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畸形教育之癥結及解救─驀然回首(4)

2020/02/27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作者:陳華夫
(圖片來源:陳華夫攝)
今年大學繁星推薦招生2020/3/17放榜,在少子化的浪潮下,雖然繁星推薦招生可以幫助些弱勢族群考生,但台灣「考試掛帥」的畸形教育,已到了需要嚴肅檢討的地步。
今年(109學年度)學測「數學科」15級分人數暴增。大考中心坦言行政監督不周,「數學科」難度不符預期,大考中心主任請辭。今年拿到最高15級分的人數以「數學科」最多,共1萬4489人,約佔總報考人數約13萬3千人的11%,約是去年的兩倍,而由於去年(108學年度)學測數學科高分群人數偏多,造成大學招生端在篩選和甄試上增加額外負擔,因此聯招會表達希望今年數學科「適度增加高分群考生鑑別度」,大考中心也將此要求轉達給命題團隊,並得到正面回應,但最後定稿時才發現難題僅有1題。
由媒體的報導看起來是大考的「數學科」劃分為15級分,及高分學霸群人數暴增所惹的禍,其實卻是東北亞地區普遍的「考試掛帥畸形教育」的冰山一角。這也是臺灣拖拉了半世紀的大學聯考「教改」的後遺症。如今似乎是病入膏肓,實在不該藉口「適度增加高分群考生鑑別度」的細微末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考試掛帥畸形教育」真正的癥結在哪?如何克服呢?
首先,大學入學考試要考「數學科」,是問題的主要根源。
知名的認知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寫了本寶貴的奇書《數學的起源:人類如何置入數學觀念》(Where Mathematics Come From: How The Embodied Mind Brings Mathematics Into Being,2001)。他在書中說歐拉(Euler)公式:
ei π = cos π + i sin π = -1
把數學史上的四大奇蹟:-1(負整數)、e(無理數)、i(虛數)、及π(無理數)的關係表示出來,也是數學史及科學史的奇蹟。
我在此並非教導「數學史」,而是要強調人類很難弄懂神秘的「數學」。
一般理學院和工學院的大學教授都以為入學考試「數學科」,是要甄選出將來可以讀懂「向量分析」、「微分方程」的高等「物理數學」或「工程數學」學生。但不幸這個以為錯得很離譜!事實上,全球的理工科的大學生、研究生真能懂這些艱深的數學的人並不多。
我在1980年代,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博士,我去修了─門允許大三以上及博碩生選修的「固態物理學」,才發現留學MIT的世界各地「學霸」的數學觀念,比起臺灣的學霸好不了多少。但他們比較臺灣的,重於理解,老美的教授雖然也注重分數,但更注重啟觀念。
我在臺灣求學的時候對這些「高等數學」有很多疑問,但每有同學老師可以討論解決,所以到了MIT,就遍尋老美同學、老師詢問日後我所謂的近代物理必須克服的四大天塹(超級瓶頸)。這些老美也和我一樣茫然的無法解答我的困惑,一直要等到2年前(2018),我才把如何克服的物理數學的四大天塹(超級瓶頸)的視頻放在youbube上。(詳見:科學方法學物理與人工智慧(15/40)─學習電、磁學的第一天塹curl的克服
我在1987年回台後,發現那些大學入學考試數學考滿級分的學霸,大部分進了醫學院,他們將來除非做醫學物理的研究以外,此生所用的數學也就不外乎加減乘除的算數了。我曾與知名的臺灣電機系教授聊天,他說他的學術專業不是半導體物理、微波通訊、或量子電腦等物理科技。所以他平常也只用加減乘除算數。所以,我們必須要反省了,既然大部分的人一輩子都不需要「微積分」以上的數學,那大學入學考的「數學科」要如何命題呢?媒體所謂的「適度增加高分群考生鑑別度」,以白話來說,就是增加試題的難度來減少考滿級分的人數,以利分發作業。但其代價是毀了臺灣已搖搖欲墜的數學教育。
我曾在大學及「台積電」教授半導體製程所需的「電漿(Plasma)物理」,學員有從遠處來的教授,但發現學員的數學程度遠無法吸收「電漿(Plasma)物理」的內容。(見拙文電動汽車世界爭霸啟示錄─科技與智慧(1)
所以,從我50年的中外實戰經驗顯示,數學並非多數滿級分的學霸所能懂的,那大學入學考試又為何要考「數學科」呢?
