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學田野做田野:《辶反田野》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教導長期田野的必要功課。而是在人類學家的「自反」與「自返」過程中,所迸現出。

這有點像是人類學家的「其後」。不論是談論「第二田野」、「二度田野」(與更多),或是藉由某種意義上的「原初田野」取得入行資格,有了一席之地,尤其書中諸多人書寫到的,成為一位學者與研究者後,過去那樣能大量時間浸淫田野的時光(尤其是博士論文的田野)已經不可能。在學院裡,除了寒暑假,幾乎難有完整時光經典意義的田野,而更多時候,在人類學家的技藝與生產能力已成熟的狀態下,其實更能體會的是人類學這門知識背後的、有點不太浪漫卻無比現實的限制:各種經費、計畫、審查、官僚等。矛盾的是,在這些彷彿「田野之外」(但其實不是),或是田野過程中的後台、知識生產的「另一面」(譬如怎樣周旋於人情世故),看似阻礙、挫折、幻滅、懸置,卻是重返田野,讓原先習以為常已能掌握的田野工作「再度田野化」。這漫長的工程伴隨的反覆洗禮,某種知識並非想像中不斷進步、累積,反倒是不斷的「典範轉移」竟在人類學家的經驗中落實了。於是,「辶反田野」並未掩飾甚至直面處理的,是人類學家的再度人類學家化。或說從未終止過,人類學家這行飯的關鍵,在於不停地使自己「歧異/歧義」出來。是以,這樣的書寫必然是後設的,已經成為人類學家後的歸零與重新啟動。田野,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賴以為生的絕活方法論,是掌握他者文化的工具。田野成為問題化的場域,而這些人類學家返回的田野,也不僅僅是「返田野」、「尋找其他田野(的可能)」、「以另一種眼光做田野」等等,全書共同的集體工作,也許正是把「田野工作」的整個「文化」、「信仰」、「實踐」,如此在地的又歷時又共時的田野化了。意思是,田野不單是將他者客體化的方法,「田野工作」本身,也在人類學家的問題意識當中,成為他們考察的對象,進而如人類學家擅長的,由一個深化研究的案例,拓展到整體的詢問,即人類學這知識本身。


郭佩宜的「反做」田野,乍看異想天開,卻重新抓住人類學某種習以為常的預設:如何對「國家」做田野?遙指(也可能近指)人類學者以田野經驗串連更大更抽象的群體之社會與文化的假設。只是人類學者的擅長處,仍在於將陌生的境域以學科工具掌握解碼。在細節裡浸淫,反倒是我們日常所言的「官僚」、「制式」等簡化語言,在人類學家眼裡,成為能探究其運作文化邏輯的可能。人類學家的移動與轉換,在並非固定有形的田野間,這破碎顯然如聲稱的並非缺憾,而是對象的本質(甚至當今社會本質)。生硬的、剛性的「國家機器」,在運作實踐中,人類學家將其混亂的「日常核心」展示。但且留意這混亂中心裡,亦是在體制裡,有學科規範的人類學家微妙位置。

呂欣怡的田野,在此展現的,是表面上沒那麼振奮人心卻相當重要的質素:耐心。彷彿提醒:田野的故事,大多是挫敗、大量感到徒勞沮喪、原地打轉難以推進,所交織而成的。過往前往未知大陸(國家地理頻道?)的挫敗感就罷,現今的挫敗在於各種利益的折衝,對於人類學家的某種理想性來說,難免氣沮。而偏是這樣,在碎形多點間游走,另一種更為自然的客觀(而非科學性假設出的),以人類學家付出種種為難尷尬換取來的複雜同理(包括對於業者、官方與居民),轉了一圈,仍是某種一貫的精神。對於「人類學家能做什麼?」的問題,能以更確實的,更即時與變動的方式,交織著思索前行。

容邵武以擬仿《憂鬱的熱帶》開頭,敘述穿梭在埔里與香港的平行田野,揭開了「第二田野」的實踐困難。田野的方法教學對象多聚焦在新手教學。第二次以上的田野理應是識途老馬,然而實際的歷程,卻猶如重新啟動。試想,若「二度」只是第一次的深化,與老手的自我累積,那麼「反/返」的意義就只是延續而非新生。兩個田野自身的差異與轉換,以及兼顧時的平衡與思索,演繹著人類學家這研究主體的自我分裂又統合的動態過程。比較,不僅是不同田野,也成為不同的田野技藝的比較。在這當中,「我」並非單存載體,而是差異成為可能的匯聚點。於是,田野的技藝,也同時是人類學家自我轉型的技藝了。

