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五) 勉居心誠敬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

一、讚淨土超勝 ‧ 二、誡信願真切
三、示修持方法 ‧ 四、論生死事大
五、勉居心誠敬 ‧ 六、勸注重因果
七、分禪淨界限 ‧ 八、釋普通疑惑
九、諭在家善信 ‧ 十、標應讀典籍


五、勉居心誠敬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正)致弘一大師書一

* * *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印大師示寂之晚,語真達師等云: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見永思集。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

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正)復鄧伯誠書一

* * *

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

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癡福而已。而此癡福,必倚之以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有了期。(正)復高邵麟書二

* * *

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 * *

夫如來滅度,所存者唯經與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視之,則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褻之則無過。若以褻土木金彩之佛像,則其過彌天矣。

讀誦佛經祖語,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否則是遊戲法門,其利益不過多知多見,說得了了,一絲不得真實受用,乃道聽途說之能事也。

古人于三寶分中,皆存實敬。不徒泛泛然口談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談一屈字,況實行乎。(正)復尤惜陰書

* * *

禮佛儀式,極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誠懇切,口稱佛號,身禮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誠則可矣。(正)復張雲雷書二

* * *

舍利不能禮拜,叢林不能親炙,有何所欠。但能見佛像,即作真佛想。見佛經祖語,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無怠無忽。則終日見佛,終日親炙諸佛菩薩祖師善知識,舍利叢林云乎哉。(正)與謝融脫書

* * *

大覺世尊,所說一切大乘顯密尊經,悉皆理本唯心,道符實相。歷三世而不易,舉十界以咸遵。歸元復本,為諸佛之導師。拔苦與樂,作眾生之慈父。若能竭誠盡敬,禮誦受持。則自他俱蒙勝益,幽顯同沐恩光。猶如意珠,似無盡藏。取之不匱,用之無窮。隨心現量,悉滿所願。(正)持經利益隨心論

* * *

欲得佛法實益,須辦十分誠心。持經念佛之事雖同,心之誠有淺深泛切之不同,則其利益便大相懸殊矣。世間事事,均須以誠而成。況持經念佛,欲以凡夫身,了生脫死,超登佛國,不誠而能得乎。(續)復理聽濤書一

* * *

持誦經咒,貴在乎誠。縱絕不知義,若能竭誠盡敬,虔懇受持,久而久之,自然業消智朗,障盡心明,尚能直達佛意,何況文字訓詁與其意致。否則縱能了知,由不至誠,只成凡夫情見,卜度思量而已。經之真利益,真感應,皆無由得。以完全是識心分別計度,何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一超直入,頓獲勝益也。(三)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序

* * *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

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賤人,原是長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處。實報寂光,乃為本有家鄉。

回思從無始來,未聞佛說。雖則具此心性,無端枉受輪迴。真堪痛哭流涕,聲震大千。心片片裂,腸寸寸斷矣。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萬倍。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正)竭誠方獲實益論

* * *

金剛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而諸大乘經,處處教人恭敬經典,不一而足。良以諸大乘經,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之法身舍利,九界眾生之出苦慈航。雖高證佛果,尚須敬法。類報本追遠,不忘大恩。

故涅槃經云: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力,如重囚之久羈牢獄,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經,如囚遇赦書,慶倖無極。固將依之以長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獄。親證三身,直達涅槃家鄉。無邊利益,從聞經得。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輒行褻黷。(正)同上

* * *

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

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

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

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只麼還寫。隨即伸手不見掌矣。如此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致志,至於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

明雪嶠信禪師,寧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久之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猶不識字,不能寫,久之則識字矣。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 * *

學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褲。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吃飯不可過度。再好的飯,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養人。吃十幾程,臟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

飯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動,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為下作,最為罪過。佛殿僧堂,均須恭敬。若燒香,不過表心。究無什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極其臭穢。以此臭氣,熏及三寶,將來必作糞坑中蛆。不吃過度,則無有屁。

