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台灣受到凱米強颱襲擊,台北市區狂風驟雨、路樹倒塌,中南部則是躲不過颱風尾的暴雨侵襲,造成多處淹水。身為一般上班族的我,鮮少遇上台灣本島全島放颱風假兩天,說不開心就太做作了,意外獲得了兩天颱風假,睡到自然醒再瘋狂運動追劇看電影,整個精氣神都恢復了不少。但看著新聞播著大大小小的災害跟意外,又默默擔心了起來,不知道颱風過境後是否山區沿海某些地方又將滿目瘡痍。放假時趁著風雨變小後出門補些糧食,街上滿地遍布了落葉,隔天一早果真就看見了環保局清潔人員正辛苦的打掃著。縱使颱風讓我的工作生活稍作喘息,但也為某些地區的居民帶來了災難,還增加了清潔人員的工作量,因此我的內心還是期許著下次颱風來時風勢雨勢能夠別再如此猛烈。
然而,颱風並非只會帶來災害。新聞報導指出這次的降雨量為全台水庫進帳了超過13億噸水量,緩解了往年中南部夏天缺水的危機;風力發電則是一度突破220萬瓩,占整體發電比例為7.4%,發電量與核三廠的近6%相當。其實台灣的風力發電主要仰賴東北季風,新聞拿夏季的颱風帶來的發電量跟核能發電做比較似乎有些不合邏輯,颱風僅是偶發事件。也許是我多想了,但「發電量與核三廠的近6%相當」這句話似乎帶了點替核三廠即將除役一事背書的意味,畢竟前陣子行政院已宣布核三廠1號機在運轉40年將於本月27日停機,並待除役環評通過後,正式進入除役階段。
那麼,這句讓我多想了的話是否有引起你追蹤了解2025非核家園的意願呢?目前台電已陸續安排將核能機組除役,核三廠1號機(95萬瓩)預計於2024年停機,隨後取而代之的是民營的豐德電廠3號機(110萬瓩),採用的是天然氣發電,而核三廠的2號機則是安排於2025年除役。
其實我並不了解2025非核家園的必要性,但我支持政府積極致力於發展綠能跟再生能源讓未來的台灣往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靠近(採購是否存在弊案不在此篇文章討論範圍),國家政策是預計於2050年達成總電力的60–70%為再生能源發電。而2023年台電發購電量統計數據顯示,再生能源的比例目前僅增加到9.9%,增加的幅度並無法完全取代同步減少的核能跟燃煤發電量(燃煤發電減少量遠低於核能發電減少量),反而是燃氣發電的比例已快速增加至44%。目前的燃氣發電多使用天然氣,但天然氣就不會排碳嗎?我以為的天然氣屬於石化燃料,除了二氧化碳,甲烷也是造成地球暖化的兇手之一。當全球氣候問題尚未獲得緩解時,人們持續暴露在不健康的環境生態中,我很好奇在緩慢的綠能與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下先增加燃氣發電來達成非核家園的願景真的就有比較安全嗎?
另一方面,於國家能源轉型時期,人民最關心的議題就是供電是否銜接得宜,倘若真如經濟部與台電所說的不缺電,為何颱風前兩天要緊急啟動核二氣渦輪機發電呢?新聞報導總是包含了各種理由(譬如發電機組故障或維修),但一邊喊著非核家園與安全考量讓核三廠停機,一邊又緊急啟動核二機支援發電,這樣的行為似乎有些矛盾了。
此外,因應科技產業發展,工業用電量需求與日俱增,過去政府為了能源轉型估算的年度用電量是否還合乎時宜呢?若未來於供電不足的情況下,備用供電選項又為何?據了解,政府保留了燃煤機組做為備用發電選項。雖然於政府與台電積極調整發電組合的情況下已讓電力排碳係數逐年減少,但於2021年時仍因供電不足啟動燃煤發電而讓排碳係數短暫回升。因此,未來若又發生供電不足,淨零碳排的目標是否又將再次受到阻礙?
我並非專業人士,只是看著這樣的能源轉型規劃,心中還是忍不住對國家能源轉型政策產生了許多疑問。台灣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國家政策發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許你我並未參與決策,但還是可以多多了解國家發展走向,關心是否保留了更好的居住環境給下一代。
參考新聞
你好!我是三土。謝謝你看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