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成人的讀書會,或者社區養生班,或者是經典班。常問剛來的人,上課的期望與緣由?最多的都是簡單說要「成長與再學習」。
但很少人與自己更深對話:「我要學習的是技藝還是眼界?我要成長的目標是往哪去?」「這些是打發時間?培養興趣?或者可以滿自己未完成的遺憾?」。
更少人能認知,其實成長與學習都意味著打破自己目前的框框與世界,這過程其實是痛,是脫一層皮的痛。願意忍痛前行,當是對目標有一絲堅持的,至少也要有取經人的特質,取部真經超度自己!
剛好看到宗薩欽哲(藏傳佛教的老師)一段話:
你必須擁有很大的福德
才能遇到那個把你喚醒的人(善知識)
事實上
即便你遇到那個把你喚醒的人
你是否願意醒也是個問題
有很多人覺得睡覺更舒服
有些人找老師並非爲了覺醒
而是爲了睡的更舒服
初看,笑了!的確有時找老師、說成長,不是為了”醒”。而是為了睡得更舒服,在夢中得到更多的讚美,填補生活更多的空檔,或者認識更多人!一陣子後在往內檢視自己的成長與學習,與剛來時……
這段話的學思是
要認識指路人(善知識或者一本好書 或者一個好的發生)
是需要福德的。再者遇見了,還要有意願,這或許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最重要的一個動機。然後還要先知道疫苗的副作用會高燒、痠痛。有時醒過來比夢中更痛、更覺之苦之感受無法逃避。但醒後,卻無法再裝睡,也不願再無明中繼續沉睡,更不願對自己或是世間假裝自己是念著半部經的國師;或者是天天小確性有名無實的「弼馬溫」。醒來,就是「痛」…「快」吧!
新一年,願想睡的能睡得更香,想醒的福報機緣成熟能遇見如鬧鐘的「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