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最後一天,李炳憲的眼袋治癒了我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1.

我最近分享了2024的年終總結,幾位朋友閱讀後,向我傾訴他們在經濟、婚姻與健康上的種種挫折,包括孩子的教養狀況、家人或伴侶相處不睦、工作收入不穩,甚至是早年拼命積累留下的身心後遺症。

聽完他們的故事,我在想,究竟我們要用多麼急迫、強力的方式去改變什麼?是那些菁英圈層所塑造的「趕快成功」「速度至上」的論調,真的能解決大家的焦慮嗎?還是其實只是把自己推得更深、更慌亂?

這幾年,社群媒體上看似包羅萬象的資訊不停更新,每個人都覺得必須快點跟上、快點做出回應。

那種被催促的感覺,常常導致我們急於投入一個又一個的戰場(坑):買保養品、嘗試醫美、學副業、投資、開微商,也急於在婚姻或親子關係裡硬要找到「最好最快的解法」。

到底誰在形塑這樣的「必須快」?其實不外乎少數佔據主導位置的菁英、中產或精緻圈層,握有更多話語權。他們傳遞著一種焦慮氛圍,讓多數人從容不得,不知不覺被捲進這個浪潮裡,一旦自覺跟不上,就陷入慌張。

 

2.

我自己曾經也享受那種「捲起來」的生活。我在上海工作多年,那裡節奏緊湊、競爭激烈,可我反倒自在,因為我感到自己用武之地就在此。

我不是喜歡痛苦,而是那份忙碌和自我壓迫給了我驅動力,彷彿我能在戰場廝殺、直面生死。如果不吼叫,我就不知道怎樣繼續活下去。

可當我換到一個相對平靜的環境,拿到安穩的工作和薪水,外界看來十分美好,卻讓我彷彿失去戰場。我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心裡浮現「我真的被需要嗎?還是其實我根本用不上?」的荒謬念頭。這就像柯達直到倒閉,膠卷品質依然很好,它沒做錯什麼,只是時代變了。

思及此,我也開始懷疑:也許我就是那個「病人」,只適合活在「病人的世界」裡。

上海的高速競爭就像一場病,所有人都在那兒焦慮、恐慌、戰鬥,卻也得到一種奇怪的充實感。我常覺得,身體雖然累壞了,但只要有人和我一起衝刺,吶喊聲就能成為我的活力來源。

現在我卻來到一個如草原般寧靜的地方,被安放在學校裡教書,薪水固定,生活日復一日地平靜;這固然安全,但我卻像少了可以施展拳腳的場域。我想嘶吼,可周圍卻沒人對戰;想奮力衝刺,卻環顧四周都是安穩牧羊的步調。我過得不錯,但靈魂卻有點「被閒置」的挫敗。

焦慮不一定都是壞事,只是當我們陷在焦慮的運轉裡太久,也需要一段時間慢慢療癒,學習過比較健康的日子。

 

3.

再回到我們身處的「加速」世界。有人對外貌極度焦慮,覺得我皺紋多一條就貶值,因而四處嘗試微整形;有人對經濟安全感不足,一聽見投資或新副業有高收益,就立刻砸錢進去。

有時不是我們真的缺乏能力,而是因那些「上層菁英」傳遞的語調,令我們誤以為「不這麼做就完蛋」。

又或者,我們看各種社群平臺被少數精英花花世界的照片包圍,自覺要配合那種精緻化標準才能顯得不落伍,卻忽略了大多數人其實有更樸素的需求。小紅書上的人群畢竟是某個圈層——他們曬奢華、曬時尚、曬出好多能激起自卑或羨慕的圖片;更多人卻在看快手,圍繞著大眾化的基礎需求過日子。

我們想要的這份自我感,常常被困在少數菁英塑造的主流審美裡不斷擴大焦慮,導致失去對「自己真正要什麼」的判斷。

談到這裡,希望你不要因為這些話語產生自我苛責。因為相較於社會的集體壓力,我們個人的聲音實在太渺小了。

當社會變化很快,個人的適度應變並非壞事,但許多時候我們那種著急想改變現狀的衝動,並不是「理智調整」,而只是「恐慌下的病急亂投醫」。就像感冒,若症狀輕微,醫生只要你多喝水、多休息就能好轉;過度服藥既不划算,甚至可能導致身體更加不適。

我們對事業或外表的改造行動也類似:如果真有需要,當然可以動手,但基於良性的規劃,而不是凡事要「速成」。

 

4.

