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偏見》(一) 原來每個人都心懷歧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偏見」 通常伴隨著歧視,因此大部份的人都會極力撇清自己懷有偏見,例如現在美國社會,幾乎所有人都反對種族歧視,但是另外一方面,許多人仍然會表現出種族歧視的行為,例如黑人比較容易受到警察盤問,難道這些人都在說謊嗎?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才宣稱自己反對種族歧視嗎?
事實上,偏見有不同的層次,有些偏見來自個人,是出於個人的選擇,但有些偏見來自制度與社會文化,作者將其稱為「隱性偏見」。

心理實驗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受試者要從清單裡面挑選單字,如果他們先在受試者面前閃過「麵包」這個字,接下來受試者會更快從清單上挑選出「奶油」這個字,這顯示出人類大腦的裡的概念們是像網路一樣互相連接,觸動一個概念,也會觸動相關連的其他概念,顯然「麵包」與「奶油」有很高的關連度,所以當我們看到「麵包」的時候,「奶油」也被觸發了,因此讓我們更快的在字詞表裡面看到「奶油」。
這種「促發」的心理現象非常廣泛,把一個想法放入一個人的腦中,就有可能影響到他對接下來事件的觀感,例如如果受試者先看到「不小心」的字詞,再看到一個泛舟者的照片,他很有可能就會認為泛舟者正在從事危險的活動,給予較為負面的評價,但如果受試者是看到「勇敢」一類的字詞,他們則會給予泛舟者「有冒險精神」等正面評價。心理學家打算用同樣的方式來觀察一個人究竟有沒有種族偏見。
受試者會先完成關於種族偏見的問卷,來評量他支持那種信念,接下來第二階段,受試者會先在螢幕上看到一些閃現的字詞,一部份的受試者看到的是一些會觸發「黑人」概念的字詞,例如「非裔」,「黑色」,而另一部份的受試者則是看到中性的字詞,例如「水」,「杯子」,接下來受試者會看到一篇關於「一個人買了東西,要求退費」的短篇故事,請受試者說出對故事裡這個人的看法,他和善嗎? 他的行為合理嗎?故事裡完全沒有說這個人的種族,心理學家預測如果受試者對黑人懷有敵意時,當他的腦中因為閃現的字詞,被植入「黑人」的概念之後,他就會對短篇故事裡出現的人給出負面評價,但是如果受試者的信念是「支持種族平權」,即使他的大腦裡面出現「黑人」的概念,他也不會用負面態度來評價短篇故事裡面的人,然而測試結果大大打破心理學家的預測。測試結果顯示,不論受視者的信念為何,當他們腦中的「黑人」概念被觸發之後,似乎都連結到負面概念,因此給短篇故事裡的人糟糕的評價,難道真的每個人都是種族歧視者嗎?這個結果還有沒有別的解釋?認知心理學家給出不同的解釋。
認知心理學家發現人類的大腦有兩種系統,系統一代表的是自動化的直覺思考, 系統二則是理性分析思考與判斷做決定,系統二需要大量的注意力,判斷力,與專注力,這是用在我們接觸學習新事物的時候,一旦我們熟悉以後,系統一就會接手,它讓我們依據過往建立的習慣來行動,讓我們反應變快,也大大減輕我們心智的負荷。這兩個系統可以獨立運作,所以有的時候也有可能出現矛盾,這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在做問卷的時候,可以展現出他們「拒絕偏見」的信念,因為這是系統二在思考後做出的決定,但是卻有可能不假思索的做出有偏見的行為,這時是系統一根據直覺習慣在運作,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這麼做,這就是所謂的「隱形偏見」,我們根據腦中的刻板印象與習慣,做出歧視的行為。
大部份的刻板印象或是聯想都是從環境中吸收而來,例如媒體,學校,社群網路等等,這些訊息包括像是女生比較文靜,黑人犯罪率比較高,男生比較有事業心等等,這些訊息不是我們主動選擇的,它們就像是我們每天都會收到的廣告郵件,但日積月累的形塑我們的刻板印象,當這些刻板印象被觸發的時候,他們也同時聯結了我們從環境中學習而來的行動。這些有偏見的行為不見得表示你是個壞人,而表示你生活在在這樣的一種文化中。

隱性偏見的傷害性

隱性偏見的可怕之處是,我們常常沒有察覺到這是偏見,或是我正處在偏見之中,因為它們往往不是出於惡意或是個人成見。例如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導航, Apple的Siri,各種語音助理都預設為女性的聲音,那時因為我們的文化總是把「女性」與「照顧」聯結在一起,所以產品設計的時候,就很自然的參照這個習慣。
文化裡刻板印象從何而來呢?它們來自於「分類」,「分類」是我們的本能,我們從不停的「分類」中,找出有意義的資訊,例如當我們要學習什麼是狗,我們先從區分出狗與雞的不同處,認識到狗有四隻腳,我們從狗與貓不同,學習到狗的叫聲。「分類」是個非常有用的工具,但也正是在這過程中,我們建立了偏見與刻板印象,並為「歧視」開啟了大門,因為我們的天性會特別偏坦自己所屬的團體,如果有些分類一直被強調的時候,例如一個環境特別強調宗教信仰,信仰天主教與信仰伊斯蘭教的人要去不同的學校,我們就會建立起「信仰天主教與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很不同」的刻板印象,並且認為在此分類之下的不同群體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因為我們會把這個特別強調的分類轉化成一個群體的本質,而本質是無法改變的,我們因此更排斥另一個群體的人。