若或受涼,覺得不好,無事,則出至空地放之。待其氣消,再回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常用力提之。不一刻,即在腹中散開矣。有謂不放則成病,此語比放屁還罪過,萬不可聽。吾人業力凡夫,在聖中聖、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寶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斂,任意放屁。此之罪過,極大無比。

許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當做古德不說。不知古德說的巧,云泄下氣。他也不理會是什麼話,仍不介意。光三四十年前,常說此事。後試問之,人不知是何事,以故只好直說放屁耳。唱戲罵人說放肆,就是說你說的話是放屁。凡有所畏懼,氣都不敢大出,從何會放屁。由其肆無忌憚,故才有屁。你勿謂說放屁話,為不雅聽。我實在要救人於作糞坑之蛆之前耳。(續)誡初發心學佛者書

* * *

晨起,及大小解,必須洗手。凡在身上摳,腳上摸,都要洗手。夏月褲腿不可敞開,要紮到。隨便吐痰鼻希音喜鼻,是一大折福之事。清淨佛地,不但殿堂裏不可吐鼻希,即殿堂外淨地上,也不可吐鼻希。淨地上一吐,便現出汙相。有些人肆無忌憚,房裏地上牆上亂吐。好好的一個屋子,遍地滿牆都是痰。他以吐痰當架子擺,久久成病。天天常吐,飲食精華,皆變成痰了。(續)同上

* * *

看經論,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須多看。急躁不能凝靜,必難得其旨趣。後生稍聰明,得一部經書,廢寢忘餐的看。一遍看過,第二遍便無興看。即看,亦若喪氣失魂之相。此種人,均無成就,當力戒之。

蘇東坡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孔子乃生知之聖,讀易尚至韋編三絕。以孔子之資格,當過目成誦,何必又要看文而讀。故知看文,有大好處。背誦,多滑口誦過。看文,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吾人當取以為法。切不可顯自己聰明,專尚背誦也。

當孔子時無紙。凡書,或書於木板,或書於竹簡。亦竹板也易之六十四卦,乃伏羲所畫。六十四卦開首之彖,乃文王所作。每卦之六爻,乃周公所作。此外之上經彖傳,象傳,下經彖傳,象傳,並乾坤二卦之文言,及繫辭上傳,繫辭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所謂十翼者,皆孔子所作。若約字說,孔子所作者,比文王周公所作,當多十餘倍。而孔子讀文王周公之易,竟至將編書之熟皮繩,磨斷過三次,可以知讀之遍數不可計也。吾人能以孔子之恒而讀佛經、持佛名,必能以佛之言之德,熏己之業識心,成如來之智慧藏也。(續)同上

* * *

經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固當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餘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緻之布袋中,又加以淨沙或淨石,俾入水則沈,不致漂於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三)復如岑法師代友人問書

* * *


>> 續下一頁 : (六) 勸注重因果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佛說十善業道經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2會員
445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
Thumbnail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淨土決疑論「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 印光大師.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俾善根熟者,頓圓佛果。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
Thumbnail
淨土決疑論「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 印光大師.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俾善根熟者,頓圓佛果。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QDnDT (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QDnDT (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佛家語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又云:「得人身者如爪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能得人身又遇佛法,真的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應當好好珍惜寶貴的修行時光,切莫蹉跎、切莫懶怠,要努力精進地用功,才能漸漸契入佛法,破迷開悟。 修行的目的是什麼?提升自己,幫助他人!只要用心修行,就能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佛家語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又云:「得人身者如爪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能得人身又遇佛法,真的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應當好好珍惜寶貴的修行時光,切莫蹉跎、切莫懶怠,要努力精進地用功,才能漸漸契入佛法,破迷開悟。 修行的目的是什麼?提升自己,幫助他人!只要用心修行,就能
Thumbnail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Thumbnail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Thumbnail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象山慶’23.2.20)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信非天生,須有所起,以對治「不信」,疑去則信生;「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無量壽經》云: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
Thumbnail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象山慶’23.2.20)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信非天生,須有所起,以對治「不信」,疑去則信生;「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無量壽經》云: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