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十) 標應讀典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一、讚淨土超勝 ‧ 二、誡信願真切
三、示修持方法 ‧ 四、論生死事大
五、勉居心誠敬 ‧ 六、勸注重因果
七、分禪淨界限 ‧ 八、釋普通疑惑
九、諭在家善信 ‧ 十、標應讀典籍


十、標應讀典籍


大啟願輪,深明緣起,其唯無量壽經。專闡觀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觀經

如上二經,法門廣大,諦理精微。末世鈍根,誠難得益。求其文簡義豐,詞約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篤修一行,圓成萬德。頓令因心,即契果覺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良由一聞依正莊嚴,上善俱會。則真信生而切願發,有若決江河而莫禦之勢焉。從茲拳拳服膺,執持萬德洪名。念茲在茲,以至一心不亂。能如是,則現生已預聖流,臨終隨佛往生。開佛知見,同佛受用。是知持名一法,括囊萬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誠可謂歸元之捷徑,入道之要門。(正)重刻阿彌陀經序

阿彌陀經有澫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諦信受。無量壽經,有隋慧遠法師疏,訓文釋義,最為明晰。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正)與徐福賢書

古人欲令舉世咸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以其言約而義豐,行簡而效速。宏法大士,註疏讚揚。自古及今,多不勝數。于中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於蓮池之疏鈔。極直捷要妙者,莫過於澫益之要解。幽溪法師,握台宗諦觀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理高深而初機可入,文暢達而久修咸欽。(正)重刻彌陀圓中鈔序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讀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勝方便也。(正)復包右武書二

楞嚴經五卷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乃淨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為五。(正)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淨土十要,乃澫益大師以金剛眼,於闡揚淨土諸書中,選其契理契機,至極無加者,第一彌陀要解,乃大師自注,文淵深而易知,理圓頓而唯心。妙無以加,宜常研閱。至於後之九種,莫不理圓詞妙,深契時機。雖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經翻閱,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質而成仙體矣。此是譬喻法門之妙,不可錯會,謂令成仙。(正)與徐福賢書

法苑珠林,一百卷,常州天寧寺訂作三十本。詳談因果,理事並進。事跡報應,歷歷分明。閱之令人不寒而慄,縱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對佛天,不敢稍萌惡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斷不至錯認路頭,執理廢事,歸於偏邪狂妄之弊。(正)復鄧伯誠書一

龍舒淨土文,斷疑起信。修持法門,分門別類,縷析條陳,為導引初機之第一奇書。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從此以入手。(正)與徐福賢書

徑中徑又徑一書,採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趣淨土壺奧。于初機人,大有利益。(正)復張雲雷書二

高僧傳初二三四集、居士傳、比丘尼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共有三編,初編係清乾隆間彭際清居士,飭其侄希涑所輯。續編,係道光末,蓮歸居士胡珽所輯。三編,係民二十年後德森法師所輯。編者敬注。)皆記古德之嘉言懿行。閱之,自有欣欣向榮之心。斷不至有得少為足,與卑劣自處之失。巨集明集、廣巨集明集、鐔津文集、折疑論、護法論、三教平心論,續原教論,一乘決疑論,皆護教之書,閱之,則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見城壘矣。此等諸書,閱之,能令正見堅固,能與經教互相證明。且勿謂一心閱經,置此等於不問。則差別知見不開,遇敵或受挫辱耳。(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安士全書,覺世牖民,盡善盡美。講道論德,越古超今。言簡而該,理深而著。引事跡則證據的確,發議論則洞徹淵源。誠傳家之至寶,亦宣講之奇書。言言皆佛祖之心法,聖賢之道脈,淑世善民之要道,光前裕後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則繩武聖賢,了生脫死,若操左券以取故物。與彼世所流通善書,不啻有山垤海潦之異。

安士先生,姓周,名夢顏,一名思仁,江蘇昆山諸生也。博通三教經書,深信念佛法門。弱冠入泮,遂厭仕進。發菩提心,著書覺民。欲令斯民先立於無過之地,後出乎生死之海。故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良以眾生造業,唯此二者最多,改過亦唯此二者最要。

又著陰騭文廣義,直將垂訓之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兩無遺憾矣。以其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幽微奧妙之義,而以世間事跡文字發揮之。使雅俗同觀,智愚共曉。

