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十) 標應讀典籍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一、讚淨土超勝 ‧ 二、誡信願真切
三、示修持方法 ‧ 四、論生死事大
五、勉居心誠敬 ‧ 六、勸注重因果
七、分禪淨界限 ‧ 八、釋普通疑惑
九、諭在家善信 ‧ 十、標應讀典籍


十、標應讀典籍


大啟願輪,深明緣起,其唯無量壽經。專闡觀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觀經

如上二經,法門廣大,諦理精微。末世鈍根,誠難得益。求其文簡義豐,詞約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篤修一行,圓成萬德。頓令因心,即契果覺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良由一聞依正莊嚴,上善俱會。則真信生而切願發,有若決江河而莫禦之勢焉。從茲拳拳服膺,執持萬德洪名。念茲在茲,以至一心不亂。能如是,則現生已預聖流,臨終隨佛往生。開佛知見,同佛受用。是知持名一法,括囊萬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誠可謂歸元之捷徑,入道之要門。(正)重刻阿彌陀經序

阿彌陀經有澫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諦信受。無量壽經,有隋慧遠法師疏,訓文釋義,最為明晰。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正)與徐福賢書

古人欲令舉世咸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以其言約而義豐,行簡而效速。宏法大士,註疏讚揚。自古及今,多不勝數。于中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於蓮池之疏鈔。極直捷要妙者,莫過於澫益之要解。幽溪法師,握台宗諦觀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理高深而初機可入,文暢達而久修咸欽。(正)重刻彌陀圓中鈔序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讀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勝方便也。(正)復包右武書二

楞嚴經五卷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乃淨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為五。(正)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淨土十要,乃澫益大師以金剛眼,於闡揚淨土諸書中,選其契理契機,至極無加者,第一彌陀要解,乃大師自注,文淵深而易知,理圓頓而唯心。妙無以加,宜常研閱。至於後之九種,莫不理圓詞妙,深契時機。雖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經翻閱,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質而成仙體矣。此是譬喻法門之妙,不可錯會,謂令成仙。(正)與徐福賢書

法苑珠林,一百卷,常州天寧寺訂作三十本。詳談因果,理事並進。事跡報應,歷歷分明。閱之令人不寒而慄,縱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對佛天,不敢稍萌惡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斷不至錯認路頭,執理廢事,歸於偏邪狂妄之弊。(正)復鄧伯誠書一

龍舒淨土文,斷疑起信。修持法門,分門別類,縷析條陳,為導引初機之第一奇書。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從此以入手。(正)與徐福賢書

徑中徑又徑一書,採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趣淨土壺奧。于初機人,大有利益。(正)復張雲雷書二

高僧傳初二三四集、居士傳、比丘尼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共有三編,初編係清乾隆間彭際清居士,飭其侄希涑所輯。續編,係道光末,蓮歸居士胡珽所輯。三編,係民二十年後德森法師所輯。編者敬注。)皆記古德之嘉言懿行。閱之,自有欣欣向榮之心。斷不至有得少為足,與卑劣自處之失。巨集明集、廣巨集明集、鐔津文集、折疑論、護法論、三教平心論,續原教論,一乘決疑論,皆護教之書,閱之,則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見城壘矣。此等諸書,閱之,能令正見堅固,能與經教互相證明。且勿謂一心閱經,置此等於不問。則差別知見不開,遇敵或受挫辱耳。(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安士全書,覺世牖民,盡善盡美。講道論德,越古超今。言簡而該,理深而著。引事跡則證據的確,發議論則洞徹淵源。誠傳家之至寶,亦宣講之奇書。言言皆佛祖之心法,聖賢之道脈,淑世善民之要道,光前裕後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則繩武聖賢,了生脫死,若操左券以取故物。與彼世所流通善書,不啻有山垤海潦之異。

