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善導大師 與 持名念佛



依止善導大師,持念彌陀名號

摘自心聲錄黃念祖居士著

善導大師是唐代高僧,乃中日等國淨土宗同尊的大祖師。大師得十方如來之心髓,作無量世界人天之眼目。依止《無量壽經》,獨贊持名念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身弘道,恩德無極。超世希有,萬古同欽。

日本淨宗稱大師為「高祖」,「吾家」,「宗家」等,並有尊奉彌陀為淨宗初祖,善導大師為二祖,日法然上人為三祖者,法然上人讚大師之《觀經疏》說:「此疏是彌陀傳說,此文是彌陀親講。」上人並贊大師是「彌陀願王之垂跡」。日親鸞上人說:「善導獨明佛正意。」

蓮池大師說:「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嗚呼大哉!」是以中日淨宗先德,對於大師莫不俯首歸心崇敬景仰。承恩眾生,則頂禮膜拜,永劫依止。

大師為什麼能長受後世無限的尊崇敬仰呢?

只因大師依止《無量壽經》,十念必生的本願,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徑路修行的徑路,顯示彌陀願王的本心。

善導大師出家後,初依《觀經》修觀,已成深妙。但29歲時(貞觀15年,公元691年)於玄中寺,蒙道綽大師授予《無量壽經》。頓如貧子歸家,全承富業。衣底明珠,照用無窮。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而詳陳彌陀本願之金文,唯此《無量壽經》,於是力弘經中十念必生之大願。一心持佛名號,誠篤精進,如救頭燃。如《新修傳》說:「入堂則胡跪合掌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甚至寒冷亦須流汗。」又《往生傳》說大師念佛:「如是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口中出。十聲乃至百千聲光亦如之。」

《往生傳》說大師念佛:「如是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口中出。。十聲乃至百千聲光亦如之。」

《往生傳》說大師念佛:「如是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口中出。。十聲乃至百千聲光亦如之。」

大師的《觀經疏》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又於《觀念法門》中,為使彌陀第十八願文義明確,乃將願文寫為:「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按魏譯經文中原作「十念」。「念」字則有想念、憶念、參念,或為觀念等義。今寫作「十聲」,則只含「稱念佛名」之義,不容更作別​​解。所以日法然上人說:「須將此文常唱於口,浮於心,遇於眠。此文是四十八願的眼、肝、神。」我國善導以後蓮宗諸祖,亦皆同遵此旨,首宏持名念佛。

又《新修傳》說大師:「出即為人說淨土法。」《往生傳》說:「續至京師,激發四眾弟子,無問貴賤。」《往生傳》說:「士女奉者,其數無量。」又《往生西方略傳》說:「三年後,長安城中,已被念佛者所充滿。」可見大師弘化之盛,冠絕古今。

夫念佛法門為易行道,優於餘法。故稱捷徑。但念佛有四

  • (一)實相念
  • (二)觀想念
  • (三)觀像念
  • (四)持名念

持名念佛,更為簡易精深,直截了當,契理契機,萬修萬去。故持名一法稱為徑中之徑。《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無量壽經》說:「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觀經》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可見淨土三經,同贊持名念佛。

又此法門,乃十方如來所同贊。千經萬論所共指。或問六字片言,為什麼有如是無量功德?此一問題,實難酬對!因此一句名號,乃如來自證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我一個凡夫,何足語此。只能略綜顯密教典,禪宗公案,一抒盲人摸象之見。

淨宗之妙,首在「以果地覺,作因地心」。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即是如來大覺圓圓果海,以此果海,作我因地修行之因。從果起修,所修即果。性修不二,因果同時。直截根源,千了百當。不歷階梯,非因造作。至圓至頓,不可思議。所以《彌陀要解》說:「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也。

又近代太虛法師於所著《佛教宗要論》中,歸納印中日三國大乘佛法為教理行果四門

  • (一)教門:以言教為宗。三論、唯識、天台、華嚴等宗屬之。
  • (二)理門:唯顯真理不假言說,以心為宗。臨濟、曹洞等宗屬之。
  • (三)行門:注重行持。律宗、蓮宗(指偏重自力實修之淨土宗)屬之。
  • (四)果門:依佛果福智圓滿之身土,加持自之身土。密宗、淨土真宗等宗屬之。

淨土真宗乃日僧親鸞上人所倡。此宗所憑,唯一個「信」字。純依他力。唯以佛果功德為依。與密宗相類。太虛法師分淨土為行與果二門,實則我國之淨宗正派的承傳正是果門。如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是謂往生關鍵,全憑信願。往生後品位之高下,則由持名之深淺。日淨土真宗之說,即全在其中。先師夏蓮老常說:「淨宗是密教顯說。」今承其旨。

又密淨不二之說,曾屢聞於密教大德。例如寧瑪派諾那祖師曰:「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成佛最穩最速之法,莫過於明白自心與彌陀大法。」又如先師噶居派大德貢噶呼圖克圖曾親示筆者:「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密宗即身成佛。」又如蓮華精舍金剛阿闍黎,則以往生極樂,作為全體信徒之共願。至於東密,如日古德興教大師曾說:「毘盧彌陀,同體異名。極樂華藏名異一處。」

又於《阿彌陀秘釋》中說:「天竺稱阿彌陀,唐翻無量壽、無量光等(中略)。一者無量壽,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二者無量光,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眾生,無量世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中略)。是故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如帝網一珠,頓現無盡珠像。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也。」

