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上篇】高教實驗,到底在實驗什麼?真的創新嗎?

更新於 2024/12/05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文/南瓜                  

前情提要

目前台灣的「高教實驗」分為兩種,分別為:大學法與教育部各式計畫下的「教育實驗」、以及實驗教育三法下的「實驗教育」,依照的是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然有些報導的描述易讓人混淆,如「交通大學首創實驗教育型態的百川學士學位學程」、「清華大學首辦大學實驗教育」,讓人容易誤以為他們是實驗教育三法下的實驗大學,但並不是,台灣目前尚無學校申辦「實驗大學」,特此釐清。
▲●▼
本文分成五大段。含圖表文字約 10,000 字,略過圖表細節只看文字約 6,000 字。歡迎直接跳至感興趣的地方看。
01 台灣現行的高教教育實驗(2019)
02 以學習者的視角看高教實驗的問題
03 視角背後不同的教育哲學
04
我在中途迎接其他教育的經驗
05 重新思考:高教實驗要實驗的是什麼?

▼●▲

01

台灣現行的高教教育實驗(2019)

大學法本來就賦予各大學自主規劃課程的權利,除了畢業學分需滿足 128 學分是訂定的原則性規定外,修業方式是由各校自行規劃。不過大學法同時也賦予大學可以申辦「教育實驗」來不受大學法規定的權利。
大學法第26條第5項:
第一項學士學位畢業應修學分數及學分之計算,由教育部定之;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畢業應修學分數及獲得學位所需通過之各項考核規定,由大學訂定,報教育部備查。

大學法施行細則第22條:
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五項所定學士學位畢業應修學分數,於學士學位修業期限為四年者,不得少於一百二十八學分;修業期限非四年者,應依修業期限酌予增減。大學為辦理教育實驗,得專案報本部核准調減前項畢業應修學分數。

因此目前的「高教教育實驗」,即是各校於大學法與自訂章則容許之範疇下,所嘗試進行的相關創新作為。再加上台灣的行政機關(如教育部)向來喜用計畫推動實驗,故有了現今所見的各類嘗試。目前高教「教育實驗」主要分成以下幾類:
(小提示:以下資訊並非全部,僅為部分資訊整理。具體操作細節不作描述,有興趣歡迎自己Google。)

實際的案例如下:

基本上法律很寬,只是實行「創新制度」得經過許多從舊有制度培養的人,所以容易遭受質疑。第一關要通過大學教授、第二關要通過教育部,大學教授們跟教育部都不一定會同意。所以可能會「創新」的很狹窄。
‘ 我期望你們都是獨立、創新的批判性思想家,並且會按照我所說的去做 ’

