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三) 示修持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5 分鐘
以信願為先導 念佛為正行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一、讚淨土超勝 ‧ 二、誡信願真切
三、示修持方法 ‧ 四、論生死事大
五、勉居心誠敬 ‧ 六、勸注重因果
七、分禪淨界限 ‧ 八、釋普通疑惑
九、諭在家善信 ‧ 十、標應讀典籍


三、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

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

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汙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

雖則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即念讚佛偈,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念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須從東至南至西北繞,為順從,為隨喜。順從有功德。西域最重圍繞,此方亦與禮拜均行,見正編復馬契西書五。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念至將畢,歸位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念淨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矣。淨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

若欲多多禮拜者,或在念佛歸位之時,則拜佛若干拜。九稱菩薩,即作九禮,禮畢即發願回向。或在功課念畢禮拜,隨己之便,皆無不可。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閒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

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極閑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閑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正)與陳錫周書

* * *

閉關專修淨業,當以念佛為正行。早課仍照常念楞嚴、大悲、十小咒。如楞嚴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極,再背念。晚課彌陀經、大懺悔、蒙山,亦須日日常念。

此外念佛,宜從朝至暮,行住坐臥常念。又立一規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彌陀佛若干拜,再拜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三拜。即念佛,或一千聲,或多或少。念畢,再拜若干拜。

午前一次,午後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課。初夜念蒙山,後念佛若干聲,拜若干拜,發願回向、三皈依,後心中默念佛號養息。臥時,只許心中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傷氣,久則成病。雖是睡覺,音教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

若或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緣法、得名譽,想興寺廟,若有此種念頭,久久必至著魔。縱令心淨妄伏,亦不可心生歡喜,對人自誇有一分就說有十分,此亦著魔之根。(三)復明心師書

* * *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也。(續)復劉惠民書二

* * *

汝不知淨土宗旨,當依一函遍復所說,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又正定者,寂照雙融之謂。正受者,妄伏真現之謂,見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瞭,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極重之業力凡夫,妄用觀心之法,故致如此。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見正編與徐福賢書。校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續)復楊煒章書

* * *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只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大勢至菩薩,以如子憶母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餘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應道交。(續)復又真師書

* * *

修習淨土,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親,淫人思美女,雖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無時或忘也。修淨土人,亦復如是;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三)復江有傳書

* * *

出聲念,則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難念,宜念四字。從日至夜,睡著則任他去,醒來即接著念。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決不片時放捨,庶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往生西方矣。(續)復湯慧振書

* * *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六道中,無業不造。若無心修行,反不覺得有此種希奇古怪之惡念;若發心修行,則此種念頭,更加多些。此係真妄相形而顯,非從前無有,但不顯耳。

此時當想阿彌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雜念妄想,至誠懇切,念佛聖號。或小聲念,或默念。

必須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則一切雜念,自然消滅矣

當雜念起時,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許他在我心裏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則意地自然清淨。當雜念初起時,如一人與萬人敵,不可稍有寬縱之心;否則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拼命抵抗,彼當隨我所轉,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也。

汝能常以如來萬德洪名極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淨。心清淨已,仍舊念不放鬆,則業障消而智慧開矣。切不可生急躁心。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三)復葉福備書

* * *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正)復高邵麟書四

* * *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三)復劉瞻明書

* * *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續)淨土指要

* * *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三)復康寄遙書

* * *

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至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三)答幻修學人

* * *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即所謂如佛像之目然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汝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繫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立之蓮花,則自可頓愈矣。(續)復沈彌生書

* * *

學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於念佛,必須志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時,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續)誡初發心學佛者書

* * *

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德釋云: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亦可云:大心念,則所見之佛身大。以大菩提心念佛,則便可見佛勝妙應身或報身耳。(續)復念西師書

* * *

感應之道,如撞鐘然;叩之大者則大鳴,叩之小者則小鳴。世每有小感而大應者,乃宿生修持之功德所致也。(三)藥師如來功德經序

* * *

念佛修持,如服藥然。能明教理,如備知病源、藥性、脈理;再能服藥,所謂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藥,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藥,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藥性、脈理為憾也。(續)復念佛居士書

* * *

念佛之法,何可執定?古人立法,如藥肆中俱備藥品。吾人用法,須稱量自己之精神氣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剛、或默,俱無不可。昏沈則不妨大聲以退昏,散亂亦然。若常大聲,必致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極強健人,亦不可常如此。(續)復念西師書

* * *

淨土法門,絕無口傳心授之事,任人於經教著述中,自行領會,無不得者。當唐宋時,尚有傳佛心印之法,今則只一歷代源流而已;名之為法,亦太可憐。淨宗絕無此事。來山尚不如看書之有益。古人云:見面不如聞名。即來,與座下說者,仍是文鈔中話,豈另有特別奧妙之秘法乎?

