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點社群網站,多一點想過的人生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少一點社群網站,多一點想過的人生〉2025-01-10

 

  無數人每天花很多時間在滑社群網站。這不是什麼令人意外的事,因為它的設計就是要讓我們把時間耗在上面。只要我們把時間花在上面,科技公司就能得到更多廣告收益。

 

  而且投放廣告的人不只賣商品,有時候,人們也付費投放能影響其他人政治判斷的廣告。從還沒被人們清晰意識到的某一刻起,它已得到了一種「媒體」的地位,而且比報紙、電視更加深入我們的生活。

 

  這些實為廣告的資訊穿插進我們的碎片時間、穿插進對我們而言較可信的「朋友訊息」之間。它們以一種人格化的「小編」形象和網友互動,在一些時候,這種親切感增加了人們對它的品牌好感度,甚至真的把它當成某種「人一般的對象」。畢竟反過來說,自媒體時代的「品牌」,也經常與個別的人做非常強的綁定。

 

  即便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那些大型的自媒體不可能不是以一種「公司」的方式在經營,但人們還是會很容易不小心以為Joeman是翁雋明、志祺七七是張志祺,甚至有人會更寬泛地相信薩泰爾就是曾博恩……

 

 

  但是事實上,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這些訊息的輸出者--無論是品牌小編還是大網紅,他們都並不和你身邊的那些親朋好友有著相同的「人的性質」。我並不是說網路上的人很虛偽、或者說網路上的互動都是幻覺(譬如像以前曾經提過的「Ibelin Redmoore」的故事,那些關係與感動都可以是真的),而是這些「社交媒體」的經營者,他們與我們相關聯的方式就不是人與人互動的方式。

 

  乍看之下,我們的社群帳戶和自媒體經營者的帳戶都一樣是一個帳戶,能發文、能回文、能上傳影片、文字、彼此互動。但當你的社交媒體帳戶或YouTube帳戶是營利的,這件事情會發生變化。因為當其他用戶與你的互動可以被量化成商業價值時,它們就不存在著「不可被量化」的性質了。

 

  只要一個頻道或社群媒體帳號被使用為一種宣傳與營利的手段時,上面的所有內容都無可避免具有吸引注意力以換取收益的面向。那絕對可以「不是全部」,營利的帳號依然可以輸出專業的、對觀眾有益的內容,也完全可以分享一些真切的個人感受,甚至是從事對於公共利益、進步價值有益的行為。但這不會改變受眾的注意力被作為商品販售的基本原則,因為社群媒體就是這樣運作的。


 

  不見得所有人都認為這裡談的是一種需要被批判的現象(雖然我的確認為其中存在許多值得批判的問題),對於某些不認為這衝擊到他價值觀的人來說,這就是「生意」。如果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那就是有需求、有供給,他們並不認為自己需要考慮「道德問題」。

 

  但即便不首先去批判它,這裡面仍然存在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值得釐清。譬如說,當我們在滑社群網站時,我們到底想要得到什麼?而在我們浪費了諸多時間在它上面之後,我們得到了嗎?

 

  我們從這些網站上滿足社交需求了嗎?或者我們得到了什麼重要資訊?我們在這些社群媒體上所能得到的價值,絕對提供不了充分的理由要求我們每天花幾個小時使用。我們也鮮少能透過被動使用這些網站來得到滿足感或成就感。

 

  我們打開它們,更像是為了消除那些醒目的通知;或者進一步來說,消除沒有打開時,「不知道會不會有重要通知」的焦慮。但我們需要問自己的是:「它能有多重要?」它有可能重要到我們需要這麼密集地使用嗎?

 

  我認為答案絕對是否定的。愈是習慣於使用它們,愈是以它們作為消除焦慮的方式,只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焦慮。許多人看顧自己手機的程度不亞於看顧一個新生兒,去哪裡都不離身,隨時都擔心它「餓了」、「哭了」。

 

 

  網路與電子產品並不本身是惡的,我自己無疑也是這些產品的重度使用者。但那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它們是不是讓我們失去了(至少一部分)生活的主控權?