又釋阿彌陀之梵字(阿彌陀)說:「(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義。(彌)字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陀)字一心諸法如如寂靜義。」又(阿)字佛部義。(彌)字蓮花部義。(陀)字金剛部義。又(阿)字空義,(彌)字假有義,(陀)字中道義等等。又於《阿字觀》中說:「(阿)字是諸字之母(中略)。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中略)。(阿彌陀)之寶號,勝於諸法者,則此(阿)字之故也。」

興教大師之說,不但深明密淨不二之義,且將持名一法中果覺因心之旨,剖露無餘。洪名中一個阿字,即是平等不生之本心,亦是一切真言與一切諸佛之母。故知持名,是稱性而修,非餘法所能及。又密教所以能即身成佛者,在使行者之身口意三業頓同如來之三密。唯三密齊修,乃上根利智所能行。東密大德,圓融無礙,即一即三。故云一密相應,亦必成佛。如興教大師所說:「唯誦一明一字成佛,唯相應必定即身成佛故。」淨宗持名即是持咒,即修語密。但能一念相應,即是一密相應。亦必即身成就。可見淨宗,即是果門,乃密教之顯說也。

上明密淨不二。其實禪淨、禪密都是不二。如興教大師引《觀經》說:「『是心是佛』,本來一體,更不可求。『是心作佛』,迷卻(卻者除也)智顯,即身成佛。」夫不二,於茲益顯。又「是心是佛」即馬祖之「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亦即宗下之「真參實悟」。請問禪淨二宗,又有何別?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能作佛者,是本妙明心。所作之佛,即此本心,別無他物。故知能作所作,能念所念,囫圇是個妙明真心。故云「一聲佛號一聲心」。

如蕅益大師說:「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以即佛即心故,「念念佛」即是念念心。大師此論,精徹無比。

至於直顯禪淨不二者,莫過《大集經》所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可見持名不但是禪,且是無上深妙之禪。因為此禪,不待參究,當念即是。不論迷悟,全體現前。故先師夏老有詩句說:「念佛即是自心現。」古德也常說念佛之人,譬如「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從何處問長安」。

又如臨濟禪師常說的「孤明歷歷」。念佛人萬緣放下,一念單提,這就是「孤」。清清楚楚,淨念相繼,便是「明歷歷」。又「孤」即是《金剛般若經》的「無住」。「明歷歷」即是「生心」。故持名即是無住生心。又如有僧名慧超,問法眼說:「如何是佛?」答曰:「汝名慧超。」這等於說「你就是佛」。

又如僧問洞山:「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且道這兩則公案與「一句佛號是什麼?」「念佛之人是誰?」是同是別?「麻三斤」尚且是佛。所念之佛與能念之人焉能不是!

又如《楞嚴經念佛圓通章》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得」二字,宜深著眼。蓋謂不從外得,自然圓現也。所以蕅益大師說:「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

元中峰國師說:「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也。」

又這一句佛號,如蕅益大師說:「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可見天台的圓頓三觀,性具性造,一念三千等;華嚴宗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融具德,一真法界,都在其中。

如上所說,表明持名法門的「契理」,因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念所念,能生所生,一一皆是實相的正印。但此法門之卓絕,更在於它的契機。機者,指根機與時機。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廣應群機。《大毘盧遮那經​​》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太虛法師解釋說:「須知方便之義,全在利樂眾生,故可稱為大乘之究竟。」

今此持名往生一法,上至文殊普賢,下及五逆十惡,但能臨終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可見攝機至廣。又但得往生,便橫出三界,圓淨四土,圓證不退,位齊補處,即與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並肩。故知此真是方便中之方便,究竟中之究竟。

又持名一法,最契時機。蓋此法門,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因持名之法,隨時隨地可行。不須入山潛修,閉關宴坐。於有益世間之事,仍可進行。只要深信切願,一向專念。若不得閒,下至行十念法,或臨終十念一念,皆可往生。所以說「不廢世法而證佛法」。又大乘宗旨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因持名念佛,最為方便。故於當前人民,亦應隨緣利樂。現居國土,正好一併莊嚴。可見淨業行人乃「不離佛法而行世法」。足證持名法門契合時機無能過者。

粗知持名殊勝,彌感善導大師宏贊恩深。大師說:「弘誓門多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念佛何以最親?蕅益大師說得好:「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普願具信之士,永遵大師遺教,持念阿彌陀佛,同入不可思議果海。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完)


按:本文舊名,「善導大師與持名念佛」,摘自黃念祖居士的《心聲錄》,曾刊於中國法音雜誌第75期,茲經修改充實,收入《心聲錄》,改用今名。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 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1會員
441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念佛法門為易行道,念佛有四:(一)實相念(二)觀想念(三)觀像念(四)持名念。持名念佛,更為簡易精深,直截了當,契理契機,萬修萬去。故持名一法稱為徑中之徑。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無量壽經說: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觀經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Thumbnail
念佛法門為易行道,念佛有四:(一)實相念(二)觀想念(三)觀像念(四)持名念。持名念佛,更為簡易精深,直截了當,契理契機,萬修萬去。故持名一法稱為徑中之徑。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無量壽經說: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觀經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四料簡云。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四料簡云。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