02

以學習者的視角看高教實驗的問題

現有的這些嘗試、實驗看起來很棒,比傳統的制度還要彈性,讓學生可以更為「自主」。但對我(作為其中的學習者)而言,它存在一個很底層的問題,如上面的圖片所示,許多追求「創新」的概念卻是:「我期望你們都是獨立、創新的批判性思想家,並且會按照我所說的去做 」,這樣子根本的矛盾,是我認為高教實驗目前的問題之一,而這個問題少有人提及。
以我就讀的 交大百川 為例,其招生簡章上講到:「希望招收具備『跨域學習』、『批判』、『創新』、『領導統御』、『自主學習』等能力的學生」,然而校方與我對自主學習的定義其實非常不一樣,舉例來說:
  • 從校方的角度而言:
將必修學分比例降低、每學期有一堂讓學生自行設計的專題,即為讓學生「自主學習」。如果還想要更加自主,可於每學期前提出自主學習課程申請(最高4學分),或是去修線上ewant開放教育平台的課(不一定有學分),還有參加學生自主學習社群(沒有學分)。
  • 從我的視角而言:
學習選擇上看似開放,其實自主權仍相當受限。選擇以套餐選項(跨域學程)為主,部分可選擇自助餐(彈性選修),少數可以自己創造一道料理(學期專題、自主學習課程)。以我個人而言,我希望並以為的「自主」是從備料到自己創造出一道菜,甚至是自己種菜、研發新品種,而非只是選擇自助餐。我希望能更為自己決定、為自己負責。
從這兩種視角中,便能看到兩者對「自主學習」的定義並不相同。我們落到百川的制度設計來看,「百川跳脫現有學系框架,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彈性、跨學科、跨場域的新型學習生態系統。」(出自今年度百川的招生簡報),實際上,當我的學習不在大學內、學習對象不是大學教授的時候,認證學分的方式和評斷標準就變得窒礙難行。因爲看似彈性開放的系統,其實仍暗藏各式潛規則。
我們再回到前述的「自主學習」,當你實際想要自主創造自己的學習時,在百川所會面臨到的問題有:
我們可以發現,「自主學習」的選項看似多元但轉換成「學分」的方式並不彈性。現有的方法是將「自主學習」轉換成「專題」,然而每項學習、計畫並不一定能配合學校的學期時程;譬如需在3個月前提出學習規劃、或是自己的計畫在學期中結案等。這些設計的本質在某種程度上也與「創新」違背制度裡的「學習」思維模式,都限在「規劃」裡頭,但要創造新事物,真的可以透過「規劃」而產生嗎?
很多時候,創新是因為突如其來的激盪或機會而產生碰撞,可能因此修正大小方向,這要怎麼在開始的計劃書裡頭呈現呢?延伸思考:當我們限制了學生自主的可能性,是否也限制了他的能動性?那我們如何期待,學生能創意/創新/自主的發想建立新事物呢?
當「自主學習」的「學分認證」方式被嚴峻限定、面臨諸多繁複的限制時,學生為了畢業的學分,勢必得將時間心力優先放在學分上。這看似合理或正常,背後潛藏的問題是─── 學生的思維容易變成「我做的事情能不能得到學分」而不是「我做的這件事能不能得到我想要的學習」───漸漸的為了符應學分(得到學分),而放棄掉不能得到學分的學習機會(如果不放棄就是讓自己爆忙)。
我入學第一年最深刻的體會便是:我對學習資源的想像,從社會不斷縮限到學校內,只為了得到畢業學分。直到我放棄追求畢業學分這件事(因為學分無法證明你學了什麼,學歷也無法完全證明你的能力),我才感到解脫,不再囫圇吞棗的吃進別人規定我要我吃進的東西(必修課程),而是精挑細選我喜歡的食物(領域)、自己思考我真正需要的營養(能力)。(同時我也是個素食者,我覺得這有點像別人告訴你不吃肉會沒有營養喔,但我一輩子都沒吃過其實一樣活得很好也長得很高)
我們再進一步看百川(或一般大學生)會面臨到的具體問題:
上述制度中反映出的問題,便是我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痛苦與矛盾的根源。學校明明說「希望招收具備『跨域學習』、『批判』、『創新』、『領導統御』、『自主學習』等能力的學生」,但實際上運作的方式即:「我期望你們都是獨立、創新的批判性思想家,並且會按照我所說的去做。」
當我真的跨出學校場域去學習、跨出學校現有的學科領域去學習、批判了現有的學習制度設計、自主設計自己的學習模式…… 然後呢?我還是得回到既有的制度下「去產生習慣」,在有限的專題下「學習」。彈性空間的缺口沒有打開、有時打開了一點、有時甚至會倒退縮限更多。
而類似的限制與矛盾問題不只在交大,同樣也出現在清大的「實驗教育方案」裡。細節暫不贅述,因為講起來又是一篇文章的篇幅,只在這裡先提清大校方規定的「實驗教育方案」計畫書可修改次數:
  • 可大修一次:改變目標方向(譬如目標從資工改到音樂)
  • 可小修無數次:不改變目標方向,僅改變課程規劃
這看起來沒有問題,然而實際上「大修」跟「小修」的認定還是因人而異,所以實行起來有些爭議。像是有位學生在新的學期接觸到同領域但不同的學習資源,於是重新規劃課程,但交給學校後被學校視為「大修」。事後學生跟校方各位表達需求,校方組成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同,也有人覺得這是原則問題,於是「目前可能還是會按照之前的決議繼續進行」(事件至今其實還沒解決,但學生目前沒心力處理這塊)
先不論校方的定義與執行上的落差,回到實驗這個概念本身。「實驗」不就是不斷迭代的過程嗎?實驗不就是應讓學生有更多彈性機會調整方向去嘗試嗎?怎麼實驗方案反而限定了方向只能調整一次?(推薦閱讀:未來並不悲觀,但我仍然焦慮 ── 出自清華實驗教育方案學生)
這些制度設計的背後,反映的是制度設計者的思維模式。
(假設中間那個物體是自主學習)

