為空無,可屬於凡人的我們並無解方,姑且就將「選擇」視為神的遊戲,也為一道。
「拍電影是很漫長的過程,比想像中還要漫長很多。它在方方面面都在考驗你的決心,是不是夠誠實?是不是夠喜歡?放棄是簡單的,堅持不是。」以這次新作《壞男孩》為例,從二〇一八年開發劇本,至今已是二〇二三年尾,五年的時光都在這裡,要堅持下去並不容易。
每一次見面,幾杯酒喝下去,什麼事都能一講再講,從晦澀恐怖的封閉時代、生命膨發的社運年代,他們聊台語復興、民歌運動,也聊台灣電影新浪潮和新世代年輕人的交棒,當然他們也訐譙政治、經濟,自戒嚴時期便踏在這片土地的他們,早已用他們的目光記錄下了世代的變化。
王禮霖說,拍這部電影,只是為了透過影像去傳遞一些事實,將那些在現實中無法控制的事情,透過電影發散出去,阿邦和阿迪都接住自己了,他也將放下這對兄弟,再寫下一個故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第 61 屆金馬獎死亡之組落在影后提名名單中,五位入圍者傳神表述出五種亞洲女性困境與姿態,包括喪女的母親、受感情詐騙的女菁英、喪侶女同志不受法律保護的處境、弱勢族群適應社會的旅程,以及受困於親情的年輕靈魂模樣。本文介紹五位準影后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故事、以及表演亮點。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第 61 屆金馬獎死亡之組落在影后提名名單中,五位入圍者傳神表述出五種亞洲女性困境與姿態,包括喪女的母親、受感情詐騙的女菁英、喪侶女同志不受法律保護的處境、弱勢族群適應社會的旅程,以及受困於親情的年輕靈魂模樣。本文介紹五位準影后在片中所飾演的角色故事、以及表演亮點。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們像一縷魂魄,靜靜地走入他人的生活中,看他們過日子,看時間緩緩流動,而我們並不涉入其中。」《春行》的拍攝現場正是如此,品文和紫惠都希望呈現演員「本真」的樣子。「導演只給了我角色的感受,其他便任由我自己長出角色的變化,所以我們可以更安靜、專注地待在一個『家』裡,成為片子裡的角色。」貴媚姐如此形容。
Thumbnail
(編按)本屆 2024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單元,特別安排法國動畫導演波赫士.勒培(Boris Labbé)的專題,放映八部跨越十五年創作生涯的短片作品。《釀電影》也獨家跨洋專訪波赫士.勒培,從創作的初衷、思考的流程、心目中的觀眾樣貌,到面對最新穎的 AI 技術的思考,深入淺出地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我在這裡等你》是 BL 電影嗎?」採訪的開頭我便拋出疑問,這也是導演鄧依涵在接下劇本的第一刻,就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她的答案是否定的。創作的開端,要拉回鄧依涵所編導的迷你劇集《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
Thumbnail
「做電影就是一種堅持吧。每部片其實都有自己的難關,就是因為每一部電影都是新的生命,我反而會覺得因為無法預期,所以在製作每部電影的時候,我都視為挑戰,去面對它就對了。」
Thumbnail
電影能將一切對錯都視為無物,就像一張沒有路線規劃、不必按圖索驥的地圖。就連「拍電影」這件事也沒有標準答案:攝影機沒有一定的機位、下燈沒有一定的角度,這是一份感性總是大過於理性的工作。但攝影師的身份要兼具想像與技術,這對余靜萍來說不無痛苦,卻也讓她有更多空間可以毫無限制地創作。
Thumbnail
如果你是 vocus 的格友,在站上或許已經聽過「釀電影」這個名字,甚至閱讀過他們的作品。從數位電影評論、演員專訪到實體刊物,當許多影迷想到影評,腦海裡浮現的就是釀電影。乍看之下,釀電影是集結了眾多優秀創作者的影評媒體,但近年來釀電影也不斷拓展內容邊界,透過各種嘗試,打造一個影迷同好間的交流社群⋯⋯
Thumbnail
對高偉晏而言,他追求的不是聲音本身的「完美」,而是讓聲音設計能用聽覺說故事。導演能掌握的是故事的主軸與架構,關注的聲音是角色的台詞與戲劇整體,但聲音設計所追求的,是讓故事裡的環境與物件也加入說故事的行列。
Thumbnail