十餘年前,與吳璧華書,末云: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三)復明性師書

* * *

如來福慧功德之香,慈悲攝受之光,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皆熏照。具縛凡夫,絕不聞見;如瞽齆者,當午過旃檀林,了不知有檀香日光也。

倘生正信心,常念佛號,以如來萬德洪名,冥熏加被,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自可隨己分量,或得三昧而稍聞見,或證無生而大聞見,迄至以佛莊嚴而為莊嚴矣。

監院妙真大師,冀蒞此者,同染佛香,同蒙佛光,祈題此四字,並以跋告來哲。(三)靈岩山寺香光莊嚴匾額跋語

* * *

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厘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

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正)復何慧昭書

* * *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

梵網經後偈云:計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刻期定欲即生。

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益,而又害之矣。淨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誠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無知咸退信心,謂念佛有損無益,某人即是殷鑒,則其害實非淺鮮。祈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往之心,即不速亦無所憾。但致誠致敬,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躁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三)大雲月刊

* * *

無論誦何經、持何咒,須念佛若干聲回向,方合修淨業之宗旨。(正)復周智茂書

* * *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回向只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正)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 * *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

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正)與徐福賢書

* * *

回向發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三)復章道生書

* * *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

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

有三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回向之義大矣哉!

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復回向淨土也。(三)復愚僧居士書

* * *

發願,當於朝暮念佛畢時。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後發願。或用小淨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即稽首西方安樂國之一篇長文,載禪門日誦。編者敬注)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須知發願讀文,乃令依文發願耳,非以讀文一遍,即為發願也。(正)擬答某居士書


乙、勸兼念觀音

觀世音菩薩,于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跡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于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

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正)復酈隱叟書

* * *

觀音大士,於無量劫,久成佛道;為度眾生,不離寂光,現菩薩身。又復普應群機,垂形六道,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尋聲救苦,度脫群萌。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萬卉。雖則了無計慮,而復毫不差殊。良由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即眾生之念以為心,盡法界之境以為量。是知無盡法界,無量眾生,咸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正)南五台觀音示跡記

* * *

須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又菩薩現身,不專現有情身,即山河樹木、橋梁船筏、樓臺房舍、牆壁村落,亦隨機現。必使到絕地者,復登通衢;無躲避處,得大遮蔽。種種救護,難盡宣說。(續)歷朝觀音像序

* * *

吾人之心,與菩薩之心,同一體性。吾人由迷悖故,仗此心性,起惑造業,受諸苦惱。若知即此起貪瞋癡之心,即是菩薩圓證戒定慧之心,則起心動念,何一非菩薩顯神通、說妙法乎?(三)復卓智立書

* * *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見正編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三)復蔡錫鼎書

* * *

良以菩薩之心,猶如虛空,無所不遍;但眾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虛空,以物障之,便成隔礙;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礙之物,則與普含萬象之虛空,渾合無間矣。是以眾生小感則小應,大感則大應。(正)觀世音感應頌重刻木板序

* * *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於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正)復鄧伯誠書一

[ 編者敬按:華嚴會上大士告善財云,我住此大悲行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然則吾人一言一動,何時何地而不在大士慈悲身中?特歷劫昏迷,如生盲人,日對陽光而不自覺。猝遇危難,一切塵勞妄想,頓伏不起,惟求救之一念,如烈火迅發,如急流賓士,不覺與大士立時相應,而巍巍神力,遂具足當前,受用無盡。以上云云,係許止淨居士于普門品後,闡揚大士救苦之靈感,最為形容盡致者。特擷要附志於此,用增信向。]

* * *

滬戰時,閘北房舍,多成灰燼。獨余皈依弟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蓋當戰事劇烈時,彼全家同念觀世音聖號。且最奇異者,戰事起後第七日,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軍救出。及戰停歸家,室中諸物,一無所失。非菩薩之佑護,何能如此?渠供職新聞報館已數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是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遇有災難,一稱聖號,定蒙救護也。

或曰: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時各隨其人而救護之耶?即能救護,亦不勝其勞矣。殊不知並非觀音處處去救,乃眾生心中之觀音救之耳。(三)息災法會法語

* * *

觀音聖號,乃現今之大恃怙,當勸一切人念。若修淨業者,念佛之外,兼念。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禍耳。待其信心已生,則便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然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耳。(三)復周伯遒書

* * *

 如遇患難,宜專念觀音。念觀音,求生西方極樂,亦可如願。

如遇患難,宜專念觀音。念觀音,求生西方極樂,亦可如願。


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眾生宿緣深故。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眾生念觀音,況吾輩凡夫乎?(三)復甯德晉書

* *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卮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或只專一念彌陀,有苦卮,亦必解脫。(三)復如岑法師代友人問書

* * *

救災,當以盡人能念者為有大益。若摩利支天咒,所印雖多,亦難於大劫臨頭時用。宜取消,令人念觀音聖號,雖三歲孩童也能念。且勿謂支天咒之利益大,念觀音之利益小;縱此咒即觀音示現,亦當以念觀音為事。汝信心雖好,不知一法普攝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緊之時,愈約愈妙。儒教亦云: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汝若知此義,當以光言為至論。(三)復邊慧通書

