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創作你沒走過的路,你不能歌頌你沒去過的地方,不能唱著你根本不認識的人。
──《靠譜歌王》
曾執導《猜火車》、《海灘》、《28 天毀滅倒數》的英國導演丹尼.鮑伊,完全就是貫徹「這個世界乾脆毀滅算了」的佼佼者,不得志在他的電影是人之常情。近年或許是年紀大了,作品開始多了些滄桑,從《史帝夫.賈伯斯》到《猜火車 2》,觀眾不再看見不得志少年在自己小宇宙的瘋狂,而是原來一路走來被世界所改變的居多。或許是在現實見不著更多樂趣,於是有了這麼一部罕見的音樂狂想小品《靠譜歌王》,這回丹尼.鮑伊狂想的不是病毒如何毀滅世界,而是毀滅世界只要遺忘就可以。
假如世界沒有了披頭四(The Beatles),會有什麼不一樣呢?《靠譜歌王》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說起。熱愛音樂卻從不見迴響的男子傑克,堅持著自己的音樂夢,他白天在大賣場工作,晚上則在餐廳駐唱,身兼好友與經紀人的艾莉,始終鼓勵著傑克,並積極為他爭取更多演出機會。某日演出結束,傑克打算正式放棄自己不上不下的音樂理想,卻在返家途中遇上了全球大停電因而發生車禍。在醫院醒來的他赫然發現,世界變得不一樣了。在他睜開眼睛的這個世界裡,沒有人聽過披頭四。於是傑克決定,在這個世界裡,唱披頭四的歌…。
《靠譜歌王》的劇本設定頗有趣,讓我聯想到瑞吉.葛文編導演的《謊言的誕生》,那部片假設了一個沒有謊言的世界中,出現了第一個說謊的人會發生什麼事。假設性電影能製造出的樂趣極高,於是在《靠譜歌王》中,諸多笑料都是建立在觀眾理解這個「沒有」的趣味上。例如現代人想確認一件事情真假的直接反應就是搜尋,電影在搜尋上作了許多笑點,有些則是屬於樂迷的樂趣:例如沒有披頭四就不會出現綠洲(Oasis)。而除了趣味外,這部片本質上仍是回歸到創作的討論:「你是如何創作出這首歌的?」
片中紅髮艾德(Ed Sheeran)本尊演出,當橫空出世的傑克成為樂迷新寵,不甘心的艾德提出 PK 即興創作,卻硬生生輸給了隨口唱披頭四歌曲的傑克。艾德問傑克,「這些歌你都是怎麼創作的?」傑克吱吱唔唔,於是艾德說,「我不相信你,我不相信這些歌是你作的。」傑克想不起的那首歌,他總是想著歌詞,想著披頭四到底是怎麼唱的,他只能想,只能模仿,但他卻想不出個所以然。
電影選用了 The Beatles〈Eleanor Rigby〉作為傑克始終想不起來歌詞的那首歌,他記不得歌詞中的神父半夜作什麼,再扣回艾德反覆問的問題,整部《靠譜歌王》至此才有了意義。關於創作是如何感動他人?重點來自創作背後的故事,那有其生活份量的東西。傑克唱著披頭四的歌廣受好評,但他唱不進歌曲的靈魂中。對於創作,他沒有真正的參與。於是他無法說出〈Hey Jude〉是保羅.麥卡尼寫給藍儂當時五歲兒子朱利安的歌,解釋不清 Jude 對他而言的意義,所以被艾德與經紀人擅自改成了 Dude.
很多歌曲我們通常不會知道創作者創作時的背景故事(所幸社群稍微改變了這件事)。這大概是為何,同一首歌不同人唱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情感。《靠譜歌王》以創作歌手為背景,一鳴驚人的傑克靠著沒有人記得的披頭四作品,讓他搖身變成當紅歌手。但這一切卻不是真的。歌不是他的,粉絲愛的自然也不是他,說不得的秘密逐漸成為壓力,直到忽然出現的兩個人拿著黃色潛水艇,對他說了句:「謝謝你還記得披頭四」,才讓傑克的鬱悶得到釋放。
他們是這世上唯三還記得披頭四的人,他們開心唱著歌,傑克回到身為「樂迷」的真正美好,甚至在那個平行時空中,約翰.藍儂仍健康地活在世上。這也促使傑克明白,身為樂迷的任務就是把美好的創作給傳遞出去,而不是著眼在功成名就。回到自己的音樂始終默默無聞,或許因為屬於他最好的身分就是樂迷,以及一個真心熱愛音樂的人,其實亦已足夠。
世界確實不太公平,我們永遠說不清決定成功的究竟是天分還是努力。於是我們才會在各種夢想中跌撞,直到現實道出真正屬於我們的定位何在。《靠譜歌王》看似建立了一個少了披頭四的平行時空,實質卻是在問:這個缺少是否能讓我們成為「成功的取代者」?而看似狂想的劇情其實倒也未必不真實,少了披頭四只是一種譬喻,終究在任何領域皆沒有永遠的浪頭,走到了底,能支撐自己的只有樂趣而非名利。這是包裹在《靠譜歌王》裡的真實,也是每個昨日(Yesterday)的試鍊。
【艾莫西寫在後面】
《靠譜歌王》片中選用〈Eleanor Rigby〉作為傑克始終想不起歌詞的那首歌,透過歌曲強化創作者與模仿者的截然不同。這首歌以真實人物艾蓮娜.瑞比為名,唱著生活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孤獨。每個人都是孤獨之人,對任何形式的創作而言,這種孤獨或許都是相通的。對生活而言大概也是如此吧?誰不是誰的平行宇宙呢?
全文劇照:IMDb、開眼電影網
延伸閱讀:《靠譜歌王》:只有我記得的寶藏 by 黃以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