「分類」還有另一個大問題,我們可以了解自己所屬群體裡,即使同數一個群體,每個成員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性,但我們卻會把別的團體的人簡化成同一種人,例如當一個穆斯林犯罪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怒火對準所有的穆斯林,覺得所有的穆斯林都有問題,而不是把他視為有問題的個人。
當我們的大腦存在這些刻板印象以後,如果出現與刻板印象不符合的人事物,我們大腦第一反應是覺得受到威脅,因為我們的直覺系統被打斷,無法像往常一樣快速運作,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女性表現的非常強悍,咄咄逼人時,我們很容易覺得她很難相處,不令人欣賞,但同樣的特質展現在男性上,卻成為加分項,認為他們展現領導才能。這些日常的隱性偏見雖然非刻意為之,卻常常在日積月累之下,產生巨大的影響。
舉例而言,女性在職場上常受到的隱性偏見包括 (1) 如果和男同事一起進行一項工作,很容易在貢獻上被低估 (2) 對於女性的績效評估裡常常包含關於個性上的批評,例如「好勝」「搶功」,而此類個性上的負評很可能影響整體績效 (3) 當有大案子的時候,女性較少得到機會。這些隱性偏見都非針對個人,而是整體社會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作者試著呈現這些偏見所帶來的影響,由電腦模擬一個職場,員工會被指派任務,任務完成之後會得到獎勵,個人分數會提升,如果任務失敗,則會被扣分,如果分數到了,就可以晉升下一級。她在模入型裡面加入這些常見偏見,當女性與男性合作的時候,女性的貢獻度會被扣分,如果她想要爭取自己應得的貢獻度 ,就會被視為個性不佳,會在績效評估時被扣分,如果有三倍獎勵的的機會出現,要得到這個機會,女性的過去的分數要比男性多兩倍。加入這些偏見設定之後,我們很快就看到這個模擬職場裡的最高等級,男性佔了八成以上。更糟糕的是,這些失去機會的女性甚至沒有控訴的對象,因為沒有一個女性受到公然的歧視,只是多了一些微妙的偏見,她們的職業生涯遭遇瓶頸,不由得讓她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力不如人。
這是隱性偏見的傷害性,比起明顯的歧視行為,遭到歧視的人知道可以起身抵抗,面對這種微妙的隱性偏見,我們反而懷疑起自己的能力。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會員
77內容數
喜歡看書,也喜歡把好書分享給更多人,主持 Podcast「MINEBOOK掘冊」 合作聯繫:info@minebook.tw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NEBOOK掘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用各種角度來說服我們人性本善,正是我們的友善天性讓我們存活至今,但是凡事一體兩面,我們友善但天生仇外,我們的同理心只作用在我們視為同類的團體上,使我們成為最友善也最殘酷的物種。
這本書以一個兇殺案開始,一個印尼移工殺了一家三口,包括一個兩歲的小朋友,乍聽之下實在罪大惡極,一審審判結果然是「死刑」,死刑為求慎重,不論犯人有沒有要求,一律需要三審定讞,如果你是這個案子的二審辯護人,你會怎麼幫這個殺人犯辯護呢?
人性究竟本善還是本惡,一直是個歷久不衰的辯論題,這本書正是想挑戰「人性本惡」的想法,用很多種角度來證明人性本善,作者說明我們之所以覺得人性本惡是一種可得性偏差,我們會被最容易浮現的在腦裡的念頭給誤導,每天24小時的新聞台報導的是哪裡有戰爭,哪裡有犯罪,這些負面新聞讓我們對世界感到失望,學校教我們各種
這本書是一個心理諮商師在執業過程所節選出來的其中五個案例,這些案例來自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性向,不同的階級, 他們各自在童年時經歷過遺棄,虐待,忽視等等各種痛苦,他們看似順利的克服困境長大了,但心理的創傷還是會在某一刻以不同的面貌爆發出來。
《最後家族》它集合了許多過去日本社會的議題,繭居族,中年失業,家暴等等,雖然這些議題已經不再熱門,但不代表它們消失。
《美玲的記憶咖啡館》是本歷史小說,作者李奕萱以她的家鄉北投做為背景,設定了一個有趣的世界觀,這世界有很多靈體,他們與我們同時共存著,主角琉璃意外進入了一家咖啡館,正是由一個叫美玲的靈體來經營。靈體世界正在發生一些令人不安的變動,由於靈體永遠不會老,所以只要他們想,他們就可以永遠的留在這世上,但最近一
作者用各種角度來說服我們人性本善,正是我們的友善天性讓我們存活至今,但是凡事一體兩面,我們友善但天生仇外,我們的同理心只作用在我們視為同類的團體上,使我們成為最友善也最殘酷的物種。
這本書以一個兇殺案開始,一個印尼移工殺了一家三口,包括一個兩歲的小朋友,乍聽之下實在罪大惡極,一審審判結果然是「死刑」,死刑為求慎重,不論犯人有沒有要求,一律需要三審定讞,如果你是這個案子的二審辯護人,你會怎麼幫這個殺人犯辯護呢?
