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三公投將在2025年8月23日投票,你/妳準備好了嗎?
選舉、公投一到,街上旗幟飄揚、社群訊息滿天飛,大家都在討論。
有人覺得 熱血亢奮:「這是我們改變未來的機會!」
有人卻覺得 緊張焦慮:「萬一結果不如預期怎麼辦?」心理學研究也指出,在重大集體決策時,人的情緒很容易被放大。
- 亢奮的人 → 可能會熬夜追民調,覺得自己每一次轉發都能影響大局。
- 焦慮的人 → 則可能會失眠、過度滑手機,甚至因為資訊爆炸而邏輯混亂。
其實,這兩種心情都很正常。畢竟這不只是「投一張票」,更牽涉到我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未來選擇。不論今天你的立場是哪一方,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為什麼有些人在選舉、公投這類重大公共事件時,有些人會出現 亢奮、焦慮,甚至邏輯混亂 的情況,這背後有幾個心理和社會因素:
1.情緒放大效應
公投/選舉不只是政策選擇,往往牽涉到「價值觀」和「身分認同」。一旦覺得自己的群體、生活方式可能受到威脅,人就容易進入「戰或逃」的心理狀態,導致過度激動。
2.資訊爆炸 + 認知負荷
在選舉前,媒體、社群平台充斥大量資訊與假消息。大腦無法有效處理時,就容易產生 焦慮與混亂,甚至選擇性吸收自己立場相符的訊息。
3.群體心理影響
當身邊朋友、家人都在熱烈討論或情緒化表態時,個體會被「感染」,於是更容易跟著高亢或焦躁。
4.結果不確定性
人類天生不喜歡「不確定」。公投的「贊成或反對」結果,會直接影響未來生活方向,因此會帶來強烈緊張感。
5.政治動員策略
各方陣營在選舉時,會刻意使用情緒化語言(恐懼、希望、憤怒)來動員群眾,這也會讓很多人不自覺陷入情緒失控狀態。
如何避免被「選舉焦慮」淹沒?
- 減少無止境滑手機:每天設定一個「資訊上限」,避免被重複訊息轟炸。
- 聚焦於事實:多看中立的數據與政策比較,不要只依靠標語或情緒化文章。
- 自我調節:運動、冥想、深呼吸,讓身心有出口。
- 理性對話:跟立場不同的人交談時,以「好奇」而不是「辯駁」的態度切入。
想跟大家聊聊:
- 👉 你在選前是屬於「亢奮組」還是「焦慮組」? 其他心情?
- 👉 你會怎麼調整自己的情緒?
- 👉 或者,其實你選擇「放輕鬆,投完票就去吃早餐」? 😆
歡迎分享你的想法,一起討論~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