又著西歸直指一書,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大事。良以積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墮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薩之位,決定直成佛道。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種書,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不謂之菩薩再來,吾不信也。(正)與許豁然書

夢東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熟讀之。而夢東語錄,通皆詞理周到,的為淨宗指南。再進而求之,則蕅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倘能於此二書,死心依從。則即無暇研究一切經論,但常閱淨土三經,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誠言,的生真信,發切願,以至誠恭敬,持佛名號。雖在暗室屋漏,如對佛天。克己復禮,慎獨存誠。不效近世通人,了無拘束,肆無忌憚之派。光雖生死凡夫,敢為閣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謝娑婆,高預海會,親為彌陀弟子,大士良朋矣。(正)復尤弘如書

歷史統紀一書,無論信佛謗佛者,皆肯看。以其是史鑒中事,餘勸其遍閱二十四史,擇其因果報應之顯著者,錄為一書。見續編歷史感應統紀序較之一切善書,為得實益,為最切要。(續)復念佛居士書

欲知禪淨之所以然,非博覽禪淨諸書不可。即能博覽,倘無擇法智眼,亦成望洋興歎,渺不知其歸者。是宜專閱淨土著述。然淨土著述甚多,未入門人,猶難得其綱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禪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導者,其印光文鈔乎。祈息心研究,當自知之。(正)復何槐生書

(編者敬按:今為便利閱讀文鈔計,擷其至精至要之言,編此菁華錄一書。有志淨業者,如無暇詳閱文鈔,但將此菁華錄息心研究,而淨土文義,洞若觀火矣。)

了然大師,從初出家,即志宗乘。苦參力究,得其旨歸。嗣後雲遊諸方,研窮經論,始知淨土法門,實為諸佛諸祖,究竟自利利人之甚深法海,遂生真信,而力修持。間有發揮禪淨理致,語語確切,發人深省,乃名之為禪淨雙勖。雖仍提倡禪宗,實則注重淨土。可令參禪未得悟證者,得其即生了辦之道。(三)禪淨雙勖序

(編者敬按:了公上人近年所著入香光室、及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菩提論二書,以事理圓修之妙法,徹底顯明淨土之要義。故能感佛作證,舍利頻降也。)

金剛經,乃令人遍行六度萬行,普度一切眾生之規矩準繩也。遍與一代時教一切法門而為綱要。蓋是即相離相,何得謂與淨土不相融通乎。夫度生之法,唯淨土最為第一。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以不住相之清淨心念佛,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證無生忍,乃決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正)金剛經線說序

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有此諸書,淨土眾義,可以備知。縱不遍閱群經,有何所欠。倘不知淨土法門,縱令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經幾何大劫,方能滿其所願。

阿伽陀樂,梵語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諸病也。萬病總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專心致志,更為可痛惜也已矣。(正)與徐福賢書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完)

推薦 : 印造經像之功德 , 印光大師十念法


***

編者之言

蓮宗十三祖靈岩印光大師。乘大願輪,作如來使。奮起於末法蒼茫之際,專修淨業,圓悟真乘。以餘門修道,解脫綦難,惟依念佛得度生死。遂專提淨土一宗,普攝群機。法語流傳,遍於中外。崇仰而求皈依者,何止數十萬人。平生修持之猛,誨人之切,近代僧伽,鮮能望其項背。而末後一著,撒手便行,瑞應昭然,了無障礙。使見聞感歎,信向益堅。尤為徹悟老人後所罕見。

淨通忝列門牆,未獲親炙,而師已示寂,恨深恩之莫報,悵請益之無由。輒取吾師遺著,昕夕披覽,熟讀而深思之,覺其中一字一句,皆昏衢之慧炬,苦海之慈航。如塗毒鼓,聲聲普聞。如大圓鏡,光光交徹。惟辭豐義博,未易猝解。乃掇其至精至粹之言,或意義同而下語殊勝微妙者,提要鉤玄,錄為一編。惟所取者,限於正續二集。吾友唐慧峻居士,猶慊其未足。乃商之妙真法師,取文鈔三編之未付梓者,供餘采掇,俾閱之得窺全集菁華而收宏效。綜文鈔正續三各編,共選得精要三百三十三則。仍按正編嘉言錄編次,分列十科。並逐句詳加圈點,以醒眉目。名之曰: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置之座右,以資尋繹策精進而已,未遑以示人也。間者為滬蘇諸大德所聞,索讀一過。以所錄雖不及原書之十一,而佛祖之心傳,聖賢之道脈,淨土之奧旨,持名之奇勳,凡吾師所稱性而談,如實而說者,採擷靡遣。嘗海一滴,可知全味。乃集議刊行,以餉同倫。復承了然、德森兩法師,遵照原著,詳為鑒定,而始臻完善。