電影《黑的教育》講的是台灣高中男生之間、友誼與精神價值悉數被砍掉重練的殘酷成人式。意外地,這竟也成了演員朱軒洋的真實人生成年禮。老天爺不知道是愛他還是玩他?總之,他闖蕩台灣演藝圈的成年禮物是一座金馬獎。
Thumbnail
「我希望作品是完整的。不是只拍給現在的香港人看,而是給世界上所有人看。甚至,我希望,在幾十年之後,這部電影都有歷史價值。可能五十年之後的香港人,都能透過它去明白五十年前發生甚麼事。這是我的自我要求。」
Thumbnail
「既然中山73是來自公共資源的機構,希望能跟影像做連結,讓大家知道中區的歷史與台中的電影歷史,知道自己身處的是過去繁華的影視之都,希望未來可以發展成台灣的影視之都。」林盈志邊說這些願景,邊忍不住笑了:「我還是願意相信,種籽種下去之後,什麼時候發芽都不知道!」這樣的樂觀加上耐心,果然是愛電影的人的樣子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們像一縷魂魄,靜靜地走入他人的生活中,看他們過日子,看時間緩緩流動,而我們並不涉入其中。」《春行》的拍攝現場正是如此,品文和紫惠都希望呈現演員「本真」的樣子。「導演只給了我角色的感受,其他便任由我自己長出角色的變化,所以我們可以更安靜、專注地待在一個『家』裡,成為片子裡的角色。」貴媚姐如此形容。
Thumbnail
(編按)本屆 2024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單元,特別安排法國動畫導演波赫士.勒培(Boris Labbé)的專題,放映八部跨越十五年創作生涯的短片作品。《釀電影》也獨家跨洋專訪波赫士.勒培,從創作的初衷、思考的流程、心目中的觀眾樣貌,到面對最新穎的 AI 技術的思考,深入淺出地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我在這裡等你》是 BL 電影嗎?」採訪的開頭我便拋出疑問,這也是導演鄧依涵在接下劇本的第一刻,就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她的答案是否定的。創作的開端,要拉回鄧依涵所編導的迷你劇集《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
Thumbnail
「做電影就是一種堅持吧。每部片其實都有自己的難關,就是因為每一部電影都是新的生命,我反而會覺得因為無法預期,所以在製作每部電影的時候,我都視為挑戰,去面對它就對了。」
Thumbnail
電影能將一切對錯都視為無物,就像一張沒有路線規劃、不必按圖索驥的地圖。就連「拍電影」這件事也沒有標準答案:攝影機沒有一定的機位、下燈沒有一定的角度,這是一份感性總是大過於理性的工作。但攝影師的身份要兼具想像與技術,這對余靜萍來說不無痛苦,卻也讓她有更多空間可以毫無限制地創作。
Thumbnail
如果你是 vocus 的格友,在站上或許已經聽過「釀電影」這個名字,甚至閱讀過他們的作品。從數位電影評論、演員專訪到實體刊物,當許多影迷想到影評,腦海裡浮現的就是釀電影。乍看之下,釀電影是集結了眾多優秀創作者的影評媒體,但近年來釀電影也不斷拓展內容邊界,透過各種嘗試,打造一個影迷同好間的交流社群⋯⋯
Thumbnail
對高偉晏而言,他追求的不是聲音本身的「完美」,而是讓聲音設計能用聽覺說故事。導演能掌握的是故事的主軸與架構,關注的聲音是角色的台詞與戲劇整體,但聲音設計所追求的,是讓故事裡的環境與物件也加入說故事的行列。
Thumbnail
電影《黑的教育》講的是台灣高中男生之間、友誼與精神價值悉數被砍掉重練的殘酷成人式。意外地,這竟也成了演員朱軒洋的真實人生成年禮。老天爺不知道是愛他還是玩他?總之,他闖蕩台灣演藝圈的成年禮物是一座金馬獎。
Thumbnail
「我希望作品是完整的。不是只拍給現在的香港人看,而是給世界上所有人看。甚至,我希望,在幾十年之後,這部電影都有歷史價值。可能五十年之後的香港人,都能透過它去明白五十年前發生甚麼事。這是我的自我要求。」
Thumbnail
「既然中山73是來自公共資源的機構,希望能跟影像做連結,讓大家知道中區的歷史與台中的電影歷史,知道自己身處的是過去繁華的影視之都,希望未來可以發展成台灣的影視之都。」林盈志邊說這些願景,邊忍不住笑了:「我還是願意相信,種籽種下去之後,什麼時候發芽都不知道!」這樣的樂觀加上耐心,果然是愛電影的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