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您是來這兒搜索範文, 還是不小心撞見了青春期的心事, 請您給一個喜歡, 打賞稿費贊助, 讓高中小作家們更有動力寫寫字, 享受爬格子的樂趣。真心感謝😊
關係與自我
唐代皇帝曾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別人的行為,就像一面明鏡,我們學習和效法他人優點,並將缺點加以改正,引以為戒。我認為培養人際關係的目的,是以他人為鏡,描摹塑造出獨立的自己。
在和別人的相處中,我常感到矛盾和糾結,因為自己與別人意見相左,彷彿身體被兩邊方向相反的力量同時拉扯而感到徬徨無助。有時我常以他人為標準,隨波逐流而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他人為鏡,卻不懂分辨是非對錯而活成他人的樣子;有時我會固執己見,雖然堅守立場,卻因與他人隔絕而停滯不前、孤芳自賞。無論是失去主體性或是自我膨脹都不是健康的人際關係,因此我認為,在以他人為鏡的同時,要瞭解自己和他人的差異,以正確的價值觀理性看待差異,並適時地做出改正。
我認為在人際關係中,以他人為鏡的前提是培養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良知。從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方法、社會規範並認識自己,先有一個完整的自己才能以他人為鏡,學習或改正自己,而不是以他人的色彩填滿自己或將自己隔絕在世界之外,在以他人為鏡的過程中,對比出自身的不足之處,但並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全力改正,塑造出更好的獨立的個體。在相處過程中互相比較,勇於面對不足,甚至能委婉指出對方不足,如此在人際關係中,雙方都能獲得成長。
在人際關係中,以他人為鏡來成長自我,必需先擁有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和對自己的了解,才不會在與他人的相處過程中,迷失自我隨波逐流,或封閉內心拒絕改變。(陳*姍)
關係與自我
人是群居動物,無法和其他人分開,一定會有接觸。和人接觸時一定會需要包容他人或者退讓,但一次次的退讓會不會迷失自我?
我國小、國中、高中都是到校上課,沒有申請在家自學,因此無法避免和同學接觸,隨著年級的上升,與同學的合作次數只會越來越多,不會減少。和別人合作一定會有摩擦,每次都在堅持和退讓之間搖擺,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夠,或是自己沒有足夠的影響力,讓人無法信服。這種種原因讓我有一段時間非常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段文字:「不要覺得自己不夠好,那是別人沒有發現你的長處,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你有用的地方。」這句話點醒了我,不要去在意別人,每天的生活不要對不起自己,不要迷失自己,保持自己的初心,快樂的生活下去。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奇妙,別人的意見或許很重要,但要適當的採納,不要在別人的言語迷失自己。保持自己的初心,在複雜的關係中,勇敢的活出自己。(黃*沁)
關係與自我
什麼樣的性格招人喜歡?什麼樣的行為搏人歡心?什麼樣的造型討人讚美?人們無時無刻不考慮這些問題,並透過他人的評論修改、調整,而後形成自我。
在成長的過程中,人們的自我會不停修正。小的時候,我總想著如何才能引人注目,但又拿不準玩笑與無禮粗俗的界線,所以時常挨罵或惹來一頓打。稍長,我開始留意他人的反應,不只戒除幼稚的行徑,還向好榜樣學習,逐漸朝「乖孩子」、「好學生」的走向發展。不過,長期演繹著聽話的孩子,加上和同儕相處時趨向迎合,使他人與我相識愈久,愈不認識我。
「自我」不應該完全是人我關係下的產物!意識到這點,也漸漸因為明顯的表演型人格感到「心累」,我重新開始認識自己。我不斷地和內心對話,努力搜索記憶中真實的自己,並開啟批判性思維,過濾虛假的一面。重新找回真實的自我後,和人相處時我變得更坦然,同儕也能理解我的所為,甚至能向不認識我的人介紹「她就是這樣的人」,可見我的「自我」的突出。在展現自我的同時,我也謹慎留心不使自我過於外顯或招搖,並學習「配合」而非迎合,以保自我。
社會學家顧里的「鏡中自我」理論提及:在主觀判斷的前提下,人們經由他人的反應及評價認識自己、型塑自我。這意謂著自我「主觀」及「客觀」的交互作用,所以不過於彰顯自己或因為他人眼光而掩蓋自己,自我的呈現才能趨於完整與妥當。(黃*旋)
關係與自我
天真的童年,單純的人際關係,我們不必想太多,快快樂樂的玩耍,便能在人際互動中得到快樂。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離開了那個天真爛漫的年紀,取而代之的是複雜的人際關係與猜不透的人們。
在與各式各樣的人的互動過程中,漸漸形成自我。兒時的一舉一動,每個選擇和認識的每個人都間接的影響了日後價值觀的發展。而在不同的環境便存在著不同的互動模式,在各種相異的模式中,我們需要憑藉什麼能力才能使自己免於在其中失去自我、隨波逐流呢?是需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吧!
