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課的第一份作業,是去博物館選一幅畫,看三小時。」

踏上哈佛,感覺都變聰明了(?
最近看了一本書,想起三個月前的哈佛之旅。
那時幸運地住在哈佛校園正對面,朋友的朋友剛好是哈佛學生,蹭了幾天住宿😝
有趣的是我們還一起討論了「哈佛的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昨天讀到的片段,談到數位分心的時代。一位哈佛教授出了個很特別的作業... 是在提醒學生,怎麼找回現代人早已遺失的耐心。😂
作業摘要:
那堂課學期的第一份作業,是要求學生去地方博物館挑一幅畫,看三個小時!!(根本就是酷刑啊啊啊😱)
🚫中間不能看手機、不能用電腦、不能做任何事(除了上廁所)。
👨🏫 教授說:
「學生需要有人允許他們,花這樣的時間在任何事情上。」
「必須有人給他們另一套規則與限制,不同於平日主宰他們生活的那一套。」
作者自己不是這門課的學生,是他主動跑去跟教授要這個功課
他說自己前幾十分鐘根本受不了,只想做其他100件討厭的事來交換,包括拿針扎大腿🤣
😵💫你能想像自己看一幅畫看三小時嗎?

芝加哥美術館的莫內──想像要這樣盯著看三小時 😵
我覺得... 跟外國人對談的感覺,有時候就是這樣,會跳脫我們習慣的框架;
閱讀時看到這樣的段落,覺得很有意思。
我想,是上次的旅行帶來的文化震撼,讓書裡的這些片段變得更真實了✨
當有個哈佛學生這樣跟你聊他們的課程時,就會更有感,原來他們真的會有一些我們想像不到的作業和學習~
那一瞬間你會發現,我們的教育背景與文化,從底層邏輯就長得不太一樣。
----
身為前教育業者,我還是想替我們的教育背景說點話的,那就是...
臣妾(台灣教育)做不到啊~~~
牽扯到的不只是老師,還有課綱、恐龍家長....
「對考試有幫助嗎?」「出社會有用嗎?」
這些無聊又強大的亞洲(?)價值觀,到底哪天才會退場呢~
但真的做不到嗎?
有時候會想,如果全體社會都有這樣的意識,那也許會是一種「共好」的開始。
當然,這不只關乎老師,而是整個制度、家庭、社會價值的連動。
但也許,我們可以從改變自己的腦袋開始。
有時候不是不能改,是我們早就習慣了不去想像其他可能。
而那些「原來還可以這樣!」的時刻,常常就是我最喜歡的旅行片刻
踏出舒適圈、腦袋突然被打開的感覺,就是感受到「來旅行太好了」的瞬間❤️
📖《人生四千個禮拜》

哈佛校園內,看起來有沒有知性 😝 ——旅行的文化震撼就藏在這些聊天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