* * *

丙、明對治習氣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正)復周群錚書

* * *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正)復陳慧超書

* * *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正)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 * *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

故經中屢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地獄之苦,比水火之慘,深無量無邊倍。而想水沖火燒則悚然,想地獄則泛然者,一則心力小,不能詳悉其苦事;一則親眼見,不覺毛骨悚然耳。(正)致包師賢書

* * *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三)復丁普靜書

* * *

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聞最難聞之淨土法門。敢將有限光陰,為聲色貨利消耗殆盡,令其仍舊虛生浪死,仍復沈淪六道,求出無期者乎?直須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

凡不宜貪戀之境現前,則知此吾之鑊湯爐炭也,則斷不至如飛蛾赴火,自取燒身矣。

凡分所應為之事,則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則斷不至當仁固讓,見義不為矣。如是,則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豈必屏絕塵緣,方堪修道乎?(正)復寧波某居士書

* * *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三)復朱仲華書

* * *

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喻如兩軍對壘,必須堅守己之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候其賊一發作,即迎敵去打。必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俾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彼自懼獲滅種,即相率歸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帥不昏不惰,常時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滅賊,反為賊滅。

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攝心,則妄念當漸漸輕微,以至於無耳。故云: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正)復徐彥如軼如書

* * *

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學佛,而不知息心念佛,於儒教尚未實遵,況佛教乃真實息心之法乎。即制心不令外馳之謂。

[ 編者敬注: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乃至萬行。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皆示人即境識心之妙法也。若一向專欲博覽,非無利益。奈業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正)復馬契西書三

* * *

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當于平時,預為提防。則遇境逢緣,自可不發。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

如不能諦了我空,當依如來所示五停心觀,而為對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調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隨境轉也。所謂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正)對治瞋恚等義

* * *

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于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不至卒發。縱發,亦能頓起覺照,令其消滅。起煩惱境,不一而足。舉其甚者,唯財色與橫逆數端而已。

若知無義之財,害甚毒蛇,則無臨財苟得之煩惱。與人方便,究竟總歸自己前程,則無窮急患難求救,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縱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憐憫心,生度脫心,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則無徇欲滅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煩惱。

子女從小教訓,則無忤逆親心、敗壞門風之煩惱。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

然上來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正)復高邵麟書四

* * *

人苦日在煩惱中,尚不知是煩惱;若知是煩惱,則煩惱便消滅矣。心本是佛。由煩惱未除,枉作眾生。但能使煩惱消滅,本具佛性,自然顯現。見正編復袁聞純書。

譬如竊賊,認做家人,則所有家財,悉被彼竊;若知是賊,彼即逃去。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不於煩惱中經歷過,一遇煩惱之境,便令心神失所。能識得彼無什勢力,其發生勞擾心神者,皆吾自取。

經云:若知我空,誰受謗者?今例之云:若知無我,煩惱何生?古云:萬境本閑,唯心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三)復陳飛青書

* * *

三障者,即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即無明,亦名為惑。即是於理不明,即貪瞋癡也。

妄起各種不順理之心念。欲滅各種不順理之心念,先須了知世間一切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是不淨,則貪瞋癡三毒,無由而起矣。見三編與謝融脫書。

業即由貪瞋癡煩惱之心,所作之殺盜淫等惡事,故名為業。其業已成,則將來必定要受地獄、餓鬼、畜生之三途惡報也。(三)復甯德晉書

* * *

貪者,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欲界眾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愛而生。若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諦觀;則但見垢汗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屍,汙如圊廁。誰於此物,而生貪愛?貪愛既息,則心地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如甘受和,如白受采。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難思。(正)對治瞋恚等義

* * *

瞋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塗,於我無干。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瞋矣。此即如來所傳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眾生之結業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正)復裘佩卿書二

* * *

所言瞋心,乃宿世習性。今既知有損無益,宜一切事當前,皆以海闊天空之量容納之;則現在之寬宏習性,即可轉變宿生之褊窄習性。倘不加對治,則瞋習愈增,其害非淺。(正)復裘佩卿書一

* * *

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燥,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正)對治瞋恚等義

* * *

愚癡者,非謂全無知識也。乃指世人於善惡境緣,不知皆是宿業所招,現行所感;妄謂無有因果報應,及前生後世等。一切眾生,無有慧目,不是執斷,便是執常。

執斷者,謂人受父母之氣而生,未生之前,本無有物;及其已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有何前生,及與後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說。

執常者,謂人常為人,畜常為畜;不知業由心造,形隨心轉。古有極毒之人,現身變蛇;極暴之人,現身變虎。當其業力猛厲,尚能變其形體;況死後生前,識隨業牽之轉變乎?

