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與人文——讀《庖人誌》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之前讀過張草幾部短篇,感覺口味太重,不大同調,所以他的長篇作品我都沒有讀;日前從圖書館借回來,越讀越有興味,忍不住在一天之內就讀完它,同時為了支持武俠創作,我決定撰文寫下自己的感想。

  本書被批評的點:用語不當、歷史謬誤、武打平板、步調緩慢、老梗、立意高但筆力不夠、情節不合邏輯、人物沒有魅力、江湖太好混(當死不死)等等。
  本書被讚許的點:文字老練、結構筆法有新意、角色鋪陳合理、寫人物心緒有渲染力、劇情平穩有力度、舊觀點新詮釋等等。
  兩者合起來看,這真的是同一本書嗎?
  張草謀篇鍊句沒有問題,有爭議的是「鍛字」。
  大家先看看這幾個句子:
  「從軍後習得程宗猷所傳倭刀術,驚為天人,認為倭刀乃殺人之奇器。」
  「架上想當然耳已是空空如也。」
  「一對精目四掃,抬眼便望見阿瑞。」
  「滾熱的稻灰水殺死蠶兒,來不及化蛾,卑鄙的瑟縮著身體,掉落一地,小彩衣看著狼狽的地面,令她憶起村子被屠殺後的景象。」
  讀起來如果可以接受,那這本書對你而言就沒什麼文字上的障礙。
  我認為這些都是作者的腦袋直通鍵盤的結果;即便第四句的「卑鄙」也是很明顯的筆誤,並非刻意為之,要怪的話,應該要連編輯一起算上。
  到底,讀長篇小說,需不需要像改錯字一樣,字字計較呢?
  潘國森洋洋灑灑舉出的例子,歷史先不論(連金庸和溫瑞安都有錯了,還要一般人怎樣?),武打待會再說,其他都是在字面上做文章,包括筆誤、縮字,和(他認為的)錯用,要不是他一一列舉,我還真沒發現。(笑)
  只要不影響原本的文意和映象,我想不用太吹毛求疵,否則「見『葉』不見林」,會錯過許多美好風景。
  事實上,正因作者是寫作老手,知道自己在寫什麼、要寫什麼(亦即有些讀者所謂的「老練」),才沒有新人不知所云、無病呻吟的毛病;也因為行文充滿自信,才不刻意雕琢文字,更不用拼命下重料以求讀者青睞,而顯得穩當老成。
  對某些讀者來說,這些都成為他們覺得不夠好看的原因;相對地,另一些讀者則認為這樣的作品,讀起來才沒有負擔,反而像午後的一杯茶,紓解身心。
  有人說,這部不夠「武俠」,因為沒有完整的江湖系譜,場景繞來繞去都在青城山,語言不夠文,武打又不夠精彩。
  這麼說來,古龍作品也不是武俠了?(笑)
  再者,武俠到底以武為重,還是非俠不可?有前輩提到:沒有武,充其量只能算俠義小說,等於走回頭路。這當然很有道理,不過沒有「俠」,是否也只能算武打小說?「武」有很多形式,「俠」也是,武俠小說的主角不見得要到處遊走、為人出頭,但必須要心存俠義;本書的主角沒什麼抱負,只有一顆俠義之心,加上一身功夫,這就是武俠。
  他終於明白,他此時此刻,不為過去,不為將來,不為馬老師傅,也不為龔師傅,亦不為廣西老布摩或威遠鑣局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人物。
  他只為當下此刻的正義而戰!         (庖人誌 第55頁)

  古龍筆下常寫市井小民,當然他也寫大俠,寫的不是他們如何風光,而是他們如何在人的背後求生存。《庖人誌》也以各階層的人為主角:廚師、山伕、宦官、產婆等等,試圖描繪他們的生活和心路歷程,雖然礙於篇幅無法太深刻,又因為劇情走向轉職或隱歿,不過通篇仍散發著不同於一般武俠小說的人文感。
  武俠小說中的人文關懷,換句話說,也就是「慈悲心」。
  有些作者喜歡「先養後殺」,挑戰讀者情感的承受度(這是我個人最討厭的,就是這樣才會搞得人心麻木),但是這本裡幾個主角遭逢大難,連讀者都認為他們死定了,還是沒死,死的人幾乎都沒有名字,這就是作者的慈悲,對角色,也是對讀者的慈悲,由此可證,這位作者的心腸是軟的。
  這不是鴕鳥心態或過於浪漫,比起「主角威能」,本部中,先借由自己的努力(小阿發自己爬起來緊握住創口、彩衣運用知識把自己「縫」起來……),再加上他人的幫助,只要運氣不是太差,活下來是有可能的,鼓勵人逆境求生,亦彰顯互助的重要,和人性的溫暖。
  至於屠村、混戰的場面,作者「肚破腸流」也沒少寫,看著小孤女抱著媽媽的斷頭,著實還挺心酸。
  本書較為人稱道的「結構」,個人倒是覺得還好,在推理小說中,結構玩得更大。有一點比較少人提:作者對歷史的主觀看法(崇禎、清朝等等),可以借由角色,以個人觀點訴說,但不應該用全知觀點寫成肯定句,如此有強迫讀者接受之嫌。當然,這也可能是視角轉換不夠流暢的問題。
  根據作者部落格,續作《蜀道難》將於今年九月《皇冠》雜誌開始連載,十二月出版成冊。另外還有第三部完結篇《孛星誌》正在撰寫中。(2021年註:三部曲已經全都出版囉!)
