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順利進行了幾次,孩子可能會開始期待每個星期的「心理課」,這時候如果問孩子都在做些什麼,孩子大概會告訴把拔馬麻,我們一起玩扮家家酒、畫畫、樂高積木…等。會不會感到很疑惑,不是在心理諮商嗎,這樣我在家裡陪孩子玩就好了啊。
先來引用一下遊戲治療大師Garry L. Landreth的經典形容,「鳥飛、魚游、兒童遊戲」,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心理師與孩子互動最常見的—遊戲治療。
- 第一次諮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呢?
如果孩子很自來熟、活潑好動,第一次諮商大概會翻箱倒櫃,看看有沒有喜歡的玩具,一整個就是很熱鬧的畫面,大概經常會聽到興奮大笑的聲音。如果孩子比較謹慎但不至於怕生,那可能會出現看起來很文靜、有禮貌、乖巧的態度,四處觀察環境,用眼神或口頭詢問「我可以玩這個嗎?」,通常過一段時間後,可能開始會安靜的操作某些玩具。如果孩子非常不想來,也許是因為很害怕,那就可能不願意走進去,也可能躲在把拔馬麻後面,又或者很生氣,那麼走進去就是一張臭臉,好像對什麼都沒興趣,甚至吵著要趕快回家。孩子在第一次諮商中的的反應,其實代表了孩子面對陌生人與陌生環境的適應狀況,父母可以對照看看,孩子到任何新的環境是否也是這樣。 - 那到底該怎麼面對孩子第一次諮商的反應?
無論發生什麼事,想像一下第一天送孩子去幼兒園或小學的經驗,如同學校老師身經百戰,心理師也會運用不同的策略與孩子互動,如果孩子回到家開始抱怨,父母其實只需要肯定孩子願意配合課程的「行為」,重點在於接納孩子可能的緊張、害怕、生氣,也就是接納任何負面的感受。 - 為什麼要用玩的?
回想一下小時候,您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心情嗎,有沒有辦法精確表達為什麼會生氣、難過,如果是不太容易理解的負面經驗,例如看到父母爭執,在學校被同學孤立,莫名其妙挨罵,無緣無故跟朋友吵架,又該怎麼說出來呢?其實兒童無法像成人一樣,在諮商中精確表達情緒與想法。對孩子來說,最簡單最有樂趣而且最自然的語言,就是玩遊戲。 對心理師來說,孩子遊戲的主題、內容、故事、操作方式,遊戲過程與心理師的互動,那是非常豐富的資訊來源。短短50分鐘內,孩子就可能展現自己的能力、心情、最在意的人事物、最擔心的事件、最痛苦的回憶...等。心理師會根據這些內容做出一些推測,接著就會在親職諮詢中詢問孩子的生活狀況來相互對照,假如推測的方向大致正確,就可以討論該怎麼調整教養的策略、親子之間的互動方式。 - 孩子到底怎麼從遊戲中成長或改變呢?
「假裝這是飛機,飛起來囉…咻~~」、「你用這把劍,我們來對打,打到一次就扣血」、「我們來一起蓋房子,這邊是你的,假裝你是媽媽」,孩子知道這不等於現實世界,卻又可以把生活經驗與想像的世界帶入遊戲中,不需要像現實世界中太過考慮會不會有不好的後果。通常遊戲方式與內容的改變,就可能反映了孩子內心世界的改變。舉例來說,扮家家酒的故事,像是為小嬰兒喝奶、全家一起準備野餐,往往就透露孩子對家庭生活的期待。超級英雄與反派的對戰,例如扮演鋼鐵人從薩諾斯手中拯救地球,可能代表了孩子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危機,也表現出自己面對困難的因應能力。最熟悉孩子的無論如何都是父母,因此也非常建議父母與心理師討論,如何在家透過遊戲陪伴孩子。例如練習如何回應孩子在遊戲中的一舉一動或表達內容,同時維持尊重與不評價的態度,慢慢建立更穩定的安全感,也提升親子關係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