安士先生,姓周,名夢顏,一名思仁,江蘇昆山諸生也。博通三教經書,深信念佛法門。弱冠入泮,遂厭仕進。發菩提心,著書覺民。欲令斯民先立於無過之地,後出乎生死之海。故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良以眾生造業,唯此二者最多,改過亦唯此二者最要。

又著陰騭文廣義,直將垂訓之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兩無遺憾矣。以其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幽微奧妙之義,而以世間事跡文字發揮之。使雅俗同觀,智愚共曉。

又著西歸直指一書,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大事。良以積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墮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薩之位,決定直成佛道。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種書,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不謂之菩薩再來,吾不信也。(正)與許豁然書

夢東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熟讀之。而夢東語錄,通皆詞理周到,的為淨宗指南。再進而求之,則蕅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倘能於此二書,死心依從。則即無暇研究一切經論,但常閱淨土三經,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誠言,的生真信,發切願,以至誠恭敬,持佛名號。雖在暗室屋漏,如對佛天。克己復禮,慎獨存誠。不效近世通人,了無拘束,肆無忌憚之派。光雖生死凡夫,敢為閣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謝娑婆,高預海會,親為彌陀弟子,大士良朋矣。(正)復尤弘如書

歷史統紀一書,無論信佛謗佛者,皆肯看。以其是史鑒中事,餘勸其遍閱二十四史,擇其因果報應之顯著者,錄為一書。見續編歷史感應統紀序較之一切善書,為得實益,為最切要。(續)復念佛居士書

欲知禪淨之所以然,非博覽禪淨諸書不可。即能博覽,倘無擇法智眼,亦成望洋興歎,渺不知其歸者。是宜專閱淨土著述。然淨土著述甚多,未入門人,猶難得其綱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禪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導者,其印光文鈔乎。祈息心研究,當自知之。(正)復何槐生書

(編者敬按:今為便利閱讀文鈔計,擷其至精至要之言,編此菁華錄一書。有志淨業者,如無暇詳閱文鈔,但將此菁華錄息心研究,而淨土文義,洞若觀火矣。)

了然大師,從初出家,即志宗乘。苦參力究,得其旨歸。嗣後雲遊諸方,研窮經論,始知淨土法門,實為諸佛諸祖,究竟自利利人之甚深法海,遂生真信,而力修持。間有發揮禪淨理致,語語確切,發人深省,乃名之為禪淨雙勖。雖仍提倡禪宗,實則注重淨土。可令參禪未得悟證者,得其即生了辦之道。(三)禪淨雙勖序

(編者敬按:了公上人近年所著入香光室、及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菩提論二書,以事理圓修之妙法,徹底顯明淨土之要義。故能感佛作證,舍利頻降也。)

金剛經,乃令人遍行六度萬行,普度一切眾生之規矩準繩也。遍與一代時教一切法門而為綱要。蓋是即相離相,何得謂與淨土不相融通乎。夫度生之法,唯淨土最為第一。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以不住相之清淨心念佛,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證無生忍,乃決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正)金剛經線說序

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有此諸書,淨土眾義,可以備知。縱不遍閱群經,有何所欠。倘不知淨土法門,縱令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經幾何大劫,方能滿其所願。

阿伽陀樂,梵語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諸病也。萬病總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專心致志,更為可痛惜也已矣。(正)與徐福賢書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完)

推薦 : 印造經像之功德 , 印光大師十念法


***

編者之言

蓮宗十三祖靈岩印光大師。乘大願輪,作如來使。奮起於末法蒼茫之際,專修淨業,圓悟真乘。以餘門修道,解脫綦難,惟依念佛得度生死。遂專提淨土一宗,普攝群機。法語流傳,遍於中外。崇仰而求皈依者,何止數十萬人。平生修持之猛,誨人之切,近代僧伽,鮮能望其項背。而末後一著,撒手便行,瑞應昭然,了無障礙。使見聞感歎,信向益堅。尤為徹悟老人後所罕見。

