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看了Youtuber飽妮的影片〈安海瑟薇討人厭的真正原因。〉頗有感觸。本葉將根據該集影片討論作為延伸,有興趣歡迎自行服用。
目前大多數的社會,對男女的社會期待還是有那麼一點相似。年紀會變,環境會變,人會變。但社會要變,可能要好多世代。
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人生任務,也使的社會上的每個人,當下正在面臨的壓力也都不一樣。但不論如何,成年之後,男女的價值來源好像已被社會給定型。
男性最最最主要的價值,就是他的生產力。好處就是男生只要專心提升生產力就好,其他的就算一概不管,仍被社會視為「有價值的」。壞處就是一但生產力沒做好,其他附加價值再怎麼提升,也很難被普遍社會認可為高價值。
女性最主要的價值,大概是她的情緒價值。大多社會不是物化女性嗎?為什麼不說是青春與外表?因為大家都知道青春外表是不敵歲月跟基因的,這就好比聰明男性通常代表生產力較高,價值也比較高,但聰明也是先天的,所以勤奮是可以取代聰穎的,就像氣質是可以取代外表的。
但情緒價值不一樣。小編以前讀過一本《演化論》,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解釋男生與女生的差異,包括生理結構、大腦思維、社交互動、社會期待等等差異。社會至今仍普遍期待女性要提供情緒價值。
即便小編這個世代,從小就被教育男女平等,但小編檢視過去自己的文章發現,自己仍潛意識的認為,女性好像本來就比較會提供情緒價值,所以提供情緒價值也是理所當然,這部分顯然需要仔細檢討。
那社會對女性的情緒價值到底再期待什麼?這裡就要提到美籍演員安海瑟威與美籍歌手泰勒絲的故事。
兩人最大的共通點,就是青少年出道即巔峰,並且至今仍占一席之地的新時代成功女性代表。
安海瑟威Anne Hathaway,充滿正能量,優雅有禮,美麗甜心,從麻雀變鳳凰,到穿著Prada的惡魔,美麗典雅的姑娘,卻因為形象太完美而被討厭,「太假、太做作、戲精」。
年紀輕輕就橫掃奧斯卡,卻在少年得志之後,在全美莫名其妙掀起一陣「I hate Hathaway」的旋風,重點是直到今日,沒人說得出當初到底是因為她做錯什麼而討厭,反而是「純粹覺得她的笑容很假,綠婊一枚」
反觀另一位當紅女星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因為常在鏡頭前出醜搞笑,喝酒談真心,再加上出演像是飢餓遊戲、X戰警等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反而吸引廣大粉絲,認為她真誠不做作、好親近。
但也有很多觀眾認為她談吐粗俗,沒禮貌沒家教,不會看場合講話。
於是近幾年很紅的艾米莉布朗Emily Blunt,在鏡頭前舉手投足都很優雅,但也會常常搞笑,也會偶爾講粗俗髒話或黃色笑話,而且出演過傳統女性代表跟新時代女性代表的角色,雖然出道也演過穿著Prada的惡魔的小配角,但是直到這幾年才聲名大噪。她就融合了前述兩位的,被目前觀眾與社會喜愛的優點。
或許2020年這個年代,社會就是期待女性,不能太傳統,但又不能太女性主義。
由於I hate Hathaway發生於大約10年前,這幾年許多心理學家根據這個事件做深入研究,認為人們為了要融入族群,會下意識跟隨主流排除異己,太完美突出人群的人會成為目標,即便是沒有原因的。
反觀艾米莉布朗Emily Blunt則是符合Pratfall Effect,人們傾向喜歡「很厲害,但也有缺點」的人,瑕不掩瑜的那種不完美。
泰勒絲Taylor Swift與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一樣都是青少年成名全球的歌手,當年被媒體爆出「後台難搞」、「對粉絲耍大牌」等標籤。
這個就不難理解了,如果從青少年開始一舉一動都被放大檢視,出門要揮手,上台要微笑,約會要被跟拍,下班回家前還要幫80個粉絲親手簽名,半夜三點買宵夜還要回答記者問題,聊個天就是八卦曖昧,不笑就是高傲,沒反應就是耍大牌,講個話要被曲解,誰能無時無刻都活成觀眾要的樣子?誰能隨時提供情緒價值?
或許社會都是期待女性要展現「母性」吧,所以情緒價值被視為理所當然,對伴侶要、對小孩要、對長輩要、出門對朋友要、對同事要、拍電影要、上台表演要,連走在路上也要。
不要累死自己,適度考慮他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