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評】形象好的人反而危險?論性暴力的社會脈絡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Metoo浪潮中,許多人驚訝於性暴力的普遍,更多人驚訝於公眾人物在螢幕前後的舉止差異。在驚訝之餘,有兩個相關的問題值得思考:第一,性暴力只是偶發的個人行為嗎?那為何數量如此之多?第二,所謂的「良好形象」,完全是個人自己塑造出來的嗎?還是背後也有社會脈絡可循呢?

這篇文章借用政治哲學家艾莉斯.楊(Iris Marion Young)對於「無意識嫌惡」和「可敬性道德」的討論,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艾莉斯.楊《正義與差異政治》

艾莉斯.楊《正義與差異政治》

批評公正理想

在《正義與差異政治》中,楊展開其差異政治的理路。其中論述甚多,本文只聚焦在她對於公正理想的批評。楊指出現代倫理學基本上都要求人從公正理性的觀點來進行道德推理:公正是指抽離特定人的立場,理性是指不帶任何感情。例如羅爾斯(John Rawls)的「無知之幕」排除參與者的個別特徵,要求每個人都從相同的基礎來進行推理。

對於楊而言,基於公正觀點的道德推理非但不可能,而且運用於社會實踐中是有害的。她認為公正理想是奠基於一種不適當的二分法:要不是公正地進行推理,就是自私地進行推理。但是在現實情境中,道德不是孤獨地自我約束,而是與他者互為主體的對話。進一步言,楊主張公正理想在社會實踐中反而會正當化特權群體的觀點,從而再次強化壓迫。理由在於公正理想注重公正的決策者,而不是異質群體之間的討論與對話。但如果不經過帶有立場或情感的討論,我們就很難聽見受壓迫者的聲音。

關於公正理想的延伸討論甚多,本文著重在這種理想和性暴力之間的關聯,試著找出性暴力背後的社會脈絡。暴力是楊所指出的壓迫形式之一,她特別提及性侵害的問題,並把騷擾、恐嚇和汙名化也納入討論。她更指出,正義理論對於這些頻繁發生的暴力通常默不作聲,是因為這些暴行經常被視為極端的個人行為。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行為的社會脈絡。楊指出暴力是系統性的,被標記的群體特別容易成為暴力的目標。她以「無意識嫌惡」來解釋這種標記的過程。

 

無意識嫌惡

有些人認為今日的社會已經很平等,至少在公領域是如此。這樣的想法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公正理想的問題,那就是在公領域必須秉持公正理性的態度,並暫時擱置個人的看法和感受。但回到私領域,那些在公領域被壓抑的看法和感受紛紛湧現,以致於人們在私底下的言行和在檯面上可能有巨大的差異。

楊借用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理論,區分人們在推論意識層次的判斷,以及無意識層次的反應。她認為有意識的歧視已從推論意識層次「撤離」,因為我們的社會規則已經明文禁止明顯的歧視。此外,我們的公共禮儀也不允許人們在公共場合標記出特定的性別、種族、性傾向等屬性。然而,歧視只是撤離,並沒有消失,它仍然存在於無意識的社會互動中。楊舉出幾個例子:一個黑人走進會議室,發現談話的音量突然變小了;一位女員工發現男上司在說話時經常把手放在她的手肘或肩膀上。這時,受壓迫者反而會受到公共禮儀的影響,不敢說出自己因為種族或性別而遭到差別對待,因為那似乎標記出了特定的屬性而破壞了公正性。即使有人勇敢做出指控,也可能會被認為是反應過度。

我認為此處的無意識並不是指真正的無意識,而只是相對於公共的、明顯的而言,人們仍然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做出歧視特定族群的反應。這些無意識嫌惡也經常出現在大眾文化中。楊說:「一個社會如何能夠在它的正式規則和公共制度中聲明女性和男性一樣有能力,且在專業工作上應該根據她們的優劣功過加以考量,卻同時大量生產、散布虛假不實的雜誌及電影,描繪著意圖激起人們性欲的女性受虐及下賤形象?」人們在公共領域禁止歧視,但在較不具政治性的、也許是消費性的領域默許這些產品,最終造成了無意識的嫌惡。這種嫌惡的外在表現不只有厭惡和迴避,也包含支配和侵犯。

很多人認為這些圖像並沒有什麼,因為人們只會想,不會做。如果加上公私領域的區分,這句話就變成:人們只會在私底下想,不會在公領域做。然而這個回應沒有考慮到的是:難道人們不會在私底下把這些想法付諸行動嗎?事實證明這種情況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多上更多。公領域與私領域、意識與無意識,這樣的區分使人以為可以畫出一條清楚的界線,界線外面的行為不要影響到他人,界線裡面的偏見則是被允許的。然而,這條線的阻絕效果並不良好,無意識嫌惡仍會不時地外溢到有意或無意的言行之中,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危害。

