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雅雲
農地會一直存在嗎?
農村會一直在哪嗎?
農民會一直在不遠處的田間彎腰耕作嗎?
現實生活,農地會消逝、農村會凋零、農民會老去。近幾年,陸續送別幾位農友,生老病死人皆平等,人們終需道別。
當熱愛土地和農業的農民將離去前,她的心底掛念的會是什麼?「時間到了,要去種菜頭……日頭落山了,趕快去收菜脯。」洪箱的女兒張嘉玲說,媽媽最後臥床的時間很平靜,有時候半夢半醒之間,她會唸著該做的農事。她是真心喜歡務農、也愛種田。
10月9日洪箱大姊修完這世的功課,和先生張木村及昔日並肩作戰的老朋友陳信雄會長、吳櫻男一起在天上重聚。這些灣寶土地保衛戰的前輩都遠行了,彷彿也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他們的言行典範提醒著我們,要為台灣的農業和土地持續奮鬥。
苗栗灣寶社區在1995年面臨新竹科學園區第三期要徵收灣寶農地,張木村和洪箱作為村子裡「有讀冊」的人,組織居民經歷生平第一次的抗爭,為自己家鄉土地保衛戰站,打下成功的一役。怎麼也沒想到10多年後,卻再次面臨後龍科學園區的開發徵收,居民懸掛的心在失望和希望中擺盪。歷經難以言說的心身煎熬,及北上14次的動員抗爭,終於在2011年居民再次成功守住家園。
2013年洪箱大姊的先生張木村因病過世,洪箱總記著得之於人者太多,在灣寶抗爭成功之後,各式社會運動場合都可看見她的身影,持續挺農民、支持弱勢。她用行動和真性情,感動並影響了許多的人。從洪箱大姊FB上,留言的各方友人都可以細細道來與箱姨的相遇故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箱姨是如何用生命影響生命。
在抗爭場合,或是聲援各式組織或地方的居民,洪箱總是可以用最直白的語言來鼓勵大家。「同意是什麼,我不知。被欺負就要站出來抗議。」
「阮不是閒閒沒事做,鄉下人來抗議是要放下田裡工作,沒做就沒薪水。那些官員來開會是有薪水的。」
「哪一個人不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戰爭來時,地瓜沾醬油就可以吃;晶圓沾醬油可以吃嗎?為什麼可以不經我們同意就要徵收我們的土地。」
每當遇到北上抗議的前一天,幹部除了要討論發言內容,要再打什麼電話請誰幫忙發言,聯絡關心農業的記者,社區婦女也齊聚龍雲宮忙碌著,協力準備這些要帶出門的食物。而抗議場合出現的農作和食物,成為灣寶抗爭場合必要的元素,也無形串起城市和農鄉的連結。
大家常說「有一種餓,是阿嬤(或媽媽)覺得你餓。」接觸過洪箱大姊的人應該都會感受到「有一種餓,是箱姨覺得你餓。」不論是在什麼場合,箱姨總有辦法變出食物,餵食大家並且感謝大家。
2010年主婦聯盟合作社到行政院前聲援灣寶社區,在洪箱大姊、學者、非營利組織慷慨激昂的發言之後,行政院派員收下陳情書。在陳情結束前,灣寶幾位阿伯阿姨拿著菜包、蒸地瓜和各式節令農產,分送給在場的官員、媒體和各方友人。「就是要用我們灣寶的農產品,告訴大家灣寶是寶地。」記得洪箱大姊說過,大家非親非故願意出來相挺,不知道要怎麼感謝,就是請大家呷灣寶的滋味。
第一次看到灣寶鄉親分送農食那場景,內心是不解又震撼。原來抗爭的人有著更大的力量,那幽微非語言的行動,是抗爭者回敬的愛。受人一分,洪箱總想著怎麼回報給人家,也不希望大家只是在街頭抗改場合相遇,有機會也可以來灣寶走走。於是從夏天的西瓜節,到冬日的拔蘿蔔,洪箱和灣寶社區幫許多都市人和青年學子,勾勒出一個歸去的方向。就像是在灣寶有了一個阿嬤或阿姨家,而洪箱大姊總會在門口或廟埕前笑臉迎接大家。