方怡潔田野的「隙縫間的魔幻時刻」,有點接近普魯斯特的「尋回的時光」。某種「必然的偶然」(或偶然的必然?)會在田野當中,眾裡尋他千百度,卻在這種「空」當中尋得。弔詭的是,就算這樣告訴你結論,仍得親自經歷一遭。人類學家的工具,其實不在已發展百年的龐大理論,最終還是回到五感,甚至第六感。人類學家的迷障往往在自身,破解也在自身。對於田野技藝基本功的「親屬圖」,在村莊與工廠兩個田野的「作用」,加上一個人類學家經驗的累積的對照,可以為這「等待」做極佳的註解。

羅素玫則直面去紀錄田野技藝的「參與觀察」的「局內/局外」的移動界線,甚至交疊,所謂「內內局外人」與「局外局內人」。人類學者在意不同文化的分類思維、範疇與伴隨的實踐。然而當一個人類學家走進田野,就被當地的分類所認知。弔詭的是,在取得最好的觀察位置,卻是考驗著某種倫理,研究者與對象的時刻。譬如被視為摯友甚至至親的葬禮場合,人類學家拿起筆記就會是個尷尬。或是峇里島的過分(過快)被當作局外人時的震撼。這樣古典命題,擺盪中,人類學家猶如走在鋼索上,危險又迷人。

李宜澤以私我情感的袒露,告訴我們田野不僅是技藝,也是記憶,情感的。對於田野技藝的反思,不一定要百轉千迴,或正反思辨。一種自然的深化,如全書的序言所說的「跟田野一起變老」。長期間的田野,「讓參與其中的紀錄者,從滿足於一個答案、或提出一個疑問的個人觀察,轉為思考村落歷史不同面向的可能。」

邱韻芳的「返田野」相當切合書名,而最好的對照是身份差異。一個博士生與一個教師,生活型態與角色的差異。最大的歧異點在於人類學家自身,田野最好的問題生產,自然也回到研究者身上。人類學者的當代形貌,雖然就在我們同時間發生,甚至有人正在經歷,但若無這樣的書寫,恐怕還是陌生的。後來的發展令人振奮(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類學家帶來的故事都是振奮的),部落營造計畫的蜻蜓點水,臉書的傳播性,直覺上與人類學家田野相悖,最後卻也能化為無處不田野,處處田野的豐富圖景。

陳如珍談論的「反/返」則是討論的相對冷區:我們在談進入田野,但何時離開,怎樣結束呢?這可與怡潔的想法對照,那種圓滿的時刻,似乎是田野工作者某種相對靜謐的完熟時刻。看似結束,卻才是開始。

趙恩潔的人稱轉換交錯,同時展現了兩件事:人類學者的主體狀態,除了在異文化當中的衝擊外,個體的內與外形塑主體過程本身也相當重要。有時,人類學家遠去異境,欲回答的終極問題也許在更私我的部分;另外是人類學家敘事的能力,對文字的掌控。對於宗教與科學的辯證,起出的二元到後來的理解,重新理路一個青年人類學家養成的美麗與哀愁。

蔡晏霖的紀錄,在「浪起」的一瞬的紀錄與「當時枉然」間,對於長期田野的反照,延伸出去的不僅是人與土地,甚至在這之外。人類學一直是「反我族中心主義」的有力學科,但這樣的人文主義 ,以人為知識對象,他則在農田的觀察中,延伸出了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對於其他生物、物質的開放性思索,其實更符合原先人類學的「埋進田野」的浸淫。而對於「他者」想像更寬闊,研究者主體自然更豐饒。