淨通忝列門牆,未獲親炙,而師已示寂,恨深恩之莫報,悵請益之無由。輒取吾師遺著,昕夕披覽,熟讀而深思之,覺其中一字一句,皆昏衢之慧炬,苦海之慈航。如塗毒鼓,聲聲普聞。如大圓鏡,光光交徹。惟辭豐義博,未易猝解。乃掇其至精至粹之言,或意義同而下語殊勝微妙者,提要鉤玄,錄為一編。惟所取者,限於正續二集。吾友唐慧峻居士,猶慊其未足。乃商之妙真法師,取文鈔三編之未付梓者,供餘采掇,俾閱之得窺全集菁華而收宏效。綜文鈔正續三各編,共選得精要三百三十三則。仍按正編嘉言錄編次,分列十科。並逐句詳加圈點,以醒眉目。名之曰: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置之座右,以資尋繹策精進而已,未遑以示人也。間者為滬蘇諸大德所聞,索讀一過。以所錄雖不及原書之十一,而佛祖之心傳,聖賢之道脈,淨土之奧旨,持名之奇勳,凡吾師所稱性而談,如實而說者,採擷靡遣。嘗海一滴,可知全味。乃集議刊行,以餉同倫。復承了然、德森兩法師,遵照原著,詳為鑒定,而始臻完善。

昔大師答酈隱叟書有云:某之文,雖無大發揮,而初機閱之,則禪淨之界限分明。自力佛力之利益大小,明如觀火,自不致欲了生死,不知路頭。並於一切法中,見其法法圓妙,不至無所適從。

又答永嘉某居士書云:勸一人生淨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凡成佛必度無量眾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議。

夫大師度生之心,盡未來際,固無窮盡。惟願讀斯編者,依教奉行,廣為演說。或斥資流通,自他兼利。不惟獲無量無邊之福德,且不啻與大師謦欬相通,法流相接,其淨土之生,如操左券矣。淨通智慧狹劣,于吾師廣大精微之遺訓,稍窺藩籬,未窮涯際,遺珠之憾,實所難免。尚冀當世大德有以教之。

~ 西曆一九五四年甲午孟秋菩薩戒弟子 海鹽李淨通法名宗敬識 于上海聞性廬時年七十有七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佛說十善業道經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12會員
339Content count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見三編復周伯遒書。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
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斷無有無因而得果者。亦斷無有作善業而得惡果者。見正編勸愛惜物命說眾生沈九界,如來證一乘,於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沈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六道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循環報復互殺。佛于諸大乘經中屢為勸誡而見聞者少。即得見聞而信受奉行者更少。於是佛以大悲,現諸異類供人殺食。既殺之後現諸異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現,冀弭殺劫以安眾生。如牛羊豬鱉皆有佛棲。未殺之前均謂是畜。既殺之後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異殺佛。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見三編復周伯遒書。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
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斷無有無因而得果者。亦斷無有作善業而得惡果者。見正編勸愛惜物命說眾生沈九界,如來證一乘,於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沈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六道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循環報復互殺。佛于諸大乘經中屢為勸誡而見聞者少。即得見聞而信受奉行者更少。於是佛以大悲,現諸異類供人殺食。既殺之後現諸異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現,冀弭殺劫以安眾生。如牛羊豬鱉皆有佛棲。未殺之前均謂是畜。既殺之後方知是佛。是知殺生,不異殺佛。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佛門簡修法本》為方便利益初機修學佛法的緣眾,因緣整編之簡易修學念誦口袋書,方便人手一冊隨身攜帶受持,俾令十方有緣眾生,懺罪淨業,生發菩提之基石,實為在家居士不可或缺的上妙寶典。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佛門簡修法本》為方便利益初機修學佛法的緣眾,因緣整編之簡易修學念誦口袋書,方便人手一冊隨身攜帶受持,俾令十方有緣眾生,懺罪淨業,生發菩提之基石,實為在家居士不可或缺的上妙寶典。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