 

  我必須要專程設置一個目標,且努力的督促自己,才可能每天讀一點書、每天寫一篇文章。但不須任何督促,我自動地、習慣性地會打開社群網站,被無限捲軸的網頁吞噬掉我本來沒有想花在上面的時間。

 

  從人生的尺度、從回憶的尺度來說,我不認為有多少人在年老回看自己人生時,會樂見自己那麼高比例的時間都在盯著螢幕,滑著幾個鐘頭內就不再重要的熱點訊息,但我們卻這麼做。這是一種需要被意識到的,高危害的自我剝削。

 

  當我們停下來,認真去思考未來的自己希望看到的是怎樣的回憶。我相信,至少對我而言,我會想要看到自己在努力達成某些值得挑戰的事情、或者把時間用在和自己重視的親友待在一起。為此,我們永遠可以少滑一點社群網站,去把時間更多地花在那些不會使你未來感到不值的事情。






延伸閱讀:

〈如何讓自己成功地被賣出去?〉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一):我們的行為已經被科技產品給重塑〉

〈真實世界的「電幕」:短影音與被重塑的認知框架〉

〈抖音傷仲永:社群短影音時代中的孩子〉

〈那些被奪取的時間:前Google員工崔斯坦的反省〉

〈News is in the Bin:過剩的、娛樂的、價值隨機的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9會員
97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Thumbnail
2025/04/28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Thumbnail
2025/04/25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Thumbnail
2025/04/25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Thumbnail
2025/04/23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
2025/04/23
  一個人們往往忘記的事情是,在面試的時候,面試者根本就不是面試單位的員工。但那裡卻像是存在著某種無法逾越的階級關係。為了避免自己無法進入體系,自願受治理的人面臨了作為門檻的第一個勞動,就是把自己包裝成商品,以此證明自己有能夠加入生產線的手藝。或者換句話說--寫一份好履歷。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你今天也PO文了嗎? 社群媒體是不是讓我們都更敢說、更敢做、更敢當自己,還是更快速的失去自己? - 社群媒體對個人與公眾都帶來影響,我們很少有人能夠活在別人的眼光之外,尤其當社群媒體使個人變得近乎公眾,要如何找到自處之道? 訊世界的初衷,反而使得人們不再平等、不再自由? 裡就像影片面所
Thumbnail
你今天也PO文了嗎? 社群媒體是不是讓我們都更敢說、更敢做、更敢當自己,還是更快速的失去自己? - 社群媒體對個人與公眾都帶來影響,我們很少有人能夠活在別人的眼光之外,尤其當社群媒體使個人變得近乎公眾,要如何找到自處之道? 訊世界的初衷,反而使得人們不再平等、不再自由? 裡就像影片面所
Thumbnail
每個人都在使用的社群媒體,加速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密度。也擴大了不同群體間接觸的機會。然而,是否所有人都能在這個快速且密集的現代社會自在的生活呢?我想聊一聊高度集成的社群對我這種不長於交際的人的看法。
Thumbnail
每個人都在使用的社群媒體,加速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密度。也擴大了不同群體間接觸的機會。然而,是否所有人都能在這個快速且密集的現代社會自在的生活呢?我想聊一聊高度集成的社群對我這種不長於交際的人的看法。
Thumbnail
經過了121天,第三次恢復使用社群軟體。 IG登出,臉書限制一天使用3分鐘的時間(因為偶爾想寫寫東西) 理由是,擔心自己用不好的方式攝取多巴胺,反而產生更多的焦慮。 看著一篇篇的網路貼文,我沒有在理解文字,也沒有想要社交。 我只是享受著,指尖滑過螢幕的快感,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制約。
Thumbnail
經過了121天,第三次恢復使用社群軟體。 IG登出,臉書限制一天使用3分鐘的時間(因為偶爾想寫寫東西) 理由是,擔心自己用不好的方式攝取多巴胺,反而產生更多的焦慮。 看著一篇篇的網路貼文,我沒有在理解文字,也沒有想要社交。 我只是享受著,指尖滑過螢幕的快感,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制約。
Thumbnail
「發現自己常常容易被手機通知聲打斷手邊工作,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機來滑,就算沒有訊息,也會想要打開看一下……」 「自己在FB、Instagram上發文,如果沒有人按讚,會感到難過失落,或是Line被已讀不回的時候,一直盯著手機看,直到對方回覆才安心……」
Thumbnail
「發現自己常常容易被手機通知聲打斷手邊工作,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機來滑,就算沒有訊息,也會想要打開看一下……」 「自己在FB、Instagram上發文,如果沒有人按讚,會感到難過失落,或是Line被已讀不回的時候,一直盯著手機看,直到對方回覆才安心……」
Thumbnail
先承認自己實在花太多時間在滑臉書、IG,樂於追蹤各領域的人們、粉絲專頁。完全成為我的資訊來源,可怕的是,我以為我追蹤很多不同的來源,但事實上會出現的也就那幾個了吧?被喜好偵測了,同溫層也這樣越來越厚。
Thumbnail
先承認自己實在花太多時間在滑臉書、IG,樂於追蹤各領域的人們、粉絲專頁。完全成為我的資訊來源,可怕的是,我以為我追蹤很多不同的來源,但事實上會出現的也就那幾個了吧?被喜好偵測了,同溫層也這樣越來越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