我們看著十個人類學老手(至少不是新手),卻在各種方式的「返/反田野中」看到某種天真熱情。大抵上人類學家都該保持一個天真的人類學家的樣子(這更需要敏銳反思),若因而世故,則無故事。本書含金量最高的部分,在於各種異質的探索。即使帶著最欲有所為的心去接觸人類學田野,也可以放心不去掛念烏托邦,異托邦已在我們周圍,無所不在的。越感知當代的複雜與碎形,單一整體的經驗的不可能,人類學的需求,就越能反其道而行,綻放花朵。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類學作品時常給予一種閱讀的愉悅,即便人類學由內或由外的反思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讀起像這般的句子——「我在貝塔尼亞頭一回聽得懂的對話是關於游泳。當時我想知道能否在海裡游泳,他們告訴我可以;當人們看到我游泳,他們告訴我,我是斐索。」——,往往浮現一種嚮往。這些與我們相異的人們向我們展演的人類文化的可能性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
    朱利安·拔恩斯的作品,譬如我們較熟悉的《福婁拜的鸚鵡》,出版至今已經三十餘年。他的筆調口吻,貌似平淡(譬如相對瑰麗的書寫風格、或魔幻寫實類的調度),甚至讀來不太像虛構小說,說話者的聲音太貼近一個現實作者的位置。以至於閱讀起他的時候,尤其像《福樓拜的鸚鵡》或是眼下這本《生命的測量》時,像是讀起一個具有
    「正如尼采所說,憎恨的對象是時間本身,即對es war的憎恨,對『那曾經是如此』的憎恨。憎恨,極其不願了解未來的過去,而未來的過去也就是過去的未來。」——洪席耶《歷史的形象》 「上帝才知道我是否害怕原子彈把世界摧毀,但至少有一件事我同樣擔憂,那就是國家對整個人類的侵犯。」——貝納德·貝倫森(Ber
    當然,我們會記得並深深被打動於那句剪裁下來,放大,加重念出的那句話: 「沒有真理我大不了憤怒/沒有奧秘我會深深哀傷。」 這句話不能更多了,同時,在字句的使用上的美感與乾淨也不能更少了。似乎讀起蔡翔任的句子(暫且先擱置「詩」本身),會有這樣最初的印象。字句的簡潔,表達的意義無比充盈。 他言及的奧
    人類學作品時常給予一種閱讀的愉悅,即便人類學由內或由外的反思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讀起像這般的句子——「我在貝塔尼亞頭一回聽得懂的對話是關於游泳。當時我想知道能否在海裡游泳,他們告訴我可以;當人們看到我游泳,他們告訴我,我是斐索。」——,往往浮現一種嚮往。這些與我們相異的人們向我們展演的人類文化的可能性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
    朱利安·拔恩斯的作品,譬如我們較熟悉的《福婁拜的鸚鵡》,出版至今已經三十餘年。他的筆調口吻,貌似平淡(譬如相對瑰麗的書寫風格、或魔幻寫實類的調度),甚至讀來不太像虛構小說,說話者的聲音太貼近一個現實作者的位置。以至於閱讀起他的時候,尤其像《福樓拜的鸚鵡》或是眼下這本《生命的測量》時,像是讀起一個具有
    「正如尼采所說,憎恨的對象是時間本身,即對es war的憎恨,對『那曾經是如此』的憎恨。憎恨,極其不願了解未來的過去,而未來的過去也就是過去的未來。」——洪席耶《歷史的形象》 「上帝才知道我是否害怕原子彈把世界摧毀,但至少有一件事我同樣擔憂,那就是國家對整個人類的侵犯。」——貝納德·貝倫森(Ber
    當然,我們會記得並深深被打動於那句剪裁下來,放大,加重念出的那句話: 「沒有真理我大不了憤怒/沒有奧秘我會深深哀傷。」 這句話不能更多了,同時,在字句的使用上的美感與乾淨也不能更少了。似乎讀起蔡翔任的句子(暫且先擱置「詩」本身),會有這樣最初的印象。字句的簡潔,表達的意義無比充盈。 他言及的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城市,是無數個繁忙節奏交織而成的迷人鄉間,然而在其璀璨光芒的背後,卻有一群平凡人,他們在街頭巷尾靠著勤奮的雙手,為我們營造整潔環境。羅賓·內葛(Robin Nagle)的《垃圾天使:深入紐約城市清潔隊的內部世界》這本書,以她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揭示了這些被社會忽視,但又至關重要的城市英雄的真實
    Thumbnail
    5月底350 位重量級 AI 科學家連署發表公開聲明,呼籲全球一起正視 AI 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他們擔心的不是你我失去工作,而是人類的滅絕。專家們對 AI 的看法,為何一夕改觀?
    Thumbnail
    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AI對人類學習的啟發,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Thumbnail
    說說我無法理解的一種人種。It is about a type of human pieces I do not understand.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提醒!本書為十八禁,內容充斥色情暴力,未成年人請離開,勿觀看本書 如果喜歡本書,敬請不吝於『按愛心』、『留言鼓勵』,感恩啊! =05 人類學家說的對= 小敏才十歲,是個小女孩,所以是隻可愛小蘿莉? 都什麼時代了,我反而覺得活屍還比較單純可愛。 不過我還是沒有殺小敏這個小鬼。 我讓她繼續活下去,在於當