人性究竟本善還是本惡,一直是個歷久不衰的辯論題,這本書正是想挑戰「人性本惡」的想法,用很多種角度來證明人性本善,作者說明我們之所以覺得人性本惡是一種可得性偏差,我們會被最容易浮現的在腦裡的念頭給誤導,每天24小時的新聞台報導的是哪裡有戰爭,哪裡有犯罪,這些負面新聞讓我們對世界感到失望,學校教我們各種
這本書是一個心理諮商師在執業過程所節選出來的其中五個案例,這些案例來自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性向,不同的階級, 他們各自在童年時經歷過遺棄,虐待,忽視等等各種痛苦,他們看似順利的克服困境長大了,但心理的創傷還是會在某一刻以不同的面貌爆發出來。
《最後家族》它集合了許多過去日本社會的議題,繭居族,中年失業,家暴等等,雖然這些議題已經不再熱門,但不代表它們消失。
《美玲的記憶咖啡館》是本歷史小說,作者李奕萱以她的家鄉北投做為背景,設定了一個有趣的世界觀,這世界有很多靈體,他們與我們同時共存著,主角琉璃意外進入了一家咖啡館,正是由一個叫美玲的靈體來經營。靈體世界正在發生一些令人不安的變動,由於靈體永遠不會老,所以只要他們想,他們就可以永遠的留在這世上,但最近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由邏輯導通解析歧視的來源,發現有兩種後,便可以更好得帶來美好,說是帶來,其實只是做自己。 而在發現歧視的表象下,是社會中自由、平等、博愛的不暢通時,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事,是貫徹價值,而非打擊表象。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種族歧視,不是種歧視,而是每個人對於該地的無知,以及他們那不改的觀念。   為何說不改的觀念?倒不如說為何不改!因為“自以為是”又或者因為 年紀大,“自認為”明白所有,所以去限制,去辱罵,以“自已”的那觀點,去認定所有。     何為歧視?只因他與我“不同”所以排擠、辱罵或孤立 ,這講的好像
(6) Race   Racial discrimination is not a kind of discrimination, but a flaw that everyone will have, and their unchanging attitudes.   Why do we say
不知道為什麼,前幾天有一個噗友突然提到移工稱呼的問題,這就讓我想到在我南部鄉下老家發生的情景。 有一天從醫院離開,到家已經接近晚上九點了,在這個偏僻的小鄉村,很多餐廳已經打烊,或者準備打烊,只有幾家鹽酥雞、烤肉等攤販還開著。這天經過老家附近的羊肉店時,店還開著,我馬上停車保握時間進去吃羊肉米粉和炒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由邏輯導通解析歧視的來源,發現有兩種後,便可以更好得帶來美好,說是帶來,其實只是做自己。 而在發現歧視的表象下,是社會中自由、平等、博愛的不暢通時,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事,是貫徹價值,而非打擊表象。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種族歧視,不是種歧視,而是每個人對於該地的無知,以及他們那不改的觀念。   為何說不改的觀念?倒不如說為何不改!因為“自以為是”又或者因為 年紀大,“自認為”明白所有,所以去限制,去辱罵,以“自已”的那觀點,去認定所有。     何為歧視?只因他與我“不同”所以排擠、辱罵或孤立 ,這講的好像
(6) Race   Racial discrimination is not a kind of discrimination, but a flaw that everyone will have, and their unchanging attitudes.   Why do we say
不知道為什麼,前幾天有一個噗友突然提到移工稱呼的問題,這就讓我想到在我南部鄉下老家發生的情景。 有一天從醫院離開,到家已經接近晚上九點了,在這個偏僻的小鄉村,很多餐廳已經打烊,或者準備打烊,只有幾家鹽酥雞、烤肉等攤販還開著。這天經過老家附近的羊肉店時,店還開著,我馬上停車保握時間進去吃羊肉米粉和炒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