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相傳為唐朝的陸羽所撰,成書年代大約為西元760-780年間[1],約莫日本的奈良時代(西元710-794),西方則接近查理曼大帝[2]的時代(西元768-814)。
《茶經》對於茶葉的產地、製作、沖泡、品飲都有相當詳細的解說。但它的重要性並不只是因為它是現今可考最早系統化論述茶葉的著作,更在於對品飲文化的改變提供了歷史證據。舉例來說,現代在沖泡茶葉的時候都會講究水質,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大多都習慣使用簡便的自來水,然而,自來水系統的建置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在此之前都是以湖水、雨水、雪水、河水、井水等水源作為日常飲用水。如果大費周章取水之後又不適合泡茶,未免掃興。
因此,用哪一種水適合沖煮茶葉是許多人同樣困擾的問題,《茶經》一書便有對此問題的回答:「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3]如果這種關於水質好壞的評價只是陸羽的個人感受,恐怕很難具有說服力。因為各人的喜好不盡相同,僅以自己的感官經驗出發,很難說服大多數人同意。不過,若我們反過來思考古代的情況:當時的文字保存不易,必須要透過篆刻在竹或木上才能成書,如果閱讀者不認同其中的內容,往往難以傳承保留下來。
《茶經》夠保存至今,表示大家大致認同其中的論述,而它之所以能夠得到普遍認同的原因,主要在於他的內容是分析彙整當時大多數人經驗之後所提出的看法。因此,唯有當時已經具有相當程度的飲茶風氣,而非只有藥用的方式品飲,才有足夠豐富的資料能提供陸羽進行彙整,刻劃出當時茶葉世界的面貌,集結成書成為流傳千古的經典。我們可以說,《茶經》所代表的不僅是第一本對於茶葉系統地論述的著作,還具有代表茶葉從藥用轉為飲用的深刻歷史意義。
[1] 茶經相關資訊可參見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C%B6%E7%BB%8F [2] 法語:Charles Ier le Grand、Charlemagne,德語:Karl I der Große,拉丁語:Carolus Magnus,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稱「查理大帝」。是歐洲中世紀早期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在位期間為西元768-814年。
[3]《茶經·五之煮》記載: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這大概是為何許多愛茶人士都會特地去山中汲水,而現代研究也顯示,山泉水中的活性、礦物含量豐富,屬於軟水,更能襯托出茶湯中的甘甜與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