是以佛說十二因緣,乃貫三世而論;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之報,禍福之臨,乃屬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過因其所為而主之耳。生閉環,無有窮極;欲復本心以了生死者,捨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

貪瞋癡三,為生死根本;信願行三,為了生死妙法。欲捨彼三,須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滅矣。(正)對治瞋恚等義

* * *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

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正)復徐彥如軼如書

* * *

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云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台,隨境映現;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于我何干。來不預計,去不留戀。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正)了凡四訓序

* * *

眾生一念,與佛無二;由迷而未悟,則全智慧德相,成煩惱業苦。心本是一,迷悟殊則苦樂異矣。

是知一念心性,本是智慧功德海;由煩惱障蔽,無智慧照了,則全體成煩惱業苦海。今以智慧覺照之,則即煩惱業苦海,成智慧功德海。

故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即得現前。(三)復陳飛青書

* * *

心之本體,與佛無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煉凡夫夾雜煩惱惑業之佛心。俾彼煩惱惑業,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淨純真之心;方可謂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說,不過示其體性而已。若論相(事相)與用(力用),則完全不是矣。(三)復周陳慧淨書

* * *

念佛,亦養氣調神之法,亦參本來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時紛亂,若至誠念佛,則一切雜念妄想,悉皆漸見消滅;消滅則心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

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試念之,則覺得心中種種妄念皆現。若念之久久,自無此種妄念。其最初覺有妄念者,由於念佛之故,方顯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則不顯。

譬如屋中,清淨無塵;窗孔中透進一線日光,其塵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塵,由日光顯;心中之妄,由念佛顯。若常念佛,心自清淨。

孔子慕堯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此常時憶念,與念佛何異?佛以眾生之心口,由煩惱惑業致成染汙。

以南無阿彌陀佛之洪名聖號,令其心口稱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之久久,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顯現。(正)復馮不疚書

* * *

聖人欲天下永太平,人民常安樂,特作大學,以示其法。開章即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然明德,在人各自具。由無克念省察之功,則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不能顯現而得受用。其明之之法,在於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於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物者何?即隨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順人情之幻妄私欲,非外物也。由此私欲固結於心,則所有知見,皆隨私欲而成偏邪。如貪名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營為,或至身敗名裂。愛妻愛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惡。養成禍胎,或至蕩產滅門者,皆由貪與愛之私欲所致也。若將此不合情理之私欲,格除淨盡,則妻子之是是非非自知。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須夤緣妄求矣。

此物字,先要識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欲,則其格除,乃易易事。否則,盡平生力,不奈彼何。縱讀盡世間書,也只成得一個依草附木,隨波逐浪漢。甚矣,私欲之物之禍大也。

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決不令彼暫存吾心,則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正知顯而意誠、心正、身修,順流而導,勢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以一切人民,各具明德。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其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皆由私欲錮蔽,不奮克念之功,遂致從劫至劫,隨私欲轉。輪迴六道,了無出期。可不哀哉。然專以格致為訓,不以因果相輔而導者,或難奮發大心,勵志修持也。(續)標本同治錄序

* * *

汝年二十一,能詩能文,乃宿有善根者。然須謙卑自牧,勿以聰明驕人。愈學問廣博,愈覺不足。則後來成就,難可測量。(續)復遊有維書

* * *

民十年,光至南京。魏梅蓀係翰林,時年六十謂光曰,佛法某也相信,佛也肯念,師之文鈔也看過,就是吃不來素。光謂,富貴人習氣難忘。君欲吃素,祈熟讀文鈔中南潯放生池疏。以其文先說生佛心性不二。次說歷劫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互殺。次引梵網、楞嚴、楞伽經文為證。熟讀深思,不徒不忍食,且不敢食矣。見息災法會法語。當數數讀,自不能吃肉食矣。此係八月十二日話。至十月,彼六十生辰。恐人情有礙,往金山過生日,回家即長素矣。(續)復卓人居士書

* * *

世人於衣食供身之物,悉知預備,不致臨時失措。而關於身心性命之事,不但不知預修,且以人之預修者為癡。而以己之肆志縱情,姿行淫殺,為有福,為有智。不知世間盲聾喑啞殘廢無依之人,與牛馬豬羊,或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種自以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實好報耳。(三)復楊宗慎書

* * *

汝既知性情暴戾,當時時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縱人負我德,亦當作我負人德想。覺自己對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無已,則暴戾之氣,便無由生矣。凡暴戾之氣,皆從傲慢而起。既覺自己處處抱歉,自然氣餒心平,不自我慢貢高以陵人。(三)復郝智熹書

* * *

佛法要義,在無執著心。若預先存一死執著得種種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別無一念可得,則庶幾有得矣。(三)復明道法師書

* * *

自知錄,為引人入魔至極可惡之魔話。上海羅濟同居士得此錄,石印一千本送人。丁桂樵居士欲為廣布,令濟同寄光一包,桂樵自己作書與光,祈為作序,以期廣傳。光閱之不勝驚異。即將原寄之書,完全寄與桂樵,極陳此書之禍。以初心人率皆不在一心至誠憶念上用功,而常欲見好境界,倘一見此書,以急切之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為現彼所慕之境。及乎一見此境,生大歡喜,怨家隨即附體,其人即喪心病狂,佛亦不奈何彼矣。(三)復李少垣書

* * *

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

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

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

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

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鴆毒,烈百千倍。于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

