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泅泳於死亡之海:母親桑塔格最後的歲月》:我們如何思考死亡?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致謝 Savoir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23

說到桑塔格很難沒有人聽過,就像對文青提到村上春樹一般,這也是書名以「桑塔格」為名的緣由,即便在書裡頭作者 David Rieff 都以「蘇珊」稱呼他的母親。原先認為這會是種消費,畢竟所有人都認識桑塔格,但沒有人認識桑塔格的家人,即便如作者作為子嗣且為作家,但他無論在外國或台灣的境況幾乎都是較為罕知,我也不例外。然而,在閱讀過程中卻漸使我改觀,這並不是一本打著我母親是桑塔格的暢銷書,而是對於一位知識份子從旁側寫的報導紀實性文學,且也正正因為作者具有血親的身分才能讓我們看見這些。

但這樣的紀實著作,是否道德?這有些像是卡夫卡的書籍被違背其意願而出版一般,但若布洛德沒做這樣敗德的事情,20世紀文學不會有那麼大的動盪。不過在桑塔格這裡的情況有些不同,因為《泅》一書並非其自身的著作,而是旁觀者的見證而為之紀錄。雖然殘忍,但也揭露了一些關於死亡的樣貌。

桑塔格(Susan Sontag)死於 AML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但在這之前已經經歷過與癌症的「戰鬥」,在上個世紀癌症就如同當代的黑死病一般,能存活下來更是個奇蹟,在近代的個人主義之後,「…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卻是人之為人的一項特質。」(頁143),桑塔格也不例外。甚至在經歷這種統計上的異數經驗後,更會對此產生更大的嚮往。只不過,任何的存活都只是種延命,「…能夠做到至少把許多癌症轉變成『慢性』疾病而非不治之症那麼,我們就只好死於其他疾病了—對付這些疾病,我們沒什麼更好的辦法,而且它們也拖不了多長時間。」(頁153)

獲取越多的知識將會使人墮入更深的死亡幽谷,就像桑塔格無神論一般無法將宗教當作鴉片一般吸食,沒有任何安慰,沒有彼岸作為精神的寄託。死了就是死了,即便再怎麼把自己當作特例看待,然而,「如果正如我相信的那樣,我母親一直以來都想像自己與眾不同,那麼,他最後一次的疾病殘酷地揭示出這種自負的脆弱性。這體現在它無情地讓她遭受痛苦和恐懼。」(頁150)所謂的公平(Fairness)一直都是規範意義上的,因為事實上的公平不存在,除了死亡。

惟,死亡是唯一的事實上公平,因為沒有例外。

有戚戚之感正是我總把「知識是我唯一的信仰」當作信條,但經由作者對桑塔格作為知識份子的死亡見證,正好會讓對於知識信仰者感到驚恐。桑塔格在面臨厄疾時汲汲於獲取更多的知識,但獲取得越多越是揭露現實。求知是種對真相的渴求,但難以想像的是真相對自己是殘酷時,我們該如何「接受」—而接受是與知道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我母親活多久都不可能活夠。她醉心於活著;就這麼這麼直截了當。」(頁132)熱愛生命者否認死亡,即便我們都能認知到的死亡並非對立於活著的對立概念,而是在生命循環中的一個環節—最後的環節。

在上個世紀資訊尚未如此發達時,作者提到醫病關係中經常出現的是對於病人的欺瞞,這種白色謊言固然出於善意,但也是權威的知識壟斷,同時,也是家父長主義的表現。但會否揭露現實是即便對於如同桑塔格般的人格也是無法承受之重?「…殘酷的現實面前,假使醫生沒有把病人當贏而的本事—意味著消除恐懼,讓患者心裡踏實,而非居高臨下,或者在她面前逞什麼威風—我母親在死之前幾個月就已經瘋掉了。」(頁127)即便作出無數的哲學分析包括說謊的不道德、家父長行為的自主性剝奪,但在真切面臨到這種道德決疑時是否我們仍能如此抽離地審驗命題?

桑塔格無法想像沒有她的世界如何存在著,其實,我們都無法想像沒有自己的世界如何存在著。我們無法去設想我們未觀察到的事物就「在」那兒,我們是在我們思考的情況下證驗自身的存在,這是笛卡兒式的思想基礎,問題在於,我們無法思考時,存在又是怎麼一回事?外於我的世界在「我」已不思考,不存在時,又是如何存在?

我們無法思考無法被我們思考之事物。

活著就是走在步向死亡的林蔭路途上,從來沒有康莊大道,也沒有英靈殿等著任何人前往,那些都是活著的人編織出的神話,包括宗教亦同。若不是有這些神話,誰能願意忍受此世的苦難—被獅子啃咬、在戰場給長矛刺穿?

