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一):我們的行為已經被科技產品給重塑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一):我們的行為已經被科技產品給重塑〉2024-10-25

 

  約翰.海利(Johann Hari)是一名獲獎無數的新聞記者,他在TED上的演講「你對上癮的認知都是錯的」至今也累積了數千萬次觀看。如果你沒有看過的話,我劇透一下:根據海利在世界各國探索、與研究者交流後得到的結論是,上癮的核心不在於毒品的成分或賭博的刺激感,而是缺乏好的社會連結與支持。

 

  根據這樣的理論,海利指出,我們該做的事情不是去與那些成癮者斷絕關係,把他們更加推往成癮的深淵,而是給予更多的愛和陪伴,讓他們可以和其他夥伴一起過著更健康的生活。我今天主要不是要討論那篇演講,而是海利在他的著作《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中,談及的另外一個問題。

 

  一定程度上,這個問題也與廣義的「成癮」息息相關,而且就海利的核心關懷來說,解法也是類似的,我們還是得想辦法找回生活裡的「真實連結」。

 

 

  在書本的一開始,海利帶著他的「義子」亞登去對方兒時偶像貓王的故居優雅園「聖地巡禮」,但在出發之前,他和沉迷社群網站的亞登做了一項約定:「我可以出錢負擔這6437公里的旅行,我們能去美國南方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但是有個條件,如果到了每個地方,你都只盯著手機看,那我就不去了。」亞登答應海利每天白天時把手機關機,專心享受這趟旅行。

 

  然而,飛機甫一降落,座位上的亞登就已經拿出手機。甚至,就連在貓王最喜歡的「叢林屋」時,他也一個人待在角落,不停用著手機上的Snapchat。讓海利感到氣餒的不只是亞登,他發現整個園區的其他旅客幾乎也都處於「手機隔絕」的狀態;而且,這裡也沒有導覽員,需要導覽的旅客會拿到一組導覽用的iPad和耳機,明明眼前就有的東西,這些旅客卻只是直勾勾盯著手裡的iPad滑來滑去。

 

 

  當然,海利心知肚明的是,問題不只出在這些旅客和亞登身上,他自己也非常依賴這些科技產品,他不只會每天確認電子信箱,作為有著不少追蹤者的創作者與媒體人,他經常會反覆查看自己的後台數據,看看自己又增加了多少追蹤者,是否有更多人在關注自己。畢竟,誰能完全不期望自己能比現在更受歡迎?

 

  他根本讀不下那些自己想讀的書,「我像瀏覽網誌一般速讀狄更斯的小說,想狂躁精簡地掌握重要訊息」,也始終沒有下筆撰寫自己計畫已久的那部小說。

 

  於是,海利上網訂了一間普羅威斯頓的度假小屋,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周遭的人,告訴他們,接下來三個月沒有人能透過網路找到我。他從網路上買了一支不能上網的「老人手機」--這支手機的一個優勢是:跌倒時會自動打電話到距離最近的醫院--便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數位排毒」的旅程(雖然有些諷刺的是:這些準備工作大多還是靠網路完成)。

 

 

  度過了非常愉快充實的第一週之後,海利發現自己迫切地想要上網,他焦躁地戳著自己的老人手機,沒有用,但他也讀不下手邊的書、無法完全沉浸在周邊的美景。咖啡廳隔壁座位的對話傳到他耳中,但他發現,聽起來像是網友的這兩個人,其實根本不是在彼此交談。

 

  他們的「對話」就只是輪流說話十分鐘,對方講了一段自己的事,然後會自己講一段自己的事。甚至,其中一次有個人談到自己的弟弟在一個月前過世了,對方卻連一句「很遺憾聽到這個噩耗」也沒有,而只是又輪到他,所以繼續說他自己的事。

 

  海利的結論是:如果只是為了輪流朗讀自己的臉書動態,兩人其實不必見面也可以。

 

 