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髮,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華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華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裏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即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

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正)復甬江某居士書

* * *

吾常謂世間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虧損,受別種感觸而死。此諸死者,無不推之於命。豈知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貞,不貪欲事之人。彼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謂之為命乎。

至若依命而生,命盡而死者,不過一二分耳。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禍之烈,世無有二。亦有不費一錢,不勞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樂,遺子孫以無窮之福蔭,俾來生得貞良之眷屬者,其唯戒淫乎。夫婦正淫,前已略說利害,今且不論。

至於邪淫之事,無廉無恥,極穢極惡。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豔女來奔,妖姬獻媚,君子視為莫大之禍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臨,皇天眷佑。小人視為莫大之幸福而納之,必致災星蒞止,鬼神誅戮。君子則因禍而得福,小人則因禍而加禍。故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世人苟於女色關頭,不能徹底看破。則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樂,以及子孫無窮之福蔭,來生貞良之眷屬,斷送于俄頃之歡娛也。哀哉。(正)欲海回狂序

* * *

聰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當常懷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舉一動,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無不悉知悉見。人前尚不敢為非,況于佛天森嚴處,敢存邪鄙之念,與行邪鄙之事乎。

孟子謂: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若不守身,縱能事親,亦只是皮毛儀式而已。實則即是賤視親之遺體,其不孝也大矣。故曾子臨終,方說放心無慮之話云: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未到此時,尚存戰兢。曾子且然,況吾輩凡庸乎。(續)復徐書鏞書

* * *

凡有忿怒、淫欲、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種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而起,終日由佛不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續)與胡作初書

* * *

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普門品謂若有眾生,多於淫欲瞋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念佛亦然。但當盡心竭力,無或疑貳,則無求不得。(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 * *


丁、論存心立品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口不說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之念。

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党,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續)一函遍復

* * *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

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賓士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沈溺之想乎。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只承天者宜順受也。

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

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正)復鄧伯誠書一

* * *

小人之所以偽為善而實為惡者,意謂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間凡夫耳。若得道聖人,固了了悉知。而天地鬼神,雖未得道,以報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如視諸掌者乎。

欲無知者,唯己不知則可耳。己若自知,則天地鬼神佛菩薩等,無不悉知之而悉見之矣。若知此義,雖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惡。念始萌乎隱微,罪福判若天淵。見正編復高邵麟書四。

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共知,縱不知慚愧者,知此亦當慚愧無地矣。況真修實踐之士哉。故欲寡其過,先須從畏此諸聖凡悉知悉見起。見先哲于羹牆,慎獨知於衾影。猶是約世間情見而淺近言之。實則我心與十方法界,覿體吻合。

由我迷故,其知局在於一身。彼十方法界聖人,徹證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凡法界中一切有情舉心動念,無不親知親見。何以故。以同稟真如,自他無二故。若知此義,自能戰兢惕厲,主敬存誠。初則勉力息妄,久則無妄可得矣。惡念原屬妄想,若不覺照,便成實惡,倘能覺照,則妄想滅而真心現矣。(正)復高邵麟書二

* * *

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隄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正)與陳錫周書

* * *

學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獨上下手。既能慎獨,則邪念自消,何至有所不如法處。若有則當力令斷滅,方為真實行履。否則學在一邊,行在一邊,知見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學佛自稱通家者之貼骨大瘡。倘能以不貳過是期,則學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實益矣。(三)復陳伯達書

* * *

諸惡眾善,皆須在心地上論,不專指行之於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于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正)復馬契西書一

* * *

已往之罪,雖極深重,但能志心懺悔,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而為志事,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

故經云:世間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從心起。心不真悔,說之無益。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見正編復鄧伯誠書二。

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癒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正)復周智茂書

* * *

學聖學佛,均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又須卑以自牧,韜光潛耀,上效古人,躬行實踐。能如是,則其學其品,便可高出流輩。

每每聰明人,均屬矜誇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絕無涵蓄。其人非坎軻終身,必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險奸巧,則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見續編復金善生書(續)復徐書鏞書

* * *

忠之一字,義貫萬行。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親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愛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則不欺,不欺則盡分。盡分則屬己分中事,自必務乎實行。決無虛應故事,不盡己心己力之虞。近世雖則推倒帝制,然須事事講忠。庶不至我詐爾虞,漫無準的。(續)楊椒山言行錄序

* * *


戊、評修持各法

竊維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吾人既無立地成佛之資格,又無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之實證,若不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則恐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離也。願我同人,咸生正信。(正)近代往生傳序

* * *

且勿謂緣想一佛,不如緣想多佛之功德大。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

若久修大士,緣境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若初心末學,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而障深慧淺,或致起諸魔事。

故我佛世尊,及歷代諸祖,皆令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咸皆具足。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謂最善形容者矣。(正)復高邵麟書二

* * *

吾人心性,與佛同儔。只因迷背,輪迴不休。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

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了脫最易。禪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契機。如人度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眾生,唯此堪行。否則違機,勞而難成。

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念極情忘,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正)與吳璧華書

