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潭秀國中一名疑患有思覺失調的二年級李姓女學生,因自覺無法畢業,從2樓教室走到4樓跳下,校方緊急送往台中慈濟醫院急救。據了解,李女自上週起拒絕服藥,昨主動與家長表明要到校上課,不料因校內舉行畢業典禮,充滿歡樂氣氛,可能因此受到刺激,疑因懷疑自己可能無法畢業,便自4樓的教室跳下。」
我們如何想像一位正直荳蔻之年的學生,會有輕生的念頭?回想你我過去的中學時代,中學生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倒不是說那時候舉行了第幾次的直選總統或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世界政經事件。而是,一個國中生最關心的東西是什麼?成績進步了幾名、喜歡的人今天做了些什麼、與朋友聊最近看的體育或影劇八卦、煩腦青春痘怎麼樣可以少一點等等;家庭與同儕之間的關係。中學生的世界很單純、卻也很狹隘,是非判斷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導致價值觀很容易隨外在世界影響。國中生就是繞著這樣的東西運轉下去,直到某天遇到了可能讓其無法再繼續繞行的理由,然後,跌倒、成長、再跌倒、再成長。但是這個前提是,我們依然持續繞行,而我們的世界也變得越來越大,因為我們知道,世界是不斷改變的,而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單方面能夠決定的,例如我永遠可以愛一個人,但是那一個人卻不一定也要愛我。
這起跳樓事件或說自殺未遂事件,突顯的不僅僅是一位國中生的心理價值扭曲,更大的原因是,整個社會從小就灌輸了一種和他人「比較」的價值觀。你可以說她太傻了,現在國中畢不了業還是能夠用肄業證明念高中,高中肄業了也能夠念大學,甚至只有國中畢業也能夠直接念碩士(吳寶春)。但是,就算畢業了又保證了什麼?在學校、甚且整個社會描繪的成功藍圖之下,真的保證了什麼嗎?人生只要成功從此就一帆風順了嗎?
如果我們活著的價值是依靠於外在的事物,那麼我們是否成功、是否幸福、是否快樂等所追求的價值感受,都會建立在外在事物之上,而這將導致一個必然的結果,當沒有了外在事物的鼓勵或肯定,我們便沒有辦法「自我滿足」。而這之間的矛盾,使得我們感到失敗、失落、恐懼、價值矛盾、自我懷疑等情緒。人生的路從來沒有一個正確答案,套一句台大葉丙成教授所說的:「人生沒有勝利組,所謂勝利,是因為競賽才會有,但人生不是競賽,何來誰勝誰負之說?」只有自己能夠決定我應該是什麼,也只有自己能夠找到自我人生正確的答案。
今天不管幾歲的人跳樓自殺,重點是,每一個人在一生之中,都會不斷面臨挫折;情感上、事業上、家庭上、學業上等等的挫折。不管有錢人或窮人都有其挫折和煩惱;有錢人有有錢人的煩惱、窮人有窮人的煩惱。但多數時間,我們只想著如何成功,如何避免失敗,卻很少學著如何走出失敗、如何從失敗中學習。(或許不該稱為失敗,如果失敗也是建立在他人等的外在價值,更貼切一點,我們或可稱為不如意或者導致某種情緒上痛苦感覺的原因)做為一個平凡人,我也許這輩子無法達到檯面上所謂的「成功」,但是我的人生一樣能夠不需要經由成功來肯定自己;可以從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進步(從自我能力肯定自我)、自己有沒有經由思考達到不斷毀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價值成長(從精神世界肯定自我)等過程,享受自己不斷追求的自我,而不是如同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的:「人生就是一團慾望。當慾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當慾望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將人生的目標建立在有限的物質世界,囿於物質世界的有限而永遠無法滿足無限的慾望,便會感到種種痛苦與無聊。唯有將人生目標建立在無限的自我能力、價值上的競爭,我們才能夠在自我成長中得到不斷向前的動力。
自足,是目前社會普遍欠缺的,在我們的教育理,從小就是以一個與他人競爭、用分數、數字、物質條件為衡量工具、為手段的評量方式,去形塑、評斷一個人的價值,你可以說它科學、客觀,但就因為科學、客觀反而形成單一價值標準,忽略了每個人的獨立性與可能性。價值,永遠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而不是老闆、社會所賦予的,當我們去找一份工作,應該問的是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公司是否能夠培養我獲得相關的能力,然後享受往理想自我前進的每一步。
參考資料:
歡送學長姊畢業 台中國二女跳樓重傷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615/716906.htm
畢業典禮憾事 歡送完學長姐後竟跳樓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730232
201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