 

可敬性道德的矛盾

對於無意識嫌惡的外在表現,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是自制力的問題。然而,楊認為對於自制力的推崇也是公正理想下的產物。她借用摩斯(George Mosse)的「可敬性」概念,這種理想要求人去壓抑情感和欲望,好讓自己的身體符合公共領域的公正要求。楊認為在當代社會中,女性被塑造成肉體的與情感的,男性被塑造為去肉體的與理性的。因此,可敬性的道德基本上是屬於男性的道德。社會推崇有自制力的男性,並以此作為賦予權威地位的資格。

自制本來就是應該做到的事,卻受到特別的推崇。但如果這個社會中盛行著無意識嫌惡,以致於有相當比例的人無法做到自制,那麼對於自制的推崇就可以理解了。進一步言,被無意識嫌惡所標記的族群是女性,而無法做到自制者通常是男性。結果人們不是去反省女性受到的無意識嫌惡,而是去表揚能夠做到自制的男性。這就是可敬性道德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自制固然是種美德,但過度強調這種美德可能會使人忽略真正的問題,還會賦予表現出自制的男性更高的聲望,從而再次強化既有的壓迫。

表揚真正可敬的男性不會造成直接損害,但如果表揚的是只是表面上可敬的男性,那可就危險了。楊指出可敬性道德賦予男性某種地位:「只有能夠恰當地規訓自己的人,才應該站在規訓別人的位置上。」受到社會表揚的人可能會產生自己比其他人優越的感受,並認為自己有資格支配其他人。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何許多加害者都曾經是社會形象良好的人:社會表揚符合可敬性道德的男性,特別是那些展現出高度理性、良好自制、愛護家庭的男性,這種表揚除了給予了他們權勢作為支配他人的工具,更給予了他們優越感作為支配他人的動機。倘若沒有動機,就算擁有權勢也未必會去濫用。但人們對於可敬性道德的推崇將可能引發這種動機,使得曾經可敬的人不再可敬。

想要遏止無意識嫌惡的外在表現,就需要推崇自制,但推崇自制可能會賦予男性更高的地位,從而再次強化既有的壓迫。我認為這就是可敬性道德所引發的矛盾。這種矛盾起因於把壓迫視為個人行為,而沒有從社會脈絡來進行思考,也沒有考慮可敬性道德在社會互動中可能造成的效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後還是沒有解決問題。我認為個人的自制固然重要,但更加值得檢討的是社會對於女性及其他少數族群的無意識嫌惡。唯有消弱這些潛藏的偏見或歧視,壓迫才有可能得到系統性的改善。

 

結論

回應文章開頭的問題,我不認為性暴力只是偶發的個人行為。如同楊所說,暴力是系統性的,被標記的群體特別容易成為暴力的目標。儘管公正理想試圖將偏見與歧視從公共領域驅逐,但在相對不具公共性的領域,特定的群體仍持續被標記,而且這些標記隨時可能會轉為支配和侵犯。

再者,所謂的良好形象也有其社會脈絡。社會推崇可敬性道德,並以此掩飾無意識嫌惡盛行的事實,但同時也賦予特定男性更高的聲望,使其獲得支配他人的工具與動機。公正理想要求個人展現公正,但這樣的公正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卻正當化了特權群體的觀點,也使人忽略了少數群體的聲音。

性暴力固然可以歸因於個人的惡劣品行,但個人層次的檢討對於改善問題的助益可能相當有限。把問題提升到社會的層次,方有可能做出系統性的改善。但在做出實際的改善之前,我們可以先檢視自己是否抱持無意識的偏見,又是否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助長了偏見或歧視。

 

