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29)針對核安會、經濟部之核電廠延役與新型核能規畫相關專題報告,提出「延役可行性」、「核融合技術研究方向」、「國內技術研究量能」三大方向質詢。郭昱晴表示,核一許多重要設備已經拆除,「延役重啟」並無可能;核二當年即是因為核廢料無處放置而提早除役,只要核廢料問題無法解決,即便重啟,也無法運轉;核三若僅因部分立委的執念就必須延役,對廠區當地居民與原有法律的公信力,都是一大傷害。
郭昱晴表示,根據現有法規,核電廠延役需於執照屆期前五至十五年提出申請,但目前國內核一至三廠皆早已超過法規申請期限。即便有立委想要因人設事、再推新的「延役」草案辦法,實際上都會成為「重啟」。況且,核一、二廠除役以後,早已不再維護運作設備,重啟安全性顯有疑慮,五月初各電廠甚至因防震能力堪憂,遭監察院調查。此外,核一許多重要設備已經拆除,「延役重啟」並無可能;核二當年即是因為核廢料無處放置而提早除役,只要核廢料問題無法解決,即便重啟,也無法運轉;核三若僅因部分立委的執念就必須延役,對廠區當地居民與原有法律的公信力,都是一大傷害。且核三機組依法於今年7月底、明年5月中除役後,基於法規與安全性,是不可能直接繼續運轉的,現行法規也沒有「重啟」相關規定,立法重新檢視安全性、核發新的使用執照,都需要多年的作業時間,絕非外界所想的「延役就是繼續運轉」。對此,經濟部則表示認同,「核一、核二不可能重啟,核三不可能延役」。
針對國科會「磁約束高溫電漿研究整合型計畫」,郭昱晴表示,主流聚變能研究包括「磁局限融合」與「慣性局限融合」兩大方向,前者有法國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器(ITER)」為例,投資高達150億美元以上,計畫推動至今30年,進度仍落後;後者有美國能源部轄下「勞倫斯利佛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打造的「國家點火裝置(NIF)」,於2022年底用更少的資金、更輕盈的設備,成功使核融合Q值大於1。目前國原院將建造的托卡馬克(Tokamak)「FIRST」,即是屬於前者磁局限融合的實驗設施。郭昱晴表示,即便「磁約束」是目前國際公認最有可能成為第一代核融合電廠的方式,但當全世界都在追逐核融合Q值穩定大於1、成功轉換能量為電能的現在,國原院也應該積極追蹤慣性局限約束在國際上的發展進度,使台灣潔淨能源在世界佔得先機。
郭昱晴也關心,目前國內已有公司著手核融合商轉研發,並表示其獨有技術可使核融合輸出能量穩定大於輸入能量、距離商轉僅有一步之遙。不過經了解,所謂「桌上型核融合裝置」,使用碰撞束融合(CBF)方式,更可能發生散射而非融合,高度限制核融合功率;使用質子與硼(p+B)作為燃料,產物僅為氦離子,不產生中子,缺乏轉為電力所需要的電磁感應。此外,EUROfusion聯盟專家Richard Kamendje 來台參加諮詢會議時,就曾表示目前沒有氦離子能量直接轉換成電能的技術。郭昱晴強調,若國內公司確實已有可行的核融合技術,核安會、國原院應高度參考之,作為國家整體能源計畫的重要支柱;若實際上該公司宣傳內容有誇大之虞,核安會也應盡其「核能安全管制」與「社會溝通」之責,讓大眾了解國家當前最正確的核能發展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