「…然而,當然,想要與死亡達成最低程度的妥協,其實就是活在當下。如果你看戲看到第三場卻還在期待接下來的兩場,那麼,曲終人散的前景是令人難以忍受的。…」(頁32)「活在當下」似乎已是浮濫正向思考的箴言,但活在當下卻是我們所不得不,除了時間是我們所建構出的概念而已之外,對於未來的盼望其實都是虛妄,因為真正的未來對我身而為人的我等而言,只有死亡:純粹的滅。

作者所測寫出桑塔格的經歷中,讓我想到我們每個人都將跟阿茲海默症患者一般無助,腦部越是發達者對於患病而言是墜落地越快,同樣的,桑塔格對於知識的渴求越是強烈,讓她越是難以面對作為人將必然面臨的終局。「然而,她死去了,她經歷的是其他癌症患者也會經歷的死亡,她肯定漸漸地相信這一點—在這樣的死亡中,知識沒有用,抗爭的意志沒有用,醫生的醫術也沒有用。...」(頁143)不過縱然如此,在這種種的虛無中,對於存在的意欲卻是最為強烈,「她認為世界是個藏骸所...但她怎麼活也活不夠。她認為自己不幸福...但她即使不幸福,還是希望能活多長,就活多長。」(頁135-136)

桑塔格的死亡歷程(這裡所指的是從確診到死亡之間,而不包括整個生命)是緩慢而痛苦的,因為她想活著,無法接受死亡的同時也去嘗試所有一切能繼續活著的可能—即便人的最後可能只有死亡一途。只要在最後是能讓生者能趕到些許安慰,即便這仍然是令人感到懼怕的描述,

「她的死是安詳的,就像死亡一樣;我是說,她死時幾乎沒有痛苦,幾乎看不見任何的焦慮。她就這樣走了。她先是深深地吸了口氣;停了四十秒(如果你看著一個人死去,這四十秒是一段令人極其痛苦、不知什麼時候會戛然而止的時間)。然後又深深地吸了囗氣。這樣只持續了幾分鐘。然後停止就成了永恆,這個人已不再存在,斯蒂芬·尼默說:『她走了。』」(頁152)

所有生者無論作為、不作為都將帶著罪疚感繼續活著,因為無論做了什麼、沒做了什麼,對於以「生」相對於「死」的二元觀念中,任何作為對於死都無法否定,卻只能延緩。死亡之海並非臨終者所獨游於其中,而是在看著、寫著、想著、活著—或說,存在著的人們,的存在實際境況。

「…當她去世時,我們在她的死亡之海中,陪著她一起由著,看著她死亡。然後她真的死了。至於我自己,我發現我仍然在同一片死海中泅泳。」(頁149)