    Thumbnail
    無政府主義,算是最近比較感興趣的關鍵字。 又牽涉到人類學家,當然要借來看看。 說實話,閱讀的感覺有點吃力,或許又是翻譯的關係。不過他有舉幾個例子,比方說在幫親戚挑選養老院的時候,人們的回應在有沒有監督者的情況,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回答。他認為這種感覺就像政府對人民的監控。
    Thumbnail
    「消費」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大旗下,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但除了金錢、慾望,許多人或許都忽略了,現代有效率的廢棄物處理流程及專業人員,才是這一切得以運轉的重要動力。儘管在許多場合垃圾清運被視為是污穢的代名詞,但諷刺的是有了它的重要貢獻,人類生活才得以維持整潔、避免疾病孳生。
    Thumbnail
    假如你夠幸運,可能一輩子都不用找上警察;也可能一輩子不會需要請消防隊員幫忙。 可是你每天都少不了清潔隊員。 但他們卻是城市裡的隱形人,不引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甚至被徹底忽視。 一位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清潔隊員,帶我們看見城市中這群總是被忽視的街頭隱形人  每個人、每天,無時無刻,都在製造垃圾。人們
    Thumbnail
    <p>大部分的人們不會反對將動物殺死吃掉,卻非常介意那些雞的嘴巴被剪掉或是眼睛被戳瞎。想到這邊,我便決定了,我會將那些雞的眼睛戳瞎。</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城市,是無數個繁忙節奏交織而成的迷人鄉間,然而在其璀璨光芒的背後,卻有一群平凡人,他們在街頭巷尾靠著勤奮的雙手,為我們營造整潔環境。羅賓·內葛(Robin Nagle)的《垃圾天使:深入紐約城市清潔隊的內部世界》這本書,以她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揭示了這些被社會忽視,但又至關重要的城市英雄的真實
    Thumbnail
    5月底350 位重量級 AI 科學家連署發表公開聲明,呼籲全球一起正視 AI 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他們擔心的不是你我失去工作,而是人類的滅絕。專家們對 AI 的看法,為何一夕改觀?
    Thumbnail
    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AI對人類學習的啟發,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Thumbnail
    說說我無法理解的一種人種。It is about a type of human pieces I do not understand.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提醒!本書為十八禁,內容充斥色情暴力,未成年人請離開,勿觀看本書 如果喜歡本書,敬請不吝於『按愛心』、『留言鼓勵』,感恩啊! =05 人類學家說的對= 小敏才十歲,是個小女孩,所以是隻可愛小蘿莉? 都什麼時代了,我反而覺得活屍還比較單純可愛。 不過我還是沒有殺小敏這個小鬼。 我讓她繼續活下去,在於當
    Thumbnail
    無政府主義,算是最近比較感興趣的關鍵字。 又牽涉到人類學家,當然要借來看看。 說實話,閱讀的感覺有點吃力,或許又是翻譯的關係。不過他有舉幾個例子,比方說在幫親戚挑選養老院的時候,人們的回應在有沒有監督者的情況,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回答。他認為這種感覺就像政府對人民的監控。
    Thumbnail
    「消費」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大旗下,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但除了金錢、慾望,許多人或許都忽略了,現代有效率的廢棄物處理流程及專業人員,才是這一切得以運轉的重要動力。儘管在許多場合垃圾清運被視為是污穢的代名詞,但諷刺的是有了它的重要貢獻,人類生活才得以維持整潔、避免疾病孳生。
    Thumbnail
    假如你夠幸運,可能一輩子都不用找上警察;也可能一輩子不會需要請消防隊員幫忙。 可是你每天都少不了清潔隊員。 但他們卻是城市裡的隱形人,不引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甚至被徹底忽視。 一位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清潔隊員,帶我們看見城市中這群總是被忽視的街頭隱形人  每個人、每天,無時無刻,都在製造垃圾。人們
    Thumbnail
    <p>大部分的人們不會反對將動物殺死吃掉,卻非常介意那些雞的嘴巴被剪掉或是眼睛被戳瞎。想到這邊,我便決定了,我會將那些雞的眼睛戳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