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國學第8講:「儒家」思想1/3:如何學習四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傳統中國,2000年的治理脈絡,有這麼一個說法是以「外儒內法」去形容它。因此,儒家思想,是我們若想深入理解國學時,所無法迴避的一個重要環節。

  受清末民初的新文化運動(德先生、賽先生)影響,以及當時主流的知識份子(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宣揚;後來的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多有抗拒,或認為保守、或認為愚民政策…等種種觀點,大體來說,是偏向負面的。
  首先,我並不打算長篇大論(這整段歷史的來龍去脈,怎麼梳理?是項大工程),只是想要回歸基本面:「一項物品、一件事、一個人,好不好?我不知道!等我了解它(他)之後,或許我會知道、我能評斷。」
  況且,我一直以來都認為(我個人的信念):「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怎麼辦(How)?好不好(Judge)?」是四個完全不同層次的問題。

  關於儒家思想(What)的學習方式(How),在典籍的選擇方面,我會建議先讀《大學》,後讀《論語》,再讀《孟子》,最後,才去讀《中庸》。為什麼?

先讀《大學》

  儒家思想的體系,其實是極為龐雜的,而《大學》能提供一個最簡明的大框架,相當於展開儒家的大地圖給我們看,讓我們可以知道「喔,原來儒家的重點就是在講這些!」當腦海裡有了比較清楚的「大地圖」觀念,再去深入學習儒家的內容時,才不容易迷路。

後讀《論語》

  研讀《論語》時,首先,要多回顧《大學》的內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輔助自己「重新定位」,或許你也會有豁然開朗之感:「原來這段是在指『正心』喔!」(《論語》的每一個段落,都會指向《大學》所提及的8個階段的其中之一)。再者,《論語》的內容,要儘量嘗試「跳著讀」,前後文要多參照,過程,會有點像是在「拼圖」,拼圖拼得精不精準、好不好?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拼圖過程當中的思考,這個思考過程,會胡思亂想蠻多的,且挺容易因為其中的某句話而「定格」,卻想很久都想不明白;這種過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以我自身的經驗,會有點像是「頓悟」的感覺:原來讀書真的可以「開智慧」(論語,是本很特別的書,可以讓人讀很久、反覆讀許多遍)。最後,如果讀不懂、想不明白,怎麼辦?跳過!強烈建議你別糾結,會遇到有些內容讀不懂?太正常了!《大學》雖然能提供「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功能,但就像是只有「骨骼」,真的太空泛;而《論語》雖然填充了不少「血肉」,好像讓我們稍微懂儒家了,但它的闡述方式,仍有些過於精要,仍不免會有語焉不詳,或是模糊之感。若真讀到有這樣的感受,非常正常!怎麼辦?沒怎麼辦,跳過,別糾結,等日後在國學的世界到處瞎逛之後,或年紀再大一些時,再回頭讀,通常,莫名其妙就讀懂了。(把讀不懂的部分,當成李宗盛的歌詞看待,就對了,別糾結!別糾結!別糾結!否則你會很容易失去樂趣)

再讀《孟子》

  我們可以正面一點看待,孟子還挺會講故事的;我們也可以稍微惡搞一下,孟子這人,實在是有夠囉嗦。《孟子》的內容,相較《論語》而言,面向,不夠廣,講的東西,其實沒有《論語》那麼豐富;但好處是,可以將《孟子》看成是《論語》的「解壓縮」,能夠回頭輔助我們加深對於《論語》的理解。因此,我會建議,將《孟子》當成一本「字典」或「工具書」,是用來補充《論語》的,這樣,你比較不會讀《孟子》讀到很煩悶。為什麼我會這樣建議?如果你真將《孟子》當成一本書籍,就好比讓你「背字典」,我想多數人都不會這麼有耐心,而且你會非常容易討厭《孟子》這本書,失去學習的興趣。反之,若你能將《孟子》看成是一本字典,當你突然想到什麼、要查什麼的時候,你會覺得字典挺好用,你不會去「嫌」字典很無聊、很枯燥,你會比較容易發現《孟子》這本書的價值。

最後,才讀《中庸》

  《中庸》是我讀過的國學書籍裡頭,難度係數,接近「頂天」的那種天書,抽象到不行!難度破表!《中庸》怎麼讀?我不會!暫時除了「土法煉鋼」以外,我沒有更好的學習方式可以推薦給你,除非等我哪天開竅了,再說(難!自認對儒家沒什麼天分,不夠有慧根)。那學習《中庸》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你讀了這些儒家典籍之後,會有一種疑惑:「學了這些東西,可以拿來幹嘛?」首先,我覺得你蠻有國學天分的,敏感度很高;其次,要回答你的疑惑,就得回到《中庸》了:絕大部分的儒家典籍,你可以將它們理解成電腦「軟體」,至於《中庸》的內容、觀念、作用,就好比這些軟體的「驅動程式」。所以,你的學習角度,或說學習之目的,是傾向要拿來「實戰」使用,那麼,多花些心思,投入在《中庸》上面,應該會是挺必要的(軟體程式,才跑得動)。

  關於儒家的四書,若以人為喻:《大學》就如同人體的「骨骼」;《論語》就好比人體的「血肉」;《孟子》則接近人體的「筋絡」;《中庸》便如同人身的「靈魂」。因此,對於四書的學習順序,我會建議:先讀《大學》,後讀《論語》,再讀《孟子》,最後,才去讀《中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個人的天荒地老的沙龍
9會員
103內容數
公司治理、領導、管理
2022/12/05
亂世梟雄,不是這麼容易當的
Thumbnail
2022/12/05
亂世梟雄,不是這麼容易當的
Thumbnail
2022/12/02
2022/12/02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傅佩榮:「宋明儒者把儒家思想偷樑換柱得非常嚴重,回到先秦儒家文本才能了解什麼是儒家。」
Thumbnail
傅佩榮:「宋明儒者把儒家思想偷樑換柱得非常嚴重,回到先秦儒家文本才能了解什麼是儒家。」
Thumbnail
傅佩榮:「我們談儒家,每個人都好像懂一些,有時候又好像不太清楚它的根本思想,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因素。」
Thumbnail
傅佩榮:「我們談儒家,每個人都好像懂一些,有時候又好像不太清楚它的根本思想,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因素。」
Thumbnail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Thumbnail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Thumbnail
《論語‧述而》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四句教,是孔門德、藝雙彰的「成人」教育大綱領,也是儒家學術思想的一個總拈提。歷來學者由於彼此理解不同,詮釋也頗不一致⋯⋯
Thumbnail
《論語‧述而》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四句教,是孔門德、藝雙彰的「成人」教育大綱領,也是儒家學術思想的一個總拈提。歷來學者由於彼此理解不同,詮釋也頗不一致⋯⋯
Thumbnail
作者: 譚家哲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3/01/29 另一本相對照配合閱讀理解的是 論語新繹——吳宏一(遠流出版)
Thumbnail
作者: 譚家哲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3/01/29 另一本相對照配合閱讀理解的是 論語新繹——吳宏一(遠流出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