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雖然是相對輕鬆的日子,也維持了看書的頻率,但也因為月底出國家庭旅行,所以把事情都集中在前面想要早點處理完,事後多少有點拉緊神經之後鬆開的疲乏感,延續到8月中才收心回來的感覺,終於能好好把記事進行下去。
生活相關(4本):
池上彰的《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其實重新再版過,舊版分為兩冊B5開本,內容其實算是圖文工具書,所以在看完新版電子書後重新借了舊版的紙本來看,比較推薦紙本的版本,閱讀起來舒服很多。可以以初心的心情看一下對工作這件事的想法,好喜歡學生階段這樣實習體驗的機會,不同於自主打工,或大學的實習,感覺比較有機會給予一些未來期盼感,但是不適合現在社會就不確定了。
看起王磊的《古人原來很會過日子》是因為去書店遇到暴雨,等雨停的時候翻起了書,之後連同前一本《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事後就一起借下來了。對於現在中國古代劇充斥穿越劇情的現象,算是很輕鬆的閱讀小品,生活性的歷史看起來總是貼近人生的多。
《慢富》是用雲端書庫借的第一本書,因為市圖借閱已滿,因此有了新的一種電子書的借閱管道。是本比起理財更像是改變生活思維、分享價值觀的書。由於上個月才看了《孩子,我們來談錢》,從小開放的態度接觸金錢觀真的是比較好的事,但點出家庭金錢觀會有劇烈影響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枡野俊明的《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其實是因為封面被吸引的書,生活中的禪練習算是對自己的日常功課一樣。
藝術設計(3本):
《物見》是原本讀書會的書,但因為內容太硬了所以擱置至今,匯集48位東亞藝術史與考古學者針對其研究中的一物作為分享,其實是本有如博物集般的書籍,看著看著就會很想看實品。
《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是本月最喜歡的書吧,旅行與建築的討論都非常吸引人,是本看了也很想出走的書。
散文文章(2本):
喬納森·弗蘭岑的《如何獨處》隨筆集其實是快10年前買的書,書櫃整理計畫時清出,其實是非常社會議題的文章來詮釋獨自一人這一件事。相比之下,陳雪的《寫作課:陳雪給創作者的12道心法》真的非常平易近人。「有些人會在寫不出來的時候去看書,我的建議是,寫作的時候就寫作,即使寫寫日記也好。因為看書實在太快樂了,看別人寫的好書,遠比寫自己那本寫不出來的書快樂太多了,那麼,你就會更加遠離自己的書了。」這點我倒是非常認同,不管是寫作或者創作都是。
小說故事(1本):
夢枕獏的《陰陽師18》是書櫃整理計畫時發現最新一集(19)竟然沒有買,而且沒有看過的印象,因而重看的書。舊版的書因為選紙不耐多次搬家的濕度泛黃的很嚴重,但也是從第一本收到近來的系列小說,每次翻閱都會如同置身土御門宅邸的庭院和聽到悠然的笛聲。
上個月才清點到一個段落,這個月因為整理老師贈書和從家中搬回一批米蘭昆德拉的書(感覺可以來個紀念馬拉松),所以再起新一批歸檔和整理。希望把書籍保留的數量可以再釋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