[ 編者敬按:文鈔中發揮禪淨難易與誠敬利益者,連篇累牘,反復叮嚀。唯此十偈,囊括無遺。 ]

* * *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墮。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正)與徐福賢書

* * *

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

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

故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正)復黃玉如書

* * *

作觀只取得力者作。何必從頭至尾,日日重習。佛之說此十六種者,前則令人知極樂之莊嚴,後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觀既知,即觀佛一法中,即可圓觀諸觀耳。(續)答曲天翔問

* * *

觀無量壽佛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謂觀想佛像,憶念佛德及與佛號。是佛者,謂當觀想憶念之時,佛之相好莊嚴,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現於觀想憶念者之心中。如鏡照像,敵體無二。

然則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則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則心是六道矣。

心之本體,如一張白紙。心之作用之善惡因果,如畫佛畫地獄,各隨心現。其本體雖同,其造詣迥異。故曰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吾人可不慎於所念所作乎哉。(正)千佛圖頌並序

* * *

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至於實相念佛,乃一代時教,一切法門,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觀,禪宗參究向上等皆是。所謂念自性天真之佛也。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為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孰能即生親證。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於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能得蘇東坡、曾魯公、陳忠肅、王十朋等之果報,猶其上焉者。了生脫死一事,豈可以志大言大而成辦乎哉。(正)復吳希真書

* * *

佛為九法界眾生說,吾人何可不自量,而專主於最勝者觀乎。丈六八尺,佛已為我輩說過矣。下品將墮地獄之前,大開持名之法。是觀經仍以持名為最要之行。無量壽,詳說佛誓及與淨相,是為依小本修者之要訣。由有此二經,則知小本之文,但攝要耳。是知雖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關緊要而忽之。至於修持,果真至誠,於一瞻一禮一稱名,皆可消無量罪,增無量福。非一定須作麼修方可耳。

心地清淨,聖境現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貧兒拾金,作極喜顛狀。既有此狀,完全是凡情氣概。若不省察,難免著魔。(續)復濟善師書

* * *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為萬修萬人去之最直捷穩當法門。必須先要將此法門之所以然,了然於心。若有餘力,再去研參一切經論。各種法門,均可為此法門之助。(續)致羅世芳書

* * *

今既發心念佛,當以心佛相應,生前得一心不亂,欲得一心不亂,在心專注與懇切耳。見三編答幻修學人問報盡登極樂上品為志事。不必求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

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三)復張曙蕉書

* * *

于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

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世間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懷越分期望。

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於磨,而但望發光。全體垢穢,若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補書所以耳。

永明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例其詞曰:但期心不亂,不計見不見。知此當能致力於心與佛合之道矣。(正)復周群錚書

* * *

關中用工,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正)復弘一大師書

* * *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禪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彼只知禪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禪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密宗雖云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續)復姚維一書

* * *

如其天姿聰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仍須以淨土法門而為依歸,庶不至有因無果。致以了生脫死之妙法,作口頭活計,莫由得其實益也。必須要主敬存誠,對經像如對活佛,不敢稍存怠忽。庶幾隨己之誠大小,而得淺深諸利益也。

至於根機鈍者,且專研究淨土法門。果真信得及、守得定,決定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校彼深通經論,而不實行淨土法門者,其利益奚啻天地懸殊也。如上所說,無論甚麼資格,最初先下這一味藥。則無論甚麼邪執謬見,我慢放肆,高推聖境,下劣自居等病,由此一味阿伽陀萬病總治之藥,無不隨手而愈。(正)復唐大圓書

* * *

禪宗每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名為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若能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清淨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淨盡者乎。密宗現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與禪宗見性成佛之話相同。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三)復周志誠書

* * *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

專修謂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正)復永嘉某昆季書

* * *

每日量己之力,念佛並持大悲咒,以為自利利他之據。對一切人,皆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勸。無論出家在家,均以各盡各人職分為事。令一切人,先做世間賢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聖,往生西方也。並不與人說做不到之大話,任人謂己為百無一能之粥飯僧,此其大略也。(三)節錄大師自述

* * *

他人教人,多在玄妙處著力。光之教人,多在盡分上指揮。設不能盡分,縱將禪教一一窮源徹底,也只成一個三世佛怨而已。況尚無窮源徹底之事乎。(正)復馬契西書十一

* * *

刺血寫經一事,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恐血耗神衰,反為障礙矣。身安而後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圓備矣。(正)復弘一大師書二

* * *

居士即俗修真,隨緣進道。執持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聖階梯,聖地不厭屢登,錄其跡以開人耳目。誠可謂為法忘軀者也。

然以光愚見,似乎可以止步休歇矣。縱欲廣遊,宜以神不須以身。彌陀三經,華嚴一部,當作遊訪路程。宴坐七寶池中,遍遊華藏世界。神愈遊而身愈健,念愈普而心愈一。

其寂也,一念不可得。其照也,萬德本具足。寂照圓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現於當念。無邊剎海,攝歸自心。校彼披星戴月,冒雨沖風。臨深淵而戰兢,履危岩而驚怖者,不啻日劫相倍矣。鄙見如此,不知居士以為何如。(三)復高鶴年書