raw-image


picture credit: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2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友俞
86會員
394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大學剛畢業的蘇萊卡,有著充實的生活、穩定的工作、一個想要當記者的夢想,和一場美麗的邂逅所帶來的美好緣分。但是,就在她正享受生活裡的各種美好時,一個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或稱血癌) 的疾病闖入她的生活,使她不得不暫停這些生活中的美好,轉而投入疾病的治療中。 治療的過程很辛苦,不論是對身體還是心理都
Thumbnail
大學剛畢業的蘇萊卡,有著充實的生活、穩定的工作、一個想要當記者的夢想,和一場美麗的邂逅所帶來的美好緣分。但是,就在她正享受生活裡的各種美好時,一個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或稱血癌) 的疾病闖入她的生活,使她不得不暫停這些生活中的美好,轉而投入疾病的治療中。 治療的過程很辛苦,不論是對身體還是心理都
Thumbnail
正是死亡隱蔽地存在,才使人在面對生活時,會時而願意拚盡全力、時而放棄且意志消沉; 正是死亡扎扎實實地存在,才使人在意識到它時,會因此用心地感受此時此刻自身的意義; 正是死亡無可避免地存在,才使人在被迫看清光譜極端時,會奮力追尋光譜另一端的活著; 正是死亡的存在,人才會想要好好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正是死亡隱蔽地存在,才使人在面對生活時,會時而願意拚盡全力、時而放棄且意志消沉; 正是死亡扎扎實實地存在,才使人在意識到它時,會因此用心地感受此時此刻自身的意義; 正是死亡無可避免地存在,才使人在被迫看清光譜極端時,會奮力追尋光譜另一端的活著; 正是死亡的存在,人才會想要好好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致謝 Savoir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23 說到桑塔格很難沒有人聽過,就像對文青提到村上春樹一般,這也是書名以「桑塔格」為名的緣由,即便在書裡頭作者 David Rieff 都以「蘇珊」稱呼他的母親。原先認為這會是種消費,畢竟所有人都認識
Thumbnail
致謝 Savoir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23 說到桑塔格很難沒有人聽過,就像對文青提到村上春樹一般,這也是書名以「桑塔格」為名的緣由,即便在書裡頭作者 David Rieff 都以「蘇珊」稱呼他的母親。原先認為這會是種消費,畢竟所有人都認識
Thumbnail
剝除依附在疾病的想像與汙名化,努力走出隱喻迷宮,我們都有好好生病的權利。
Thumbnail
剝除依附在疾病的想像與汙名化,努力走出隱喻迷宮,我們都有好好生病的權利。
Thumbnail
作者以第一人稱仿若述說自己身邊最近發生的事一般開啟了整本小說的序幕,其實整本小說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名字,只有我、你、他、她、那位老婦、民宿主人,沒有名字的好處是代入感非常強烈,幾乎感覺那位備受癌症折磨的好友就在你眼前崩解,所有的情緒都真實到躍然紙上,仿若一齣道句簡單只憑對白及演技抓住觀眾目光的舞台
Thumbnail
作者以第一人稱仿若述說自己身邊最近發生的事一般開啟了整本小說的序幕,其實整本小說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名字,只有我、你、他、她、那位老婦、民宿主人,沒有名字的好處是代入感非常強烈,幾乎感覺那位備受癌症折磨的好友就在你眼前崩解,所有的情緒都真實到躍然紙上,仿若一齣道句簡單只憑對白及演技抓住觀眾目光的舞台
Thumbnail
你可曾經歷過失去親人的痛苦哀傷?你預期過自己想要怎麼樣的死亡嗎?
Thumbnail
你可曾經歷過失去親人的痛苦哀傷?你預期過自己想要怎麼樣的死亡嗎?
Thumbnail
私領域的我,其實非常任性(這幾年又更變本加厲XD),就連閱讀的品味也是!這也是我堅持把佐野洋子好幾本書放在書架最顯眼位置的原因。喜歡她的閱讀同好,一定也和我一樣,被她書裡極度主觀、直白、抱怨中又富含哲理的自我對話吸引,從而體悟到:人生喔!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嘛!
Thumbnail
私領域的我,其實非常任性(這幾年又更變本加厲XD),就連閱讀的品味也是!這也是我堅持把佐野洋子好幾本書放在書架最顯眼位置的原因。喜歡她的閱讀同好,一定也和我一樣,被她書裡極度主觀、直白、抱怨中又富含哲理的自我對話吸引,從而體悟到:人生喔!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嘛!
Thumbnail
88歲的歐文・亞隆是美國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中,協助了無數個案度過喪親的低谷也陪伴臨終患者安然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然而,打從15歲一見鐘情愛上的妻子瑪莉蓮在結縭65年後被診斷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癌症,於是兩人合寫這一本書見證由生至死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88歲的歐文・亞隆是美國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中,協助了無數個案度過喪親的低谷也陪伴臨終患者安然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然而,打從15歲一見鐘情愛上的妻子瑪莉蓮在結縭65年後被診斷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癌症,於是兩人合寫這一本書見證由生至死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不知你是否想過「死亡」這件事,又如何看待「死亡」呢? 在亞隆與瑪麗蓮面對死亡將至這一件事情上,他們反倒是平靜的,亞隆說,他們二個全都充實度過一生,活得無畏,也不輕易放過任何嘗試的機會,正因為活得沒有遺憾,所以也就了無遺憾⋯⋯
Thumbnail
不知你是否想過「死亡」這件事,又如何看待「死亡」呢? 在亞隆與瑪麗蓮面對死亡將至這一件事情上,他們反倒是平靜的,亞隆說,他們二個全都充實度過一生,活得無畏,也不輕易放過任何嘗試的機會,正因為活得沒有遺憾,所以也就了無遺憾⋯⋯
Thumbnail
今年看了很多中老年的書,特別上週一場意外交通事故,人生跑馬燈走一波之後,就更覺得今年生日應該來想想遺書,雖然好像離生日還有很久,但有時就是這種很久的感覺中,一晃眼就到年底。 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邏輯是這樣學的,通常其實也不太有人否認這件事:人都會死。即使是耶穌,那也是死過了又復
Thumbnail
今年看了很多中老年的書,特別上週一場意外交通事故,人生跑馬燈走一波之後,就更覺得今年生日應該來想想遺書,雖然好像離生日還有很久,但有時就是這種很久的感覺中,一晃眼就到年底。 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邏輯是這樣學的,通常其實也不太有人否認這件事:人都會死。即使是耶穌,那也是死過了又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