有時想想,我以前在上海日以繼夜地拼命,其實是出於強大的生存動力,可那種「隨時準備戰鬥」的狀態也未必是健康的。

如今到了新環境——我擁有一個舒適安逸的教職,有穩定收入,但心裡卻時常矛盾,總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想要的生活是上戰場殺敵、廝殺,在血與痛苦中沖刺」。

可是,過去那樣日夜征戰、嘶吼奮鬥的日子,其實何嘗不也是一種折磨?在那種氛圍裡,人們只要為了成功就算用厚黑學也無所謂,最後的結果,也許是忙到身體衰退、心靈崩潰。我從那兒脫出來算幸運,卻一時沒適應「平靜」的生活方式。

我現在漸漸回歸一種平衡,既不完全否定焦慮的力量,也不要被它操控得失去方向。

有些人覺得,要嘛留在快節奏戰場裡不停拚,要嘛全然退隱不問世事,但這樣的選擇過於極端,而極端通常只會帶來心力耗竭,或是把自己推到一個別無選擇——實際上明明有其他選擇——的境地。

人生或許能有其他種平衡。也許我可以一邊品嘗「牛羊悠閒的草原生活」,一邊尋找一些能發揮所長的事情來做;即使不再像從前在血汗競爭裡奔跑,也能在自己的節奏中找到意義。

既然大環境已變,我能不能先承認現況,不再強行把自己投入殘酷的競爭,卻也不把這份安逸視為「失去用武之地」?或許答案仍得我花時間探索。

總的來說,必要的應變是好的,但別讓焦慮牽著我們使勁亂跑。少數精英提供了一套「加速」的世界觀,卻未必適用於我們全部的人生。

外表、事業、家庭都能嘗試精進,可步調不一定非得那麼瘋狂。慢一些,雖然常被誤解為落伍,卻也可能更契合多數人的自然節奏,更能貼近我們內心真正的價值。或許這樣的態度才是對抗那些「高處式」操控最溫柔、也最堅定的一種方式。

想改變,先想清楚你是出於真誠的需求,還是只為逃離恐懼。若我們還無法分辨,不妨暫停下來,花點時間等待。一些看似折磨的空白,往往正是新生的前奏。

 

5.

最後,我想分享近日突然治癒我的意外瞬間:我在看《魷魚遊戲2》時瞥見李炳憲,他依然帶著兩層明顯眼袋,在鏡頭裡毫不刻意遮掩,那一刻我竟覺得莫名被療癒。

原來「自然」可以與「疏離競爭」共存;原來這種歲月痕跡能成為我們表達自我氣質的方式,並無需躲躲藏藏,甚至不必擔心外人如何評論。

當你想想:即使那位擁有巨大資源的明星,都能自由地擁抱他外貌上的不完美,我們又何必把人生弄得那麼疲累?

我們的價值,從來不只落在那幾道紋路、幾塊肉上,也不只在那個呼嘯而過的競技場裡。一旦懂得這點,也就多了一份同情自己、也同情他人的餘裕。

人生或許需要點吶喊與戰鬥,但也需要在適合的時候退場、休息,並且好好享受一餐無憂無慮的飯菜、一片不必汲汲營營的風景。這樣的生活狀態不是放棄,而是另一種走到深處後的醒悟。

希望我也能漸漸調整自己,從過往那「高壓競跑」的人生,走向更為溫柔堅定的節奏。也願你,我,以及每個徬徨的人,都能在漫漫長河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坐標。