03

視角背後不同的教育哲學

以上述自主學習為例,我們能看到兩種(教授與我)視角中,對「自主學習」的定義十分不同。其所帶來的矛盾,背後隱藏的是教授與我在「教育哲學」上的認知落差。一個人所相信的教育哲學(信念與價值觀),會影響他在教育上的具體行動,小至教學內容、形式與評量方式,大至設計出來的規章制度。這些信念與價值觀包含:
  •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 應該如何對待學生?
  •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 誰應該決定值得學習的內容?
  • 課程應包括哪些內容?
  • 教師的角色是什麼?
以目前主要的教育哲學分類來看:
引自:Armstrong, D. G., Henson, K. T.,& Savage, T. V. (2015). Teaching today: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在我目前為止的接觸裡,多數教授相信的教育哲學,以永恆、精粹和行為主義為主。因此他們所形塑出的教育範式/典範(Education Paradigm),便是以教師、知識……為本位,少有考慮學習者的興趣和需求。
所以即便上述各式計畫強調由學生自主學習,但「自主學習計畫」審核皆須通過教授核可,而教授更偏向作為知識權威與決策者,於是經常由他的(專業學術)觀點審核學生的學習方向,而非從學習者的需求與興趣為出發點去思考學習者的計畫。教授們也傾向認為,學習必須按照某種模式「循序漸進」,得先學A再學BCD,否則「學不起來」。
我對於不同領域的學習模式不甚熟悉,但對此觀點抱持懷疑:因為我自己的學習模式就不是 A→B→C→D。用順序式的學習必有其優勢,但我想同樣具有劣勢:人們的思維容易同化,缺少不同角度的思維模式。但我並不是在說這樣的模式應該完全消失,可是當高教實驗說:「透過百川學程的彈性設計,實驗教育出生的孩子,不會被系所綁住,從小培養到大的創造力和學習動機也不會『死掉』(出自百川的新聞報導)」時,我以為高教實驗要實驗的便是與「傳統、典型」不同的思維模式、教育哲學。可實際體驗後,我發現似乎不是。

(內心os:坦白說,大一上開學一個月後我就開始厭學到難受的程度,學習動機非常低落,完全不想上學。)