於是,有人就抗議了,難道要廢除「數學科」考試?
不!我並非主張廢除,廢除「數學科」考試所帶來的問題遠比解決的多。
在討論我的解決「數學」教育的方法之前,我們必先認清,有考試,就有考試分數,也就有了學霸(請看我的視頻:原創性思考與智慧學習(14 /40)─學霸、問問題與原創性思考)。所謂學霸(Straight-A Student)就是那些天生考試都拔尖的學生,考試是他們的舞台,滿分是如今的戰利品,在科舉時代就是狀元、探花、榜眼。就是此次大考,這些約佔總考生11%的數學「學霸」逼的大考中心主任請辭。
在東方「考試掛帥」的畸形教育裡,學霸是令人稱道羨慕的,但在美國,學霸卻引起不少的質疑(Dangers of being a Straight A student(成為學霸的危險)Why Straight A's Can Be a Sign of Trouble(為何學霸是問題))。
我的記憶中,我只有在小學,算是學霸,但自從初(國)一的英文能力分班被編入「放牛班」後,以後的考試分數大多是七十多分,是班上的中後段班生。但我卻有不少從小一起長大的、聯考狀元級的學霸哥們。但之後幾十年,我一直納悶:為何我的哥們是令人敬畏的學霸,我卻不是?日後,我在西方「人格氣質心理學」的幫助下,終於找到答案,並且這個答案還意外的能解決臺灣教改「畸形教育」的難題。(見AppWork的林之晨台大畢業典禮演講
怎麼說呢?
在「人格氣質心理學」的觀點下,可把人類分成兩類:第一類是「不問問題的人」,他們不善於主動的思考問題,對老師教的照單全收,不思考就沒懷疑,沒有問題。此類學生考試分數高,是天生的學霸與考滿級分的寵兒。曾有學霸型的學生來找我作博士論文研究,我問他:「你的興趣在哪?要研究什麼問題?」他一臉茫然的回說:「老師要我做什麼題目,就做什麼題目,我沒有什麼問題。」我一再追問:「若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問我。」最後他還是沒有提出任何問題,當然,最後他就去找別的老師做博士論文去了。
第二類是「常問問題的人」,他們常問些奇怪的問題,質疑書本上的東西,成為老師眼中標新立異的「搗蛋份子」,他們無法追根究底的搞懂所學的東西,考試起來,分數是中後段班的二軍(second tier),當然考不上前排的重點名校。而我正是屬於此類。(關於「思考」,請看我的視頻:原創性思考與智慧學習(4/ 40)─甚麼是原創性思考?
以心理學來講,「好奇心」(Curiosity)是對新的事物的興趣與探索。「好奇心」來自「內心的思考」,顯現於外在的行為是「問問題」。而學霸往往「學而不思」只著眼在考試高分的學習的「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無法追根究底的問問題。
所以,學霸氣質人格上傾向全盤接收老師(權威)教的東西,也就是說學霸基本上是接受權威,不善於「思考」問題。所以,要壓制學霸考滿級分,就可以在大考試題裡,增加思考性的「問答題」,減少選擇題、是非題的佔比。那麼,學霸的滿級分人數少了,大考中心主任也不會請辭。
當然,另一個好處是,如此的思考性的「問答題」試題可以引領學霸革除「學而不思則罔」之弊病。更重要的是,可以從根本上改革臺灣「考試掛帥」的畸形教育。。
當然,電腦閱卷的時代,各種大型考試為了早些放榜分發入學,除了國文的作文一律選擇、是非題。但我建議「數學科」加考至少一題問答題,與「國文科」同時閱卷,其代價只是多發些數學老師的閱卷費,不會拖延放榜時辰。則大學入學考試幸甚、改革臺灣「畸形教育」幸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67會員
243內容數
思想家─理解、解釋、預測世界。發表:9篇「深度政經分析」、6篇「現代開悟之洞識」、10篇「學習的本質」、13篇「美中關係」、4篇「驀然回首」、21篇「文學與藝術」、36篇「科技與智慧」、9篇「圍棋的本質」、40篇「美中經濟」、28篇「美股的本質」、12篇「美聯儲的本質」、12篇「貨幣及美元的本質」,共201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