* * *

閣下年未三十,已現衰相。固當捨博守約,專修淨業。淨業大成,再宏餘法。庶得自利利他之實。否則雖能利人,亦非究竟。(三)復圓淨居士書

* * *

修淨業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三)復江易園書

* * *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見者,方能得益。任憑智同聖人,當悉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縱令以死見逼,令其改轍,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聰明人,方才能得實益。否則由多知多見,不能決疑,反不如老實頭一無知識者,為易得益也。(三)復卓智立書

* * *

觀來書,可謂發大菩提心,以期自他俱利者。然曰自利心淡,利他心切,亦甚有語病。不能自利,斷不能大利於他,二者當以不分親疏為是。然利他正一願而已,自利則必須竭盡心力。則自利一邊何可以淡,而妄學大菩薩身分也。(三)復胡宅梵書

* * *

汝喜念金剛經,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即為淨土助行。然淨土五經,其功德亦不亞于金剛經。所寄之經書,宜詳閱光所作之序,則其大義可以悉知。再息心恭敬讀之,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三)復唐瑞岩書一

[ 編者敬按:予於民廿四年秋,由普陀上書蘇州報國寺印大師,求皈依。旋奉復,取法名曰宗敬,並承賜淨土五經,及夢東禪師遺集等十餘種。覆函有云:金剛經,發明淨土之處甚少,每日虔誦一遍已夠。汝於專精念佛外,可將淨土五經,川流不息讀之。予至今遵守,不敢忘。]

* * *

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大勢至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讚揚攝心念。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

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為淨宗真善知識。祈二次再版,刪去此四大要訣。庶初機不致受病,而通人無由見誚也。(三)復丁福保書

* * *

不修身而念佛,亦有利益。於決定往生,則百千萬中難得一個。雄俊惟恭,乃其幸也。所撰兩句,是而未切。宜云:智斷煩情超苦海,煩,即煩惱。乃通指。情,則專指淫欲。立堅信願入蓮池。則確切。于用功法則,皆指出矣。(三)復卓智立書

* * *

念佛一事,約現生得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常念。若種善根,雖戲玩而念一句,亦於後世定有因此善根,而發起修持者。故古人大建塔廟,欲一切人見之而種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為彼說,彼聽得佛號,亦種善根。聽久則亦有大功德。(三)復張朝覺書

* * *

十念一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及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三)復丁福保書

* * *

汝欲光令汝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常得現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蓮池願文雖有此語,切不可發癡,欲其即得。若欲即得,必定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矣。

譬如小兒扶牆而走,尚難不跌倒。而欲飄行長空,遍觀四海,豈非夢話。但求往生,即了生死。若欲悟此心,見此境,尚須漸修,方能分悟分見。若圓悟圓見,非成佛不能。(三)復吳思謙書

* * *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三)復蔡契誠書

* * *


己、勉行人努力

人生世間,具足八苦。縱生天上,難免五衰。唯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於此猶不惺悟,力修淨業,則與木石無情,同一生長於天地之間矣。

有血性漢子,豈肯生作走肉行屍,死與草木同腐。高推聖境,自處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憤發,聞聖賢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負人耶,抑人負天耶。(正)復林介生書二

* * *

人生世間,超升最難,墮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說人道不足恃。即生於天上,福壽甚長,福力一盡,仍舊墮落人間,及三途惡道受苦。不知佛法,則無可如何。今既略曉佛法,豈可將此一番大利益事,讓與別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永無解脫之日乎。(正)復周孟由昆弟書

* * *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 * *

宿生培此慧根,固不容易。倘不於此專精致力,以期親證。則如坯器未燒,經雨則化。光陰短促,人命幾何,一氣不來,即屬後世。未證道人,從悟入迷者,萬有十千。從悟增悟者,億無一二。忍令無上法器之坯,經再生之雨,而復為塵土乎哉。(正)復張雲雷書一

* * *

古人云: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終身受用不盡。不務躬行,縱讀盡世間書,於己仍無所益。如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龍縱泡之水中,也不免喪身之禍。(續)復某居士書

* * *

黃後覺之現象,頗與學佛之人有大利益。無論彼之究竟是往生,是墮落,且不必論,果念佛人,知彼臨終之現象,決不敢浮游從事於了生死一法也。觀彼之行跡,似乎至誠。觀彼臨終所現之景象,蓋平日未曾認真從心地上用功,並從前或有慳於財,而致人喪命,或慳於言,而致人喪命等業之所致也。慳於言,致人喪命者,如自知有寇,並知可避之處,以心無慈悲,樂人得禍,故不肯說。此事此心,極犯天地鬼神之怒。故致臨終前不能言,而且惡聞念佛等相。然以現一時不死之象,及助念人去,未久則死。此與慳財慳言誤人性命,完全相同。雖不墮餓鬼,而其氣分,乃是餓鬼之氣分也。然彼或由自己心中懺悔,或由諸人,及兒女之誠懇,遂得減輕,不至直墮餓鬼耳。