昔大師答酈隱叟書有云:某之文,雖無大發揮,而初機閱之,則禪淨之界限分明。自力佛力之利益大小,明如觀火,自不致欲了生死,不知路頭。並於一切法中,見其法法圓妙,不至無所適從。

又答永嘉某居士書云:勸一人生淨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凡成佛必度無量眾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議。

夫大師度生之心,盡未來際,固無窮盡。惟願讀斯編者,依教奉行,廣為演說。或斥資流通,自他兼利。不惟獲無量無邊之福德,且不啻與大師謦欬相通,法流相接,其淨土之生,如操左券矣。淨通智慧狹劣,于吾師廣大精微之遺訓,稍窺藩籬,未窮涯際,遺珠之憾,實所難免。尚冀當世大德有以教之。

~ 西曆一九五四年甲午孟秋菩薩戒弟子 海鹽李淨通法名宗敬識 于上海聞性廬時年七十有七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佛說十善業道經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1會員
441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
Thumbnail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正宗分: (2)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若使信願能得堅固。雖臨命終時。只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淨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堅固。一心不雜不亂。加信願二堅固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正宗分: (2)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若使信願能得堅固。雖臨命終時。只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淨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堅固。一心不雜不亂。加信願二堅固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
Thumbnail
「故念佛眾生。一念心與佛號相應。則一念佛。念念相應。則念念佛。是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也。」此約今成。當成。今成者。即現今念念成就。當成者。即當來亦如是成就。今成當成。皆依已成之彼土。依正妙果為本質境。作增上緣。能令我等。信願持名之眾生。信。亦念念如是信。願。亦念念加是願。持。亦念念如是持。
Thumbnail
「故念佛眾生。一念心與佛號相應。則一念佛。念念相應。則念念佛。是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也。」此約今成。當成。今成者。即現今念念成就。當成者。即當來亦如是成就。今成當成。皆依已成之彼土。依正妙果為本質境。作增上緣。能令我等。信願持名之眾生。信。亦念念如是信。願。亦念念加是願。持。亦念念如是持。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阿彌陀經疏鈔》「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 . . .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蓮池大師
Thumbnail
《阿彌陀經疏鈔》「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 . . .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蓮池大師
Thumbnail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脩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 — 蓮池大師
Thumbnail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脩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 — 蓮池大師
Thumbnail
「求經覓佛。不如將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淨。不須磨瑩。本自有之。不因經得。何乃得知。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為佛。」龐居士頌云。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有。來去枉虛行。寄語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Thumbnail
「求經覓佛。不如將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淨。不須磨瑩。本自有之。不因經得。何乃得知。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為佛。」龐居士頌云。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有。來去枉虛行。寄語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Thumbnail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第五祖弘忍大師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Thumbnail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第五祖弘忍大師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Thumbnail
「唯有一乘法。只是一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更住何法。故言不住。」— 金剛經義云 夫一代時教。了義諸經。雖題目不同。能詮有別。皆目一心之旨。終無識外之文。凡挂一言。盡歸宗鏡。橫周法界,皆同此釋。如稱妙法蓮華經者。妙法即是絕待真心。稱之曰妙。蓮華以出水無著為義。即喻心性,隨流墮凡而不染垢。
Thumbnail
「唯有一乘法。只是一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更住何法。故言不住。」— 金剛經義云 夫一代時教。了義諸經。雖題目不同。能詮有別。皆目一心之旨。終無識外之文。凡挂一言。盡歸宗鏡。橫周法界,皆同此釋。如稱妙法蓮華經者。妙法即是絕待真心。稱之曰妙。蓮華以出水無著為義。即喻心性,隨流墮凡而不染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