這讓我不禁懷疑:
高教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高教實驗的定義究竟是改善高教、還是再造(重塑)高教?
請想像這是一個冰山模型
    下 
    篇
    待
    續   
    avatar-img
    144會員
    53內容數
    由於自學生們不再是少年,,但還是個人(呼應了「先是個人,才是個自學生」?不過很多處境是由於「是個自學生,才是個人」),想想那就將上學好日子當作倉庫,將偶爾寫的劇評文章放到這裡收著,有朝一日有可能在窮途末路之時轉型成藝文工作室吧。備註:倉庫意不在回應「自學生長大後在幹嘛」這類問題,儘管也是事實所以無關回應或不回應,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學好日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南瓜」是交大百川第一屆招收進來的人,於是他在過去一年的生活當中,有一部分在「讀大學」。在過去一年的日子裡,南瓜時不時的想要休學,也時不時的試圖找尋留在大學的理由。他找到了一些、也找不到了一些、有時候找到的又消失了、有時候自己的想法改變了、有時候留在大學的方式,是離開那裡。
    這是由一位「清大拾穗-實驗教育方案」的學生所寫的教育思考。源於他之前跟另一位夥伴的電話討論,兩人當天非常激烈且深刻的討論教育,對他來說影響自己好多。釐清了太多心中的疑惑,也突破了許多的盲腸,甚至在關鍵的討論中兩次經歷斷訊,以及無來由的全身起雞皮疙瘩。
    這是兩篇小說,由自學生林牧寬寫作,呈現 15 歳到 17 歲充滿荷爾蒙的愛情觀。
    這篇文章是由自學生 pu 與鄧宇各自寫下他們四月去參加「均優教育論壇」的所見所聞,一些別人說的話,一些自己的想法。「均優教育論壇」是個年度性的活動,由「振鐸學會」舉辦,使用台中國教院為場地。pu 跟鄧宇今年第一次去。「遺忘去夏之雨,踏上未走之路」
    自學生PU的些許學校體制回憶。
    最近是自學訪視的季節(也是自學申請的季節,到四月底喔),而這是一位高中自學生所寫下的,前幾天發生的訪視經歷。
    「南瓜」是交大百川第一屆招收進來的人,於是他在過去一年的生活當中,有一部分在「讀大學」。在過去一年的日子裡,南瓜時不時的想要休學,也時不時的試圖找尋留在大學的理由。他找到了一些、也找不到了一些、有時候找到的又消失了、有時候自己的想法改變了、有時候留在大學的方式,是離開那裡。
    這是由一位「清大拾穗-實驗教育方案」的學生所寫的教育思考。源於他之前跟另一位夥伴的電話討論,兩人當天非常激烈且深刻的討論教育,對他來說影響自己好多。釐清了太多心中的疑惑,也突破了許多的盲腸,甚至在關鍵的討論中兩次經歷斷訊,以及無來由的全身起雞皮疙瘩。
    這是兩篇小說,由自學生林牧寬寫作,呈現 15 歳到 17 歲充滿荷爾蒙的愛情觀。
    這篇文章是由自學生 pu 與鄧宇各自寫下他們四月去參加「均優教育論壇」的所見所聞,一些別人說的話,一些自己的想法。「均優教育論壇」是個年度性的活動,由「振鐸學會」舉辦,使用台中國教院為場地。pu 跟鄧宇今年第一次去。「遺忘去夏之雨,踏上未走之路」
    自學生PU的些許學校體制回憶。
    最近是自學訪視的季節(也是自學申請的季節,到四月底喔),而這是一位高中自學生所寫下的,前幾天發生的訪視經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你想申請自學卻無從下手嗎?沒關係由我這個在家自學生手把手教你(聽起來好像推銷喔XD),棕枝想申請自學我們需要來了解自學是什麼?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108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一門「部定必修」課程,就是全國高中生不分學校、不分組別,皆須修習,且課程內容會列入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範圍。 相較於傳統課程,這是一門非常重大的課程改革內容。 我自己恭逢其盛。 還記得108課綱即將正式登場的那年暑假, 想到「探究與實作課」即將來臨, 那全新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再過幾天,國三同學們將面對人生中第一場大型考試:國中教育會考。  臺灣在免試入學的架構下,升學制度仍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會考實施多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對這制度一頭霧水;其實,要想弄清楚,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超額比序」? 
    Thumbnail
    在學校裡的上課時光真的很珍貴, 108課綱的課程規畫,大量刪減了學科課的節數,卻增加了探討活動(實驗)的次數。 美意是要學生透過"動手體驗"而能更切身感受欲探討的主題,而引發學習動機及求知慾! 但這就是"超級自相矛盾!!" 在考試(學測)領導教學之下, 得分CP值低的"實驗課",常被教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又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難怪我有好幾年不敢吃蛋 台灣的教育在於大學端,這個問題我在「講不完的教育」這個專題裡有提到,大學本來就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地方,但現今的大學,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卻沒有一所死傷逃掉的大學主導人再檢討自己創辦的大學為什麼會傷亡這麼慘重?   一個不懂得檢討失敗原因
    Thumbnail
    大學「選校vs.選系」一直是台灣高中生的一大難題,這篇文章想從一位大四學姊的角度與今年學測準備放榜的高三生聊聊「選校、選系」這件事,希望每個高三生都能進入屬於自己的理想校系!  
    Thumbnail
    很開心與數位實驗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呂顥天進行了深入交流,讓我們了解數位實驗高中與普通高中的差異,特別是在課程設計和自主學習的比重。顥天也分享了他在「學習策略」課程中學到的數位工具應用,以及他對生涯探索和學習歷程製作的看法。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你想申請自學卻無從下手嗎?沒關係由我這個在家自學生手把手教你(聽起來好像推銷喔XD),棕枝想申請自學我們需要來了解自學是什麼?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108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是一門「部定必修」課程,就是全國高中生不分學校、不分組別,皆須修習,且課程內容會列入學科能力測驗試題範圍。 相較於傳統課程,這是一門非常重大的課程改革內容。 我自己恭逢其盛。 還記得108課綱即將正式登場的那年暑假, 想到「探究與實作課」即將來臨, 那全新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再過幾天,國三同學們將面對人生中第一場大型考試:國中教育會考。  臺灣在免試入學的架構下,升學制度仍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會考實施多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對這制度一頭霧水;其實,要想弄清楚,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超額比序」? 
    Thumbnail
    在學校裡的上課時光真的很珍貴, 108課綱的課程規畫,大量刪減了學科課的節數,卻增加了探討活動(實驗)的次數。 美意是要學生透過"動手體驗"而能更切身感受欲探討的主題,而引發學習動機及求知慾! 但這就是"超級自相矛盾!!" 在考試(學測)領導教學之下, 得分CP值低的"實驗課",常被教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又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難怪我有好幾年不敢吃蛋 台灣的教育在於大學端,這個問題我在「講不完的教育」這個專題裡有提到,大學本來就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地方,但現今的大學,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卻沒有一所死傷逃掉的大學主導人再檢討自己創辦的大學為什麼會傷亡這麼慘重?   一個不懂得檢討失敗原因
    Thumbnail
    大學「選校vs.選系」一直是台灣高中生的一大難題,這篇文章想從一位大四學姊的角度與今年學測準備放榜的高三生聊聊「選校、選系」這件事,希望每個高三生都能進入屬於自己的理想校系!  
    Thumbnail
    很開心與數位實驗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呂顥天進行了深入交流,讓我們了解數位實驗高中與普通高中的差異,特別是在課程設計和自主學習的比重。顥天也分享了他在「學習策略」課程中學到的數位工具應用,以及他對生涯探索和學習歷程製作的看法。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