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推力?它指的是用一種不強制的方式,默默影響人們做決定,例如設置默認選項, 如果人們不主動改變,就等於被引導做出默認選項的決定,這就是一種推力。推力之所以有用,是因為人們在決定的時候,很容易受到環境和他人的影響,這本書的兩個作者都是行為經濟學家,行為經濟學不同於傳統的經濟學,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裡,往往假設人是絕對理性,可以做出最佳決定,但行為經濟學家卻觀察到人天生就有許多偏見,做出來的決定常常都不是深思熟慮,全面思考之後的結果,尤其是那些選擇之後,無法立即看到效果的決定,這種時候,藉助一些推力,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比較好的決定。
我們是怎麼做決定的?
在討論如何設計推力之前,我們要先了解我們做決定時,容易受到哪些偏見影響。第一種最常見的是「定錨效應」,我們會用已知的事物來判斷未知的事物,這個已知的事物就成為我們的參考點,舉例來講,當我們在促銷網站上看到商品原價 1000 元,現在特價 500 元,我們很容易覺得「哇,好便宜,非買不可」,但如果商品原價是標 600 元, 同樣特價500 元,我們就沒有撿到便宜的感覺,這是拿 1000 元當參考點與拿 600 元當參考點的差別,很容易影響我們的判斷,第二種常見的偏見是「厭惡損失」,對我們來說, 獲得一樣東西的快樂, 遠小於失去一樣的東西的痛苦,當我們沒有一樣東西時,不見得非要擁有不可,但當我們已經有一樣東西時,我們就不想失去,舉例來講,如果自備購物袋可以獲得一點折扣,不一定會增加人們自備購物袋的機率,但如果購物袋要花錢購買,就會大大提升人們自備購物袋的意願,即使獲得折扣的錢與花錢購買的金額是一樣的,人們卻會做出不同的決定。第三種偏見是「維持現狀」,這是出於人性的惰性,我們會直覺的延續習慣,這種偏見很容易被訂閱服務利用,一開始免費試用,但只要沒有主動取消,就會自動續訂, 我們就在不知不覺中訂了很多根本不需要的服務。
我們做決定的時候,也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尤其是當我們認同他們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要做出一樣的事情。例如德州有個著名的口號:「Don’t mess with Texas」,是督促人們保持環境整潔,不要亂丟垃圾,政府找了德州 Dallas Cowboys 美式足球員來拍廣告,在廣告中,球員撿起地上的垃圾,霸氣的說「Don’t mess with Texas」,瞬間激起了所有德州人的認同感,口號推出以後,路邊的可見垃圾減少了七成以上。
這種社會影響力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傳達出什麼是對的訊息,當很多人都這麼做時,這種行為形成了社會規範,例如開車遵守交通規則,溜狗要清大便,我們想要做對的行為,另一種類型則是同儕壓力,你不一定心裡認同,但為了避免觸犯眾怒而照做,例如之前台灣有很多口罩糾察隊,會嚴厲譴責不戴口罩的人,所以即使後來已經解除口罩規定,大部份的人都還是繼續戴著口罩。有時候這種社會影響力甚至會讓人們做出指鹿為馬的決定,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當其他人都說出明顯錯誤的答案,有高達40%的人會跟著犯錯。
設計推力
如果我們要鼓勵一個人做某件事,就是把它變得容易,這正是設計推力的基本原則。
既然人性有「維持現狀」的慣性,提供「預設選項」常常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推力,我們的退休金提撥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去在美國,要主動填寫表格才會加入退休金計劃,固定從薪資提撥一筆錢進退休金帳戶,後來政府改成預設加入,只有想要退出才需要填表,結果效果十分卓越,過去只有 49 % 的員工有加入退休金計劃,將「加入」變成預設選項以後,比例增加至九成,現在台灣勞基法也是預設提撥薪資的 6% 進退休金帳戶。不過預設選項也有可能其他問題,例如美國的退休金帳戶是一個投資帳戶,員工可以依據自己做的功課,風險偏好度來決定要把錢投資哪隻股票或是債券,預設選項通常設定在非常保守,風險最低的投資項目,但年輕的員工的風險承受度比較高,應該要選擇一些較高風險,但報酬率也相對較高的股票投資,不過大多數的人有了預設選項後,就很少再去改變,漫不經心的把錢放在零風險,但扣掉通膨之後也幾乎沒有成長的投資項目,如此一來,我們提供預設選項反而是把一部份的人推到一個對他們不利的方向
另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是,預設選項是否能被改變? 提撥多少錢進退休金,雖然有預設選項,但員工可以自己決定增加或減少,訂閱服務預設續訂,但可以在網站上簡單選擇取消訂閱,就不會引發問題。但是如果有些預設選項如果無法被更動,就會產生爭議,例如「器官捐贈」,有些國家採取默認制,意思是預設「同意器官捐贈」,除非某人有主動表明不同意捐贈,才會另外註記。有些國家則是「明確同意制」,只有民眾主動登記,才表示同意器官捐贈,採取默認制的國家,民眾同易捐贈的比例高達 99%,聽起來是件好事對吧?但是器官捐贈有個問題,通常器官捐贈的當事者都已經過世了,因此預設選項的「同意」是否真的代表當事者的意願無從得知,即使是採取「默認制」的國家,進行手術前也會徵求家屬同意,這反而造成家屬的困擾,「雖然預設同意,但這真的是他的意願嗎?還是他從來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做決定了?」,這種預設選項在作者看來就不是一種好的推力。在書中他們提出了另一種方法,稱為「提示選擇制」,它的目的是減少登記同意器官捐贈的阻力,例如融入某些換發証件的流程中,例如換發駕照的時候,詢問你要不要登記同意器官捐贈,這種推力確保取得當事人的同意,可以免除事後的爭議。
預設選項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我們要考慮它可能帶來的問題,例如因為有了預設選項,反而助長了人的漫不經心,根本不去了解有哪些投資選項,如何做好決定,只是消極接受預設選項。有的議題則不僅是預設選項做完決定而已,像器官捐贈,死者家屬,被捐贈者也會牽涉其中,如何做好溝通,讓整個流程順暢,可能更是這個議題的核心。
有些推力則是設計來幫助人們避免錯誤,例如當你下車沒有關大燈,車子會發出警示聲提醒你,避免隔天早上才發現電池耗盡,無法發動。當我們去ATM 提款的時候,要先取回提款卡,才能拿現金,避免有的人匆匆忙忙取走現金,卻把卡留在機器裡。女人的避孕藥原本是吃三週,停一週,但為了避免人們分不清啥時該吃藥,啥時不用吃,就特別把第四週做成安慰劑,人們只要記得每天吃藥就好了,這些設計很簡單,卻能有效的避免我們犯錯。
有的時候我們不做改變,或懶得做選擇,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做選擇有什麼好處。如果能提供回饋就會成為一種好的推力,有時候光是揭露資訊就有效果,例如環保團體建立了污染地圖,可以查到哪些企業有重大環境違規記錄,就對上榜的企業形成社會壓力,使他們願意安裝能夠降低污染的設備。有家電力公司在電費單上加上同一區域的鄰居平均用量,因為人們會想要跟其他人一樣,結果就讓人們平均用量少了2%以上,這種減少幅度等同於把價格調高 10 %的效果,這就是推力的神奇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