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有個新名詞漸漸火紅起來,叫做"situationship"。這有部分接近社群網站關係狀態的「一言難盡」或「開放性關係」,但又不完全一樣。Situationship是指兩個人做了男女朋友或情侶之間能做會做的事情差不多都做了,也常花時間陪伴對方,但彼此間沒有什麼「承諾」,也沒有去定義彼此是什麼關係,無論看來像是男女朋友、伴侶、劈腿、第三者,總之沒有明確的承諾,也沒有要承擔什麼責任。
過去這幾年,situationship還是媒體用語,但沒有清楚的定義,也缺乏認真一點的調查、研究。不過,最近學術界的研究開始出現,我想這也表示,這社會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值得深入探討,也已經是年輕世代生活中的一部份。
「無法承諾」的原因之一,可能來自於網路時代因為選擇太多造成的「選擇障礙」(paradox of choice)。在網路上可以認識許多不同類型的人,也有一些人不在意「一夜情」或短暫的關係,或有段時間會周旋在不同的對象間。
有些年輕人並不是堅持「一定不承諾」的關係,而是隨波逐流,隨興談愛,有可能最近的三段關係裡,有兩段是「有承諾的」、「有公開的」,然後有一段是「沒有承諾的」。
有些年輕人也會因此「被決定」:反正我現在無法定下來,無法說我們現在是什麼關係,如果你(妳)還喜歡,我們就繼續維持,如果你(妳)無法接受,那就離開也無所謂。
「無法承諾」的第二個原因,是年輕人對這世界的現況與未來感到迷惘。傳統的社會價值與家庭價值,因為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分化劇烈、年輕人對未來該怎麼走,並沒有很確定的想法。所以,對於要不要進入一個「確定的關係」,有些年輕人就沒有堅定的想法,「反傳統」變成常見的選擇。相對應的就是現代社會的離婚率越來越高,不婚率也越來越高。
研究者發現,在18-29歲的美國年輕人裡,這種「逃避承諾」、「不想確定關係」的比例越來越增加。但這樣的感情關係,多數都不穩定、滿意度降低、不容易長期維持。多數人到最後還是會走入「穩定確認」的關係,少數人會捨棄所有的感情關係。
接下來學者還會繼續研究,如果生命中有這麼一段或好幾段「沒有承諾」的戀愛關係,對當事人是好或不好?是生命更增添光彩?還是會變得更不穩定、更脆弱、更容易帶來憂鬱症?至少,我們現在可以確認,各種文學小說或故事裡「沒有勇氣承諾的人」,現在已經不是作家筆下的特例,而是普遍存在歐美國家、也或許大量存在台灣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