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假日固定與幾位姊妹約在河濱跑步。自己的目的只是想保持每周都有一點運動,不想臨終前要臥床七年(據說這是台灣人的平均)。偶爾參加路跑,旨在旅遊,不在其他。沒有追求成績或跑量。靠著與姊妹相約的外部動力,勉強進行著跑步活動。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跑了幾年,跑步的成績始終沒有進步。
最近突然覺得跑步態度反映著人生態度,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選擇,有著不同的跑步日常。
一位姊妹與男友分手不久,可以說是這位姊妹帶著前男友進入跑步的世界,二人交往期間男友不屑於此項運動,但是二人分手後,前男友竟然積極參加跑團及全馬賽事。才數月不見,已呈現與過去不同的精實肌肉線條。不知姊妹是否受到刺激,也找了教練積極練跑,一個月內完成二次全馬賽事,跑速與跑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二位都是訂立目標後找方法,並嚴格要求著自己,受傷了繼續練習,在最短的時間有著最大的成長。秉持著這種態度,是否做甚麼事都比較容易成功呢?
另一位學長跑著跑著就出書了,雖然出書不是在決定跑步時就設定好的。不禁聯想起許多企業家是以相同的付出要有最大收益為目標在規劃與布局。所以有些愛跑步會跑步人士,成立跑團帶學員或是開立youtube頻道, 讓跑步這件事產生最大的效益。
商周執行長臉書上說過一句話「如果你現在做的事不費力,那只是在浪費你的時間。」職場上主管也常常說「有做,跟做好是二件事」。對於跑步,我是否在浪費時間?人生其他事項,我是否也只是在浪費時間?有時候人們說過程比結果重要,是種藉口嗎?享受單純的跑步過程,是罪惡的嗎?
前幾天跑步時,看見一家三口開開心心騎腳踏車經過,心中想真是很好的親子時光,好爸爸。但是在一個小上坡處,看見女兒哭著在推車,似乎是體力不能負荷,虎爸竟斥責著女兒,逼著女兒繼續騎,女兒則是越哭越大聲。親子美好的回憶受否變成不願想起的一次騎行?或是讓女兒更精進的一次教訓? 無法預知未來的渺小的我們,只能接受自己當下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