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感覺上都與現實相當脫節。
但這個迷思從我26歲開始到美國普渡大學開始產生變化。
拖博士時期的福,我追尋了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
我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源頭也都是在解決當時社會的問題。
舉一個例子。
台灣的數學教育的一個經典問題,
是給你一個無刻度天秤,找出十二個硬幣中的一個假幣。
這個問題的背景,其實是1696年,牛頓任職於鑄幣局時,想解決英國社會正發生嚴重的偽幣問題。
所謂「新科技要透過黃賭毒開道」,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