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百果山的知名景點,以極長的「百果山溜滑梯」,和可眺望員林市區的「廣天宮」為主,尤其前者除了是孩童的熱門遊憩景點,甚至還有網紅取材過。
我個人認知的百果山存在兩處秘境,說「秘境」也非多隱密,就是自己覺得有趣的冷門地標而已;這兩個點位置接近,要在百果山玄關處向左走,沿湖水巷一路往東爬坡步行1.3公里即可抵達。
百果山經湖水巷往八卦山139縣道的這4公里路途中,有間國小坐落湖水社區中心,是間每年級1班的迷你小學,同時是員林"最高"學府,指海拔最高。
多數人若純粹開車路過,先注意到的可能不是校門或校舍,而是一棟明顯在校區中心處"鶴立雞群"的廟宇建築;這「廟中有校,校中有廟」的配置,就是彰化縣員林市明湖國小最無可取代的特色。
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國小到國中的那段期間,我會固定假日清晨到這裡打籃球,既不用跟別人搶場地,籃框也相對矮,要投3分球也沒問題;雖然來的次數很多,我倒不記得有刻意去開林寺逛過,最多打完球到教室走廊洗手再上個廁所,就直接下山了,很大機率從未在平日造訪。
寫到這,忽然想起有過幾次,跟住在明湖國小附近的小朋友打過球,他們就像我們刻板印象中偏遠地區的小孩一樣,運球跟投籃動作非常浮誇,卻總有用不完的精力,用防守把你搞到喘不過氣。
記憶中校門是傳統的拱門造型,不知何時已改建,變成外型一般但圖案較活潑的設計,尤其象徵「明湖」的「MH」字體充滿跳躍感。
正對校門且鑲有「禮義廉恥」4個大字的兩層建築為學校辦公室,可比不上左側引人注目廟宇,此即為坐落明湖國小校區的開林寺,主奉釋迦牟尼佛;第一代廟宇建於1857年,後於1979年改建年久失修的土角厝、1981年啟用現今的混凝土建築。
在兩棟校舍左右夾擊下,開林寺像被包裹在校區內,實際上學校用地是開林寺在1951年無償提供,成立湖水國小(現青山國小)明湖分班,並隨著班級數和校舍擴展,最終於1956年正式設立明湖國小至今;只待在廟前會以為只有兩棟校舍,實際上在開林寺後方還有一棟,印象中用作高年級教室,有個側門可通往後方的湖水路261巷。
約莫20多年前我有印象起,這所學校有幾處景觀始終不變,比如有籃球場沒操場、食堂與教室間多一片的綠地等。
以前覺得「小校」沒操場很合理,何況明湖國小周圍全是丘陵,可後來去了其他小校,發展操場反而像必備設施,頂多長度稍微縮水,或跑道減少個幾道,因此明湖國小沒有操場反而變成特色,證明這裡不僅學生少,腹地還更小。
另外,校舍側面用磁磚拼貼出的一男一女小朋友壁畫,亦從未遮擋或調整過。
教室與食堂間的草地,相當於學校的遊樂場,有許多早期常見的金屬遊具,如搖搖馬、旋轉椅、可攀爬的欄杆與高塔等,還有個底座為儲藏室的洗石子溜滑梯。
現在水塔取代旋轉椅的位置,其餘遊具也被植物或盆栽遮擋,明顯是封閉狀態,但至少多數設施都原地留存,尤其是溜滑梯,就算不能像以前一樣走上去看高鐵駛過再悠哉的滑下來,能看到它依然存在就很棒了。
在2007年高鐵通車後,明湖國小因地勢大致與高鐵高架橋平行,變成每天都得聆聽高鐵通過時的巨大轟隆聲來上課;有趣的是因路線圍欄剛好擋住車身的下半部,因此從校園位置看高鐵,列車是純白色的,看不到700T型電聯車窗戶以下的黑色及橘色塗裝。
登上溜滑梯就能看得更清楚一點,現今已無法達成,至少規矩上不行。
從第一次來這裡打球,到高鐵通車,再到校門煥然一新,這所隱身在員林山區的國小,竟也前前後後陪伴自己20多年,以「百果山秘境」的身分被認知著。
這些年來,明湖國小維持著每年級1班的規模,保持著「校中有廟」;至於「廟中有校」的部分,我認為開林寺捐地辦校就已經達成「廟地有學校」的成就,但自從使用開林寺大廳作為教室的明湖國小附幼停辦後,或許「廟中有校」就不那麼具體了。
這裡有一些明顯變化,環境變了,學生應該也少了,但依然是那座生於山區信仰之地,並與廟宇結合的特色國小,期望未來能在一旁穿梭高鐵的陪伴下,繼續培養無數孩子,在6年畢業後走向山腳下那更廣闊卻也更複雜的世界。
彰化縣員林市明湖國民小學:彰化縣員林市湖水路27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