參考資料:艾莉斯.楊,《正義與差異政治》。譯者:陳雅馨。商周出版。

電影書籍哲學評論,試著在荒蕪的生活中種出點什麼。完整文章放在方格子,臉書和IG分享片段的文字。合作請私訊臉書或I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該守著腳下的六便士,還是該出發去尋找天上的月亮?」這是書封上的引言。但事實上,整篇故事裡沒有出現月亮和六便士的意象,這書名似乎只是毛姆信手捻來,卻形成恰到好處的對比。月亮,是古今中外的文人經常使用的意象,而毛姆所說的月光是內心深處的夢想,而且這種夢想足以讓人拋棄情人與故鄉。
關於《分手的決心》,導演朴贊郁說這是他完成度最高的作品。不同於《原罪犯》和《下女的誘惑》,《分手的決心》並沒有露骨的暴力與性愛場面。「大人的戀愛不需要那種東西。」他說。不依靠激烈的場面,要持續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並非易事。儘管這部電影拿下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但獲得廣大觀眾的青睞可能是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原罪犯》是朴贊郁2003年的作品,被視為他《復仇三部曲》的第二部曲。這部電影以禁忌之戀和復仇為主題,混雜著暴力和情慾的元素,拿下了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IMDB 8.4分,爛番茄81%。我認為《原罪犯》的劇情並不算是特別出色,但傑出的場面、取鏡與音樂使其具備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風格。
不同於它亮麗的書皮,《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的內容非常深奧。以大眾書的標準而言,其論述過於抽象;以學術書的標準而言,其論證似乎又不夠嚴謹。但其大膽的宣稱仍然帶來了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對於自認清醒的我們而言,科學家(或哲學家)的瘋狂假設即使稱不上是中肯,也絕對是發人深省的。
在非勝即敗的遊戲裡,沒有人想要輸。在這種情況下,勝出的人具有什麼特質?他們是特別聰明,還是運氣特別好?或者,只因為他們是贏的人,所以他們的特質就是勝出者的特質?
樂觀似乎會排擠遠見,因為它讓我們疏於思考可能發生的悲慘情況。那麼,「樂觀者的遠見」如何可能呢?
「該守著腳下的六便士,還是該出發去尋找天上的月亮?」這是書封上的引言。但事實上,整篇故事裡沒有出現月亮和六便士的意象,這書名似乎只是毛姆信手捻來,卻形成恰到好處的對比。月亮,是古今中外的文人經常使用的意象,而毛姆所說的月光是內心深處的夢想,而且這種夢想足以讓人拋棄情人與故鄉。
關於《分手的決心》,導演朴贊郁說這是他完成度最高的作品。不同於《原罪犯》和《下女的誘惑》,《分手的決心》並沒有露骨的暴力與性愛場面。「大人的戀愛不需要那種東西。」他說。不依靠激烈的場面,要持續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並非易事。儘管這部電影拿下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但獲得廣大觀眾的青睞可能是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原罪犯》是朴贊郁2003年的作品,被視為他《復仇三部曲》的第二部曲。這部電影以禁忌之戀和復仇為主題,混雜著暴力和情慾的元素,拿下了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IMDB 8.4分,爛番茄81%。我認為《原罪犯》的劇情並不算是特別出色,但傑出的場面、取鏡與音樂使其具備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風格。
不同於它亮麗的書皮,《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的內容非常深奧。以大眾書的標準而言,其論述過於抽象;以學術書的標準而言,其論證似乎又不夠嚴謹。但其大膽的宣稱仍然帶來了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對於自認清醒的我們而言,科學家(或哲學家)的瘋狂假設即使稱不上是中肯,也絕對是發人深省的。
在非勝即敗的遊戲裡,沒有人想要輸。在這種情況下,勝出的人具有什麼特質?他們是特別聰明,還是運氣特別好?或者,只因為他們是贏的人,所以他們的特質就是勝出者的特質?
樂觀似乎會排擠遠見,因為它讓我們疏於思考可能發生的悲慘情況。那麼,「樂觀者的遠見」如何可能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哲仁王后》是一部獨具創新的韓劇作品,它成功地將現代和古代兩個時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過男主角張奉煥(朴敘俊飾)穿越到哲宗王朝時代成為王妃金昭容(申惠善飾)的體內,引發了一連串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劇事件。 首先,該劇的編劇和導演功不可沒,他們以一種創新的方式呈現了觀眾從未見過的故事情節和角色塑造。劇情中
Thumbnail
