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粉們的心理機制,一種對「肯定的答案」的強烈需求。
禮拜六(8/23)跟一哥吃飯時,一哥提到,政治幕僚做越久,越不會輕易對一件事情下定論。因為,很多事情有太多面向要討論,甚至有些當下沒發現,但深入理解後才知道根本不是一開始看到的那回事。
接著一哥的話,我也跟他分享這幾年的教學經驗。我發現,在中學,甚至是到大學階段,大多數的學生似乎都很需要一個「肯定的答案」,也就是希望人家告訴他們這件事情的結果如何,或是一個「正確」(甚至可以說是唯一解)的分析方法。也因為當天(8/23)有大罷免以及核三公投,因此不免聊到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近幾年的言論跟累積聲量的過程。對此,一哥搭著我們上述的邏輯,給了我之前都沒有察覺的論點。就是,年輕人,尤其是高中生乃至大學生,容易成為昌粉的原因,主要是黃國昌會在直播的過程中,給予「肯定」且近似「斬釘截鐵」的答案,比如說「連連看」。那些複雜的人際網絡還有政策分析,只要給予一個簡化過的看法或是論點,這些渴望「正確答案」的高中生與大學生,彷彿在一片評論汪洋中找到一根浮木,認為自己在這麼多公共議題/政治議題上,終於得到了解答,因此才會有那麼多這個年齡層(15歲-22歲)的人會去看黃國昌的直播或影片。更進一步地說,相比黃國昌的評論套路,其他陣營的政論節目或政治人物,在分析事情時太常從太多面向來分析,進而導致這些渴望「正確的分析公式」的受眾根本聽不下去。
這的確是我沒思考過的論點,甚至也馬上想到一個親身經歷的案例來佐證一哥的看法。
前幾天(8/20-8/21)我擔任一場營隊的評審。當時營隊討論的議題是「台灣當前的民主所遇到的挑戰」。對此,有高中生與大學生提到,台灣民主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因為「沒有擴大討論」、「沒有提出有品質的討論」。甚至還提及,雖然大家都說民眾黨提出的法案有問題,但至少他們的主席黃國昌是真的有在討論議題。想當然爾,這樣的言論,立刻引來質疑。有人回說:「所以『連連看』是一種有品質的討論嗎?」
語畢,哄堂大笑。
即使如此,這兩位肯定黃國昌的高中生跟大學生還是反駁道:「至少黃國昌很明確地讓我知道問題的嚴重性。」這說法讓我深思。我可以很確定這兩位青少年,根本無法指出黃國昌到底提出了什麼論據來說明問題的嚴重性,或是人物之間的確切關係,因為黃通常提不出來;但可以確定的是,黃的語氣還有說法,一定是讓他們感到「安心」。因為放眼望去,只有國昌老師會給予他們肯定的方向,以及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當其他政治人物或評論者都無法給予這種「肯定的答案」時,在評論市場上遊魂似徘徊的「消費者」,就自然而然地會黏附到能夠給他們「安心且看似肯定的答案」的意見領袖上,即便他講的完全沒有根據。
而黃國昌,吃的正是這塊市場;這塊需要「肯定的答案」的市場。而這樣的市場,其實應該是未來台派或是民進黨需要爭奪的場域跟客群。
寫於 ... 2025年8月23日禮拜六的立委罷免與核三公投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