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購入了張錯翻譯的《致年青詩人十封信》。(如左圖)
最初讀時只大略翻閱、體會能呼應當時心靈的幾段文字,後因生活忙碌,便也未再仔細閱讀。
近日,或許是找回了過去的生活秩序與節奏,在完成正事的空閒之餘,我終於重新拾起這本被我擱置在床頭書架前好幾個月的書本。
也許是前段時間多了一些經歷及反思,也許是「再次」閱讀的緣故,總覺得相較於去年初讀時,這次的體悟更深一些。而書中恰巧抵達至心靈的那些文字,便是文學得以成為「個體」面對自我、生活、社會,乃至於世界的力量的最佳印證。
里爾克寫道:「你是那麼年輕,一切正在開始,我盡量要求你,親愛的先生,耐心等待面對內心所有不可解的,嘗試去愛『問題本身』」;並記住「不要想著現在就要找出答案,它們也無從給予,因為你還不能在你的生活中體驗它們,最關鍵的就是要讓所有事物存活,因此現在就『活在問題』裡吧。」
而那些關於所有一切讓你憂心的事物,「希望你有足夠的忍耐去承受,單純的心去相信。」
20世紀的「工具理性」對現今的社會型態影響甚深,其強調透過「方法」、「工具」等手段,進而實現某種目的,產生功效的理論,讓我們在遇到困境時,總會渴求有那麼一套程序,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越快越好。
然而,里爾克以自身經驗為出發點,告訴我們,存在於生命中的課題,並非都能依循著某種方式得到「答案」,也並非都需要「快速」解決、消失。面對生活的種種困惑和迷惘,停止往外看,停止從群體中尋找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