  海利的這段經歷其實指出了一個比「我們被社群軟體綁架」更嚴重的問題:我們的行為(思維)方式甚至已經被社群軟體(及其他科技產品)所重塑。我們在網路上分享包裝過的經驗、感受和想法,期待收到別人的讚與愛心,但很多時候卻沒有真的打算與人對話。

 

  就像海利自己追求著粉絲數量,許多在網路上自認「創作者」的人,其實都捲進了追求「爆文」和「流量密碼」的陷阱之中。比起真的去和另一個人建立互動與連結,人們更願意服務於那些數字的幻象。於是言不由衷,也容納不下傾聽與對話。

 

  同時,大量瀏覽網路資訊的習慣,也讓我們難以靜下心來「用讀書的方式讀書」。對於曾經經歷過「手機不能上網」時代的我們來說,這種差異還是能夠意識到的。但對於原生的行動網路世代而言,雖然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在手機上花了很多時間,但對於這件事情是否是個問題(以及需不需要改變),大概就不怎麼確定了。

 

 

  幾周前我在火車上閱讀這本書,然後抬頭一看,發現整車上除了睡著的人之外,幾乎全都盯著手機。事實上,我們只要在任何一個有著人群的地方抬起頭,幾乎都能體驗到海利在優雅園中體驗到的那種沮喪。而且,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停止去意識,隨時也會變成這樣。




延伸閱讀:

