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時間投顧創辦人國峰在思考客戶的行為與心態,「為什麼有些客戶遇到事情(波動),會沉不住氣與恐慌呢?」
國峰認為懂投資分為兩個階段,一般所理解的投資理財知識與技巧,其實是種「技能」。但建置在底下的金融素養,是種很早養成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不管你投資技能再好,但面對不確定性時,要怎麼面對的基本問題。(也就是前面巴菲特那句名言,「當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怎麼做得到的問題。)
心理素質的養成有賴「教育」,國峰分享108課綱在說的「素養」,就是「知識」、「技能」與「態度」。知識、技能都好懂,那「態度」是什麼呢?
態度不好,是回應不好。(素養的核心是態度)
國峰接著說明,例如古代沒有「科學素養」,看見天狗食月就很害怕。但如果你有科學素養,你會知道怎麼回應。又如最近國會在打架,有「民主素養」的話,就會知道一件事情不會那麼快達到共識,能以平常心看待紛紛擾擾。
例如看到前陣子的新聞報導貧富差距有66倍,某些人可能會立刻很憤怒。但如果有「經濟素養」,也許會以為是正常現象,就像現在看到天狗食月,不再用情緒回應。有了經濟素養,不代表不再關心弱勢或底層,而是會有很多種的回應方式。如果你懂經濟底層如何運作,對貧富差距不會那麼生氣。再如勞退或勞保要破產的新聞,常常登上版面,也引發恐慌。但有沒有可能,其實沒有那麼恐怖?
有關「經濟素養」或「金融素養」的用詞,國峰補充說明金融是finance,是經濟學的一支。經濟素養看得現象比較廣,金融素養是看「金融商品」。生活經濟學其實是用經濟素養(不限於金融商品),希望能教大家理解經濟行為的方法。
國峰強調從生活經濟學培養正確態度,先有素養再學投資技巧,才不會容易恐慌。不會因為暴跌,而心情浮動。一個成功投資需要從素養、生活開始培養,所以定名為「生活經濟學」。
至於如何因應風險與不確定性,是非常重要又隱晦的概念,難以三言兩語說完。(小編按:等大家敲碗!)
1.了解人類交易行為核心,對各種交易行為(及相關時事)進行(你認為的)正確回應。(因為社會科學沒有標準答案,涉及很多面向)。
例如勞保與勞退,到底該怎麼辦?有些人會很緊張,有些人很平靜。又如缺蛋造成的價格暴漲,你如何回應看到的現象?希望大家能有另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不要只有心慌慌。
2.習慣「權衡」的「灰度思考」。所有交易行為都是權衡的結果,兩害相權取其輕。過去學校只教我們絕對的對錯,但日常生活並非如此。
可是,如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怎麼思考與決策,需要注意到每個人都有「機會成本」。灰度思考不是0與1的區別,因為社會科學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重點是如何在天平的兩側拿捏。
3.了解「財富自由」的真正意義。
現代許多人嚮往財富自由,但財富自由是什麼意思呢?是一桶金、一間房嗎?是一定要買房嗎?這些問題或答案不是對與錯的區分,而是社會科學本來就有很多解釋。
4.更能心平氣和面對許多事,增加生活滿意度
看見經濟的新聞,能夠心平氣和地看待,這件事是錢買不到的。
整理出這樣的概念後,國峰把毫無商科背景的朋友虹瑩與津羽拿來試驗。經過讀書會的不斷討論與澄清,拿商業新聞丟給她們看,漸漸發現她們能解讀出不同於新聞的心得,終於能準備教給更多有需要的人啦!
以上是國峰的心路歷程。
喜閱樹創辦人虹瑩也分享身為股票小白又學習經濟學的心得:身為老闆,對於商業遊戲很有興趣,希望可以教「喜閱樹」學生更多內容,但實情是只要與「經濟」有關就不懂,根本無法跟學生談。接觸經濟學後更深刻反思現在社會中,大家都對投資很有興趣,但「投資」是什麼?投資自己會不會也是一種可能?也許都要擁有「知識」才能知道。
至於實驗教育出身又在大學任教的津羽則統整這幾年的教學,思考「思辨教育」要往哪裡去?以及現代常常在說的「適性教學」,需要有什麼物質文化的支持?從憤慨的左派文青繼續學習經濟學知識後,讓她可以心平氣和地看懂狀態,並且影響更多的學生。帶領學生看懂更多脈絡,擁有更多選擇。
講完長長的品牌故事與營隊發想,接下來快速進入聽眾QA時間。
1. 權衡灰度思考的關鍵是面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嗎?
國峰簡單回答,理工背景有好處,而人文背景因為其訓練比較快接受灰度思考。所謂風險承受能力與素養有關,是心理素質與怎麼應對的問題。前面說到有些客戶無法賺到錢,因為很快把錢抽走。但心理素質要自己修行,就是生活經濟學。要問自己「你有多少的風險承擔能力」?
如果我們只是把巴菲特的名言貼在案頭,但真正面對,又遺忘了,就無法達成。關鍵必須先理解經濟世界如何運作。
2. 如何教中小學生對金錢處理的倫理責任感?
虹瑩簡單分享,依然可以用「權衡」的態度來思考,例如之前讀書會談過的黑道問題。可以帶著孩子思考每個抉擇背後的狀況是你想要承擔嗎?重點並不是告訴孩子答案,而是孩子要練習評估。
以上就是6/22晚間線上講座的文字分享,期待大家日後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