raw-image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avatar-img
83會員
82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只有當一件事情被我們放在意識層面處理,我們才能真正讓那件事情在我們的生命中塵埃落定。如果一味逃避,那些事務及其相連的遺憾、憤怒、不滿、怨懟等情緒,只會流入潛意識之中,並繼續從潛意識層面影響我們。婁燁通過這部電影,就像在使用一種精神分析的手法,使觀眾將那兩年某些沒有處理的部分,重新回到意識層面去處理。
4/5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沉迷哲學需要被防範?在這個充斥抖音、手遊與社交媒體的時代,我沒見過有哪位年輕人因陷入哲學思考而荒廢學業、逃離職場。當一件根本不成問題的事情被當成問題,往往是為了掩蓋更嚴重的問題。明明問題不在哲學,卻非要抓哲學當擋箭牌。這種空洞的警告牽涉兩種常見的心理機制——「心理代償」與「替罪羊心理效應」。
我們習慣把「教育」和「婚姻」當成保底方案,卻沒看到:教育品質與認證含金量會隨著供需失衡而不斷流動,婚姻中的人性對等、互相尊重也需要雙方真心維護,而非冷淡利用。真正的成熟在於放下敷衍與輕蔑,不再用過時的想像來鞏固脆弱的自尊,而是勇於直視世界的不確定、承認環境與自身有限性,並以踏實行動回應。
2024年12月4日,瓊瑤在新北市淡水的家中離世,享年86歲。她的離去,對許多讀者來說像是失去了一位親人。瓊瑤的離世是一個提醒,告訴我們不要忽略死亡這個話題,也不要害怕思考自己生命的結束方式。如果我們能夠以尊嚴和自由來迎接這個終點,死亡不必然是悲慘的,它可以是旅程的平靜終點。
佛教也有自己的「七宗罪」,即七種高慢心。這些高慢心是人們內在的煩惱和錯誤觀念,阻礙我們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妨礙智慧的增長。它們是:   1. 單慢 2. 過慢 3. 慢過慢 4. 我慢 5. 增上慢 6. 卑劣慢 7. 邪見慢
正如柏林和韓炳哲所指出的,自由不應被道德化、功利化或規訓化,而應是個體對自我存在的真實追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在這個充滿喧囂與紛爭的時代,靈魂的高貴,正在於它的獨立性和對自由的堅守。讓我們不再用他者的正義去評判他人的選擇,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每一個獨特的生命。
只有當一件事情被我們放在意識層面處理,我們才能真正讓那件事情在我們的生命中塵埃落定。如果一味逃避,那些事務及其相連的遺憾、憤怒、不滿、怨懟等情緒,只會流入潛意識之中,並繼續從潛意識層面影響我們。婁燁通過這部電影,就像在使用一種精神分析的手法,使觀眾將那兩年某些沒有處理的部分,重新回到意識層面去處理。
4/5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沉迷哲學需要被防範?在這個充斥抖音、手遊與社交媒體的時代,我沒見過有哪位年輕人因陷入哲學思考而荒廢學業、逃離職場。當一件根本不成問題的事情被當成問題,往往是為了掩蓋更嚴重的問題。明明問題不在哲學,卻非要抓哲學當擋箭牌。這種空洞的警告牽涉兩種常見的心理機制——「心理代償」與「替罪羊心理效應」。
我們習慣把「教育」和「婚姻」當成保底方案,卻沒看到:教育品質與認證含金量會隨著供需失衡而不斷流動,婚姻中的人性對等、互相尊重也需要雙方真心維護,而非冷淡利用。真正的成熟在於放下敷衍與輕蔑,不再用過時的想像來鞏固脆弱的自尊,而是勇於直視世界的不確定、承認環境與自身有限性,並以踏實行動回應。
2024年12月4日,瓊瑤在新北市淡水的家中離世,享年86歲。她的離去,對許多讀者來說像是失去了一位親人。瓊瑤的離世是一個提醒,告訴我們不要忽略死亡這個話題,也不要害怕思考自己生命的結束方式。如果我們能夠以尊嚴和自由來迎接這個終點,死亡不必然是悲慘的,它可以是旅程的平靜終點。
佛教也有自己的「七宗罪」,即七種高慢心。這些高慢心是人們內在的煩惱和錯誤觀念,阻礙我們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妨礙智慧的增長。它們是:   1. 單慢 2. 過慢 3. 慢過慢 4. 我慢 5. 增上慢 6. 卑劣慢 7. 邪見慢
正如柏林和韓炳哲所指出的,自由不應被道德化、功利化或規訓化,而應是個體對自我存在的真實追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在這個充滿喧囂與紛爭的時代,靈魂的高貴,正在於它的獨立性和對自由的堅守。讓我們不再用他者的正義去評判他人的選擇,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每一個獨特的生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2024年的到來 越發清醒的頭腦 實在很難想像 2023年下半年的風暴 讓自己整整迷失的6個月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身心與財務的重大受創 人生第一次有了負面的想法 如果人沒了 或是逃走了 是不是就不需要面對這些不堪 大家都說錢沒了 可以再賺 但對於已經在不惑之年的我
Thumbnail
踏入2024 年, 回顧2023年, 你年歲長了, 心理素質有無成長 ?
Thumbnail
今天已經是2024年的第一天了,之所以現在才來寫「去年」總結和「今年」希望是因為前幾天我閉關自己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況。
Thumbnail
2023 回顧一下,沒事、平安、順利、豐盛。 於是,這些日子看著靈性社群貼的2024許願PO,想不到自己要啥願望、願景?好像我的人生,就到一個點了。不會想吃美食、不會想去哪玩、不會想穿新衣服、打扮自己。。。想不出有什麼想要的?或感興趣的?這算沒物慾、淡泊嗎?還是對生活沒了熱情?不知道,反正,平安、
即將告別2023年,展望2024年 2024年的四個字是: Change Strength Love Health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2024年的到來 越發清醒的頭腦 實在很難想像 2023年下半年的風暴 讓自己整整迷失的6個月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身心與財務的重大受創 人生第一次有了負面的想法 如果人沒了 或是逃走了 是不是就不需要面對這些不堪 大家都說錢沒了 可以再賺 但對於已經在不惑之年的我
Thumbnail
踏入2024 年, 回顧2023年, 你年歲長了, 心理素質有無成長 ?
Thumbnail
今天已經是2024年的第一天了,之所以現在才來寫「去年」總結和「今年」希望是因為前幾天我閉關自己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況。
Thumbnail
2023 回顧一下,沒事、平安、順利、豐盛。 於是,這些日子看著靈性社群貼的2024許願PO,想不到自己要啥願望、願景?好像我的人生,就到一個點了。不會想吃美食、不會想去哪玩、不會想穿新衣服、打扮自己。。。想不出有什麼想要的?或感興趣的?這算沒物慾、淡泊嗎?還是對生活沒了熱情?不知道,反正,平安、
即將告別2023年,展望2024年 2024年的四個字是: Change Strength Love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