〈那些被奪取的時間:前Google員工崔斯坦的反省〉

〈真實世界的「電幕」:短影音與被重塑的認知框架〉

〈對「效率」的虛幻癡迷與便於分心的工具〉

〈抖音傷仲永:社群短影音時代中的孩子〉

〈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7會員
919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他們的「對話」就只是輪流說話十分鐘,對方講了一段自己的事,然後會自己講一段自己的事。甚至,其中一次有個人談到自己的弟弟在一個月前過世了,對方卻連一句「很遺憾聽到這個噩耗」也沒有,而只是又輪到他,所以繼續說他自己的事。海利的結論是:如果只是為了輪流朗讀自己的臉書動態,兩人其實不必見面也可以。
Thumbnail
  他們的「對話」就只是輪流說話十分鐘,對方講了一段自己的事,然後會自己講一段自己的事。甚至,其中一次有個人談到自己的弟弟在一個月前過世了,對方卻連一句「很遺憾聽到這個噩耗」也沒有,而只是又輪到他,所以繼續說他自己的事。海利的結論是:如果只是為了輪流朗讀自己的臉書動態,兩人其實不必見面也可以。
Thumbnail
世界越方便,也越疏遠,我們的交際,好像也越來越表面。 我們即使想抗拒,這整個社會也都在要求我們快速且多工,要求我們順著科技的潮流走,要求我們啃食速食文化,快速而焦慮,簡略且表面。
Thumbnail
世界越方便,也越疏遠,我們的交際,好像也越來越表面。 我們即使想抗拒,這整個社會也都在要求我們快速且多工,要求我們順著科技的潮流走,要求我們啃食速食文化,快速而焦慮,簡略且表面。
Thumbnail
舉凡臉書、IG等各式通訊社群軟體, 最近深深有感,也不知道到底是世代隔閡還是個人生活習慣的不同,對於社群軟體,一直都很習慣是定位在紀念特殊想法與日子的工具,日常生活上,並不會想昭告天下個人的一舉一動,也沒有固定看他人限動的習慣。 但是自從去年開始使用交友軟體,陸陸續續認識一些新朋友後,發現有些人
Thumbnail
舉凡臉書、IG等各式通訊社群軟體, 最近深深有感,也不知道到底是世代隔閡還是個人生活習慣的不同,對於社群軟體,一直都很習慣是定位在紀念特殊想法與日子的工具,日常生活上,並不會想昭告天下個人的一舉一動,也沒有固定看他人限動的習慣。 但是自從去年開始使用交友軟體,陸陸續續認識一些新朋友後,發現有些人
Thumbnail
學會閉嘴讓你煥然一新。 近半年開始大量參加社交活動, 我說了比以往更多的話, 然後好幾次想賞自己巴掌。 有次不小心講錯話, 明顯感到現場氣溫下降二十度, 當下希望可以把那句話吞回去。 還有次在聚會中, 我回應對方的話, 繼續往下說, 結果講太多不該說的東西, 瞬間看
Thumbnail
學會閉嘴讓你煥然一新。 近半年開始大量參加社交活動, 我說了比以往更多的話, 然後好幾次想賞自己巴掌。 有次不小心講錯話, 明顯感到現場氣溫下降二十度, 當下希望可以把那句話吞回去。 還有次在聚會中, 我回應對方的話, 繼續往下說, 結果講太多不該說的東西, 瞬間看
Thumbnail
科技驟變的時代,你的的大腦跟著進化了?跟著退化了?跟著轉型了?跟著變形了?是你用了手機,還是手機用了你呢? 時代的變動物換星移、天地否變,這是身為現代的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歷史由猿人、智人來到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這是前所未有空前絕後的發明~智能手機,人們至今未知能否駕馭了?或在似真似
Thumbnail
科技驟變的時代,你的的大腦跟著進化了?跟著退化了?跟著轉型了?跟著變形了?是你用了手機,還是手機用了你呢? 時代的變動物換星移、天地否變,這是身為現代的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歷史由猿人、智人來到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這是前所未有空前絕後的發明~智能手機,人們至今未知能否駕馭了?或在似真似
Thumbnail
好一陣子覺得思緒一直停不下來。不知道是不是現代人的通病,因為我們每天都被一大堆的媒體,網路,社交平台給佔據。隨便滑一下手機,上個網,看個網路影片,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除了這個問題,我有時也會不時的一直想之前發生的事,說過的話,想是不是有更好的應對方式。是的,在我做這些事時,沒有活在當下。但重新檢閱自己
Thumbnail
好一陣子覺得思緒一直停不下來。不知道是不是現代人的通病,因為我們每天都被一大堆的媒體,網路,社交平台給佔據。隨便滑一下手機,上個網,看個網路影片,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除了這個問題,我有時也會不時的一直想之前發生的事,說過的話,想是不是有更好的應對方式。是的,在我做這些事時,沒有活在當下。但重新檢閱自己
Thumbnail
自證預言的意思,也就是每日常常的自我對話,不僅可能潛在影響自我認同,和周遭的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當然他人不是最重要的)但你有想過,人格也是可以後天塑造的嗎?
Thumbnail
自證預言的意思,也就是每日常常的自我對話,不僅可能潛在影響自我認同,和周遭的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當然他人不是最重要的)但你有想過,人格也是可以後天塑造的嗎?
Thumbnail
每天在使用IG、FB甚至其他形形色色的社群軟體的我們, 是真的想要了解別人的生活嗎?在世代登出的 PODCAST 當中聽到 Jack許多觀點與敘述讓我發現那些自己毫無覺察的行為。
Thumbnail
每天在使用IG、FB甚至其他形形色色的社群軟體的我們, 是真的想要了解別人的生活嗎?在世代登出的 PODCAST 當中聽到 Jack許多觀點與敘述讓我發現那些自己毫無覺察的行為。
Thumbnail
我們都明白,自己正身處在沒有手機,形同於與社群脫離的網路時代。成天受未讀訊息通知追殺,還有幾個人訊息未回,哪些存在相簿裡的圖片尚未發送出去⋯⋯諸如此類其實沒有立即做也不會影響人生的瑣事反倒成為每天耗費我們大量時間的主要工事。
Thumbnail
我們都明白,自己正身處在沒有手機,形同於與社群脫離的網路時代。成天受未讀訊息通知追殺,還有幾個人訊息未回,哪些存在相簿裡的圖片尚未發送出去⋯⋯諸如此類其實沒有立即做也不會影響人生的瑣事反倒成為每天耗費我們大量時間的主要工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