在一個班級中必然有一群具領導能力的團體掌控大部分的事物,這群人的方針若是與其他同學的理念不盡相同,那麼班上同學便面臨一個處境||該隨波逐流的附和他們,還是該特立獨行的堅持自己意見呢?我想,若是隨波逐流的服從他們,這樣便在人際互動中失去了自我,改天換個環境,又要再次隨波逐流,久而久之,自己變得不像自己,也分不清楚事情的是非對錯了。而特立獨行的堅持己見也許會瀕臨瘋狂,也許讓人覺得自我中心,但至少不會成為人云亦云那種沒主見的人。第二類的人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藉著這個勇氣或許還能夠找到同樣不滿那群人的同伴呢!但如果這個勇氣過度膨脹,為了唱反調而成為一股新的專制力量,那這勇氣便用在錯誤的地方了。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同,沒必要和意見相左的人起衝突。
面對這條在自我與群體間模糊不清的界限,不必特地強調哪一邊,這樣只會流於為反對而反對。最理想的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的定義,就是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和意見不同的人也不要刻意反對,凡事求問心無愧就足夠了。(葉*萱)
關係與自我
人,是群居的動物,即使離群索居,也是經歷了人與人之間互動所造成的結果。可見,從關係是可以界定自我的。
在這世上,有許多人是從關係建立自我,但,大多數因此而感到迷失,只在極少數瀕臨被他人言論同化的時刻,即時展開對自我的解析,才不至於完全成為別人口中的那個人。也有許多人,不斷的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而忽略了自己不知道,但別人卻看在眼裡的自我,卻不聽他人意見,最後徹頭徹尾成為另一個人。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從關係中能找到自我的人,想必,都有把他人對自己的言論、行動加以思考、反省的能力,從各種行為模式中比對,以界定自我與何種人相似,並歸納出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其中,我認為「自省」是最重要的,一個人若缺乏了自省的能力,不加以辨別他人所提供的訊息,若不是真的成為他人最常形容他的人,就是迷失了自我,但也要避免過度主觀而一意孤行。許多他人的言論、外在的言行,都是半真半假,所以,將自我的反省和思考輔以少量他人的言論,是從關係中瞭解自我的必備條件。
一條龍要展現自己的靈異時,需要雲,可是雲是龍自己吐出來的。我從韓愈的《雜說(一)》中看到了這點。同理,每個人都可以由關係中找到自我,只看那人願不願意,僅此而已。(黃*軒)
關係與自我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從家庭到學校至社會,我們從出生便開始在解決人際關係,往往為了換取別人的認同,而出賣了自我決定的權力。
許多事情是一體兩面的,於是在別人的認同與堅持自我之間便有了兩難的局面。小學五年級時,我曾經和同學吵架,好巧不巧,他剛好是班長,於是發揮了統領千軍萬馬的能力,聯合一些人排擠我。那段期間,不論我如何送餅乾、套交情,總要不到一個朋友。我孤單了很久,持續了幾個禮拜,心想:就算我硬要到個朋友,也只是酒肉朋友,於事無補。
我總算硬起心腸不想再違背自己,於是我不再做那些阿諛奉承的事,甚至為那些事感到噁心。但我自知整件事我也有些錯,我決定向那個同學道歉。他似乎挺訝異,可是他也自知他也有錯,也想就此擺平,不再生事端。於是我們重修舊好,我和同學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好,我想這就是「包容」的能力吧!
在人際互動中,我想「包容」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從自身例子中學習到的。包容化解了隱形的隔閡,既不失真我,也不失和氣,豈不兩全其美嗎?反觀自尊心過強的,唯我獨尊,不肯拉下臉皮,傷了感情,搞得雞飛狗跳,不得安寧,最後只能孤芳自賞;膽小懦弱者,為了短淺的利益,出賣了真心,卻沒換得什麼,鬧得兩敗俱傷!包容是在關係和自我中強而有力的潤滑劑,真實的自我存在,完美的人際交往關係,有這樣的好方法,何樂而不為呢?(廖*霖)
歡迎小朋友們一起加入🐸小蝌蚪寫作文🐸線上或實體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