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對於兒童的影響需要被從「3C產品對兒童的影響」中獨立出來討論。因為除了人們從電視、電腦被發明出來就開始議論的那些--包含影響視力、沉迷聲光效果等問題之外,手機還有許多特性讓上述的問題變嚴重,並產生新的問題。
讓我們想想我們這些成年人使用手機的情況就知道了,當你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等車、或甚至走在街上的時候,你都會看到無數人盯著手機在移動。對於當事人而言,它可能感覺自己在「充分運用碎片時間」;但事實上,與其說使用手機的我們是在利用碎片時間,更多時候,反而是反覆檢查手機上的通知,把我們的時間切成碎片。
譬如一段半小時到一小時的通勤,我們完全有機會讀一本書的一到兩個章節,如果看書會暈車,我們也可以看看外面的風景,或者閉目養神聽音樂,甚至放空,讓思緒自己流轉。這些行為為我們帶來的收穫通常都會好過滑那些看過就忘的網路資訊。
而之所以我們會那麼常盯著手機,不是因為手機提供了多棒的內容,而是因為,它就是如此地便利。我們可以隨時把它從口袋裡拿出來,而不像電腦的時代,雖然網路已經令人留連忘返,但在那之前,我們首先必須為自己空出一段時間,在電腦前握著滑鼠正襟危坐。而手機不同,無論是走在街上還是癱在沙發,它成為我們生活中過於緊密的一部分,方便過了頭。
同時,它還帶有一種個人的與私密的屬性,當過去的「電視兒童」或「電動兒童」坐在那裡一整天時,我們至少可以隨時確認他在觀看或遊玩的是哪些內容,是否適合那個年紀的兒少接觸。但手機不一樣,如果他真的有一隻自己的手機,無論是躲在房間或坐在你的對面,你不知道他在做什麼。
如果是在玩遊戲,謝天謝地,只要不要亂課金,這已經是比較好的情況了。更糟的情況是,他沉迷於社群網站和短影音平台。把那些互動方式與誇張化的表達當成了人際互動的正常範本。
於是,當他「回到」現實世界時,他會很難適應這種慢節奏的、需要時間彼此熟悉的相處模式,也更容易覺得現實世界的活動不夠刺激。畢竟,我們不會大吼大叫、不會對什麼事都有誇張的反應。這不意味著周遭的一切都很無聊,可是相對於網路上的五光十色,「真實」會愈來愈令人感覺平淡。
*
有學者指出「幼兒使用3C越長,親子互動時間就越低」,雖然這樣的相關性應該也存在,但我認為,更常見的邏輯是反過來的:「家長愈沒有時間和孩子互動,就愈會依賴3C育兒」。
近年來不少調查都顯示,五歲以下幼童使用3C的時間逐年上升,而且這種現象,在低社經地位父母的家庭中更加嚴重。除了說這些父母可能相對容易低估3C問題的嚴重性,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過長的工時和更疲累的工作內容讓他們無暇給予孩童成長最重要的陪伴。
工作一整天都已經夠煩夠累了,如果丟個平板、手機就能讓孩子安靜下來,那自然會成為這些家庭的解藥。
這是一個近乎無解的問題,因為他們既沒有時間好好陪伴、也沒有資源提供孩子更好的環境。即便他們多少理解3C育兒可能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果,也很常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於是,我們還是必須去思考其他「至少不要過早給孩子自己的手機」時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即便依賴於電視、依賴於遊戲機、依賴於電腦或平板,都至少能避免那種讓孩子從小就被手機綁架所有時間的狀況發生。陪著小孩一起看電視、玩電動至少也能成為一種親子時光,並保留隨時提醒觀念、掌握孩子狀態的機會。
而影視節目與單機遊戲相對完整的敘事結構,也能避免孩子在發展的階段就被短影音破壞正常認知。他們所處的時代雖然更加便利,但在精神上顯然需要面對更多各式各樣的誘惑和挑戰。
說到底,那是下一個時代的孩子們需要自己面對的課題,我們能夠幫忙的事情會愈來愈少,但在他們還在學習與成長的最初階段,至少要讓他們擁有基本的理解與思辨能力,有辦法在未來自己進行完整的思考與判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