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七七事變,中日戰起,那年父親9歲。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至此中日戰止,那年父親17歲。父親很幸運,即使在這樣的戰亂時代,窮鄉僻壤的福建丘陵山區,因無地利可圖又非重要軍事據點,反而僥倖地只有在戰事方萌的1938年5月廈門廈門一度淪陷,泉州吃緊外,倒是過著「戰事天邊遠,莊稼我自栽。」的戰凶田樂生活。父親也從小塾到民生農校(避遷埔頭黃氏家廟)到1943年(父親15歲)到泉州讀培元中學。真可謂天縱驕子,大福中人。
父親在泉州開了眼界,原來這世界還真的不同,雖不知當時泉州跟埔頭的樣貌,不過,所謂的「城鄉差距」自古有之。想來,父親這個來自村下的鄉巴佬可真的看傻了眼。此時,由於巷議街談的都是中日戰爭,父親正當年少心中一股愛國情操自然不落人後。在【遺兒孫詩】中道【倭寇侵略烽火起 有心參軍不如願 報國心志心中燒 欲待十八從軍行】父親雖有心從軍,卻因為年紀不足而未能如願,只好想等到18歲再從軍吧。或許,父親所想的從軍我私忖是以考軍校為目標,而能想到的大概就是黃埔軍校吧,而非一般小志小向般當個小兵吧。父親從小有大志,這般思維讓他自信在日後定會有番大作為。我似乎可以想像那個甫從鄉下到城裡,聽聞戰事未泯,想奮志去考黃埔軍,卻因年紀不足而未能如願,而暗暗決心等到18歲再去從軍報國殺倭寇復河山的壯志干雲的少年郎。
只是,世情演變絕非人力所能知識。在父親17歲那年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結束二次大戰。父親的從軍夢碎,原本暗自思謀的大道,就此消聲匿跡。未來的路呢?父親在想著。我絕不再窩回埔頭高塘那個窮鄉下,我要在這裡創造我偉大的人生,賺大錢、揚大名;我一定要衣錦還鄉,一定要讓家鄉的親人過上好日子。我想父親這時應該已經立下了大志吧。
【1943~1945】
台灣記事:
1944年(日昭和19年):9月1日日本政府對台灣人開始實施徵兵制。
1945年(日昭和20年、民國34年):8月14日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10月25日在台灣日軍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授權代表投降。
中國記事:
1945年8月初,美國在日本廣島市與長崎市先後投下原子彈。蘇聯依據《雅爾達密約》對日本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滅滿洲國並佔領中國東北,溥儀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日本昭和天皇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於美艦密蘇里號簽署降伏文書,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於南京市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相片攝于九都鎮山美水庫隴西彭口故里紀念碑。2024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