上街頭抗議是不得已的,農民最自豪的是在自己的土地種出很棒的農作。記得灣寶剛開嘗試種日本品種的栗子地瓜,因為台灣較高溫想種日系品種並不容易,要克服氣溫、蟲害等問題。
記得栗子地瓜種植有了成果,張木村大哥和洪箱大姊帶著栗子地瓜到訪主婦聯盟合作社,當下要產品專員和合作社工作人員馬上試吃蒸好的地瓜。當時台灣市面上還少有栗子地瓜,參與試吃的夥伴都驚呼:「這也太好吃,簡直就是栗子啊!」「很適合做栗子蒙布朗耶!」那時木村大哥和洪箱大姊竟起身鞠躬說:「接下來就要麻煩合作社了。」那種親自託付的慎重心意,是農民對自己產品的珍惜和自豪。
灣寶農地成功守下,洪箱也想著如果地閒置沒栽種,可能有人會說:「你們農地還不是放著荒,哪有在種?」在主婦聯盟產品部建議下,洪箱在秋季開始種更大面積的蘿蔔;而蘿蔔也成為主婦聯盟冬令蘿蔔糕的主源料。灣寶除了夏日的西瓜節、冬季也有拔蘿蔔體驗,增加消費者親近土地的機會。
關於料理,洪箱也充滿熱情和創意。某一回的拔蘿蔔活動,來不及炊足夠的蘿蔔糕,洪箱神來手筆推出現煎蘿蔔絲餅。將刨絲的蘿蔔和在來米粉加水調勻,取適量米漿入鍋煎,像煎蛋餅一般。「蛋餅是用麵粉,蘿蔔絲餅可以用台灣的在來米粉,是可以提升我們台灣米的用量。」糧食自給率提升,在洪箱的巧思轉化下,成為每個人都可入手的餐桌行動。
對於土地,關於農業,消費者還在思考什麼是氣候變遷的影響,一線農民早就在因應找解方。早在2009年起,喜願麵包坊施明煌開始倡議台灣小麥復耕,洪箱也曾嘗試在灣寶種植小麥。2021年台灣面臨續幾年的缺水,洪箱和家人也開始試種需水更少的雜糧綠豆。綠豆採收費工,台灣國產綠豆逐年變少,但洪箱和家人仍然願意試試看;而綠豆也成為告別式上洪箱給大家的最後紀念物。
先前曾和她提起飼養中興大學肉蛋兩用的土雞,加入中興紅羽1982的土雞復育計畫。洪箱大姊也覺得可行,因為土雞可以幫忙清菜渣和雜草。今年上半年遇蛋慌問題,年初接到洪箱大姊來電問:「飼養家禽多少數目必須辦理畜牧場登記?我想叫孩子去養土雞看看。」其實洪箱大姊早在灣寶驛站,圈了一區果樹下養蛋雞。和洪箱聊農業的可能,她總是充滿嘗試實驗的精神,心繫著什麼樣的作法是可以人和土地共好。
洪箱大姊和灣寶的土地前輩,已為台灣這塊土地做了很多事,也留下諸多典範。如何讓土地的價值、三農的價值更被清楚看見,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眾人中的我。當每一個我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或角色,思考每個人可以為台灣農業做什麼?找出我到我們的種種可能。
農民願意以友善環境的態度來耕作;消費者願意以合理價格購買國產品;學生願意選擇農業相關學科;老師願意帶著學生走進農村,不論是食農體驗或是田野調查;記者或媒體願意長期關注農業環境議題;消費組織或通路商持續進行推進食農教育;政策制定者持續思考保有農業對台灣的必要和意義;當有不公不義之事,大家願意了解議題或聲援農民和弱勢者。
「兼善天下」,一直是洪箱大姊所展現出的氣度;不只是自己好,還要大家好、環境好,這樣的台灣農業才有未來。每到栽種的季節,昔日洪箱會在田畦上用腳挖坑,小孩跟在後方放種籽覆土,農地上大大小小的腳丫子,像是灣寶人和土地的蓋章約定––明年他們還要繼續種西瓜、種地瓜、種花生、種蘿蔔……種下一代的希望。
今後去灣寶雖然看不到洪箱大姊,但仍希望大家持續到灣寶走走,去親近台灣各地農村,支持洪箱大姊的家人,更是感謝灣寶社區給台灣民眾寶貴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