為今之計,必須其兒女,並各眷屬,念彼之苦,同發自利利人之心,為彼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則誠懇果到,往生即可預斷。以父子天性相關,佛心有感即應。彼眷屬若泛泛悠悠從事,則便難以消業障而蒙接引也。千鈞一髮,關係極重。凡念佛人,各須務實克己習氣,與人方便。凡可說者,雖與我有仇,亦須為說。令其趨吉而避凶,離苦而得樂。平時侃侃鑿鑿,與人說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並念佛了生死之道。與教兒女,立太平之基。心如弦直,語無模棱。居心可以質鬼神,作事決不昧天理。若到臨終,決無此種可憐可憫之現象。如是則黃後覺便是諸人之接引導師也。諸人既因彼而將來可得巨益,彼亦將仗諸人之心力,而滅罪往生也。光此語非首鼠兩附者,乃決定不欺之定論也。(續)復楊德觀書

* * *

念佛不分聖凡。聖指三乘,即聲聞、緣覺、菩薩。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但天以樂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者更多。修羅以瞋故,亦不能念。惟人最易念。而富貴之人便被富貴所迷。聰明人以聰明迷。愚癡人以愚癡迷。蕓蕓眾生,能念佛者,有幾人哉。既知此義,當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則不負此生此遇矣。(三)復卓智立書

* * *

雲南張拙仙次女出嫁時,婿家送雙鵝行奠雁禮,彼即放生于華亭山雲棲寺,已三年矣。彼二鵝每於晨昏上殿做課誦時,站殿外延頸觀佛。今年四月,雄者先亡,人不介意。後雌者不食數日,彼來觀佛,維那開示,令求往生,不可戀世。遂為念佛數十聲。鵝繞三匝,兩翅一拍即死。拙仙因作雙白鵝往生記。噫、異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鵝尚如是,可以人而不如鳥乎。(三)復周伯遒書

* * *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竊謂徒悲究有何益。須知生死,大事也。信願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當於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則死不但無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淨業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得以永離眾苦,但受諸樂。漸次進修,直至成佛而後已也。(三)飭終津梁跋


>> 續下一頁 : (四) 論生死事大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佛說十善業道經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1會員
441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
Thumbnail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Thumbnail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Thumbnail
「念佛最為穩當 : 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淨土。一心求生淨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 圓瑛法師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卸輪迴。而得解脫。極樂國中。蓮華化生。是為最後之生。壽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
Thumbnail
「念佛最為穩當 : 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淨土。一心求生淨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 圓瑛法師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卸輪迴。而得解脫。極樂國中。蓮華化生。是為最後之生。壽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
Thumbnail
(二) 念佛即是修行 佛號納於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口念佛號。不說閒言。古人云 :「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此即是口業修行。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淨。此即是身業修行。
Thumbnail
(二) 念佛即是修行 佛號納於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口念佛號。不說閒言。古人云 :「少說一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此即是口業修行。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淨。此即是身業修行。
Thumbnail
(一) 念佛發起因緣 :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 勸修念佛法門 1 念佛發起因緣 2 念佛即是修行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5 念佛能消業障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8 念佛速了生死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11 念佛可度眾生 12 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一) 念佛發起因緣 :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 勸修念佛法門 1 念佛發起因緣 2 念佛即是修行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5 念佛能消業障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8 念佛速了生死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11 念佛可度眾生 12 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勸修念佛法門 1)念佛發起因緣 2)念佛即是修行 3)念佛最為穩當 4)念佛有勝方便 5)念佛能消業障 6)念佛莫求福報 7)念佛能斷煩惱 8)念佛速了生死 9)念佛具足三學 10)念佛普攝群機 11)念佛可度眾生 12)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勸修念佛法門 1)念佛發起因緣 2)念佛即是修行 3)念佛最為穩當 4)念佛有勝方便 5)念佛能消業障 6)念佛莫求福報 7)念佛能斷煩惱 8)念佛速了生死 9)念佛具足三學 10)念佛普攝群機 11)念佛可度眾生 12)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阿彌陀經疏鈔》「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 . . .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蓮池大師
Thumbnail
《阿彌陀經疏鈔》「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 . . .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蓮池大師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若人一心繫念佛,則念佛可掃妄念、垢塵。一心念去,至業障消盡,則智慧眼開,心無掛礙,自心則比西方境,以此無垢心境,命終後即感蓮花化生,佛菩薩眾會一處,經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點都不虛假,佛絕無妄語。」 「但若眾生不信念佛有個西方境可去,卻偏執於眼前的妄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若人一心繫念佛,則念佛可掃妄念、垢塵。一心念去,至業障消盡,則智慧眼開,心無掛礙,自心則比西方境,以此無垢心境,命終後即感蓮花化生,佛菩薩眾會一處,經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點都不虛假,佛絕無妄語。」 「但若眾生不信念佛有個西方境可去,卻偏執於眼前的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