會欣然寫下這篇書評,是偶然間讀到褚士瑩的這本《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他向法國一位「非典型」哲學老師奧斯卡‧柏尼菲學習,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思考練習與震撼教育的故事記錄,這本書,其實就是褚士瑩對自己誠實的自剖,我感佩他的誠實,當發現自己「卡住」了,不是假裝沒事,而是選擇學習,並將自己主動思考的答案寫
Thumbnail
貓能教會我們的事,那就是盡可能在當下不帶焦慮看待世界。若是焦慮沒被消解,那就是分散自己的心智,徹底沉浸在俗世的活動之中。
Thumbnail
在家有先在網路做過功課,Tang非常好奇「鯊魚可樂餅」的滋味,眼前的「鯊魚可樂餅」金黃外衣看不出和一般日式可樂餅的差別。一口咬下「鯊魚可樂餅」,酥脆裡的內餡竟不是常吃的馬鈴薯,Tang忍不住起身請教店家老板娘,這麼一聊讓Tang認識到苑裡在地的家常菜「鯊魚餅」。
Thumbnail
若從片名來看,你可能會認為這部災難片、勵志感人片,但若你直接看英文原名,會發現英文原名很直白易懂,就叫做進入荒野(Into the Wild),而中文的譯名則非常藝術有哲學,譯成《阿拉斯加之死》,除了點出劇情裡的「死亡」,更點出了片中代表夢想與幸福的烏托邦-「阿拉斯加」。
Thumbnail
每失去一個東西,就失去了一部分珍貴的人生 第一個消失的對象:代表情繫彼此的愛戀-「電話」 假如今天是你的最後一天,你也有想打電話的人嗎?又會是誰呢?
Thumbnail
這不是部寵物溫馨片,但卻能勾起你內心最深層的感動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是改編自川村元氣的暢銷同名小說。如果你跟我一樣沒看過小說,光看片名,可能會以為主軸重心會放在「貓」身上,貓本身是很療癒沒錯,雖貓的重要性確實貫穿整部戲,但卻能讓你淚流滿面地走出戲院,究竟原因何在?
Thumbnail
《真愛每一天》(英名 About Time),中文譯名中的「真愛」,乍看之下會讓人誤以為是部賺人熱淚的愛情片,但若你有仔細看過這部,會發現中譯其實也翻得很棒,真「愛」是動詞而不是名詞的「真愛」。若你從英文的片名來看,就知道它與「時間」有關,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穿越劇」。
Thumbnail
「今天,權力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自由的狀態。他以順從、友好的形式擯棄自己的否定性,將自己裝扮成自由。」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哲仁王后》是一部獨具創新的韓劇作品,它成功地將現代和古代兩個時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過男主角張奉煥(朴敘俊飾)穿越到哲宗王朝時代成為王妃金昭容(申惠善飾)的體內,引發了一連串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劇事件。 首先,該劇的編劇和導演功不可沒,他們以一種創新的方式呈現了觀眾從未見過的故事情節和角色塑造。劇情中
Thumbnail
會欣然寫下這篇書評,是偶然間讀到褚士瑩的這本《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他向法國一位「非典型」哲學老師奧斯卡‧柏尼菲學習,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思考練習與震撼教育的故事記錄,這本書,其實就是褚士瑩對自己誠實的自剖,我感佩他的誠實,當發現自己「卡住」了,不是假裝沒事,而是選擇學習,並將自己主動思考的答案寫
Thumbnail
貓能教會我們的事,那就是盡可能在當下不帶焦慮看待世界。若是焦慮沒被消解,那就是分散自己的心智,徹底沉浸在俗世的活動之中。
Thumbnail
在家有先在網路做過功課,Tang非常好奇「鯊魚可樂餅」的滋味,眼前的「鯊魚可樂餅」金黃外衣看不出和一般日式可樂餅的差別。一口咬下「鯊魚可樂餅」,酥脆裡的內餡竟不是常吃的馬鈴薯,Tang忍不住起身請教店家老板娘,這麼一聊讓Tang認識到苑裡在地的家常菜「鯊魚餅」。
Thumbnail
若從片名來看,你可能會認為這部災難片、勵志感人片,但若你直接看英文原名,會發現英文原名很直白易懂,就叫做進入荒野(Into the Wild),而中文的譯名則非常藝術有哲學,譯成《阿拉斯加之死》,除了點出劇情裡的「死亡」,更點出了片中代表夢想與幸福的烏托邦-「阿拉斯加」。
Thumbnail
每失去一個東西,就失去了一部分珍貴的人生 第一個消失的對象:代表情繫彼此的愛戀-「電話」 假如今天是你的最後一天,你也有想打電話的人嗎?又會是誰呢?
Thumbnail
這不是部寵物溫馨片,但卻能勾起你內心最深層的感動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是改編自川村元氣的暢銷同名小說。如果你跟我一樣沒看過小說,光看片名,可能會以為主軸重心會放在「貓」身上,貓本身是很療癒沒錯,雖貓的重要性確實貫穿整部戲,但卻能讓你淚流滿面地走出戲院,究竟原因何在?
Thumbnail
《真愛每一天》(英名 About Time),中文譯名中的「真愛」,乍看之下會讓人誤以為是部賺人熱淚的愛情片,但若你有仔細看過這部,會發現中譯其實也翻得很棒,真「愛」是動詞而不是名詞的「真愛」。若你從英文的片名來看,就知道它與「時間」有關,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穿越劇」。
Thumbnail
「今天,權力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自由的狀態。他以順從、友好的形式擯棄自己的否定性,將自己裝扮成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