  相信沒有停頓的寫作會使文路更統一順暢,也期待能看到更深刻豐富的陣法及職業描寫。
作者張草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zhangcaofar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1會員
301內容數
冬日迎春戲雪,古道潑墨行俠。 在巷弄裡,與自己的靈魂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評書與武俠小說的敘事差異評書與武俠小說有一項重要的差異,就是敘事很少鋪陳,多開門見山請出主人公;反觀武俠小說,舊派通常直接一些,但也沒有劈頭就說主角的,重要人物都是慢慢一個一個帶出。新派更不必說,第一回出場的通常不是重要角色。
Thumbnail
avatar
木天心
2024-05-29
武俠小說中的心理學|《大唐雙龍傳》安定與充實自我的心法(二)徐子陵最後感嘆,當自己能達到靜如止水的心境,戰鬥時就能不再以勝敗、滿足利益為重點,而是全心沈浸於過程中的樂趣與進步,進而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此處則與匈牙利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Flow)」概念相映成趣。
Thumbnail
avatar
謝遙臨床心理師
2024-04-15
武俠小說中的心理學|《大唐雙龍傳》安定與充實自我的心法(一)在黃易知名的武俠小說《大唐雙龍傳》中,描述街頭維生、相依為命的兄弟寇仲與徐子陵一同闖蕩江湖,徐子陵偶然發現一潭井水中映照著月亮,悟出「井中月」的道理,從此改變了面對人生困境的態度。第一次翻閱《大唐》、初見「井中月」心法時就深感共鳴…「這不就是心理學嗎!」。
Thumbnail
avatar
謝遙臨床心理師
2024-04-15
武俠小說中的「一床數好」與霹靂布袋戲的「一夫一妻」2023年初,我在朋友的介紹下看完了霹靂布袋戲的《霹靂劍蹤》,又看了不少有關霹靂的訪問和報導,漸漸對布袋戲產生興趣了。
Thumbnail
avatar
木天心
2024-02-26
武俠與我一甲子家中三兄弟,陽剛之氣比較足,打鬧廝殺之聲,終日不絕於耳。我排行老么,大多是扮演跟屁蟲角色,想稱“大俠”機會不大。自小跟二哥到小書店,看連環圖「七俠五義」「水滸傳」和「還珠樓主」文字本的「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等,經常都會被大哥活逮,因為父親不准。主要是書籍老舊,當年,「肺病」多經此媒介。
Thumbnail
avatar
門神
2023-07-05
武俠小說的光輝與沒落—從金庸小說見中華文明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是我第一本接觸的小說,至今我都十分慶幸看的第一部小說就是武俠題材。還記得那年是剛升上國中的時候,讀完《倚天》,我便著了迷,將金庸小說全部讀了個遍。 武俠小說的獨特性 金庸小說的成就 大眾的冷漠與武俠的沒落
Thumbnail
avatar
程真
2022-08-16
影評|華語武俠之始|李連杰與少林寺1982年,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少林寺》推動了一股練武熱潮,亦使得少林寺名震世外,從一幢已經沒落多年的古廟,到現在這個人潮墟冚的旅遊名勝古蹟。 而1982年的《少林寺》電影是以傳說中的『十三棍僧救唐王』野史為主要背景,稱它作為野史的原因,是因為現在仍有多重的疑點。
Thumbnail
avatar
我的研究人生 (寫作之貓)
2022-07-26
大眾文化與歷史:從香港武俠電影了解70年代社會意識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不論是記載歷史事件的載體,還是回應當代社會意識,都是做為大眾文化的重要功用。可惜香港製作的歷史電影往往脫離歷史本身,以浪漫化、英雄化以及強行增添愛情元素作為賣點,而主要原因也與香港電影的特色有關。
Thumbnail
avatar
iamgoon01
2022-06-20
包公與《七俠五義》史策流傳已不真,稗官小說更翻新 季康子與李麻子,嚼爛古今多少人
Thumbnail
avatar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2022-05-26
雪中悍刀行-聊聊武俠文學發展的光明與黑暗金庸曾說:『古龍的小說沒有明確的歷史背景,他用一種歐化的、現代人的想法來表達一種武俠世界,走另一條路,他個性中有個缺點就是不太能堅持,大部分小說只寫一半,若都是他自己寫,水準要高得多』
Thumbnail
avatar
不小王子
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