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到ALIAN 96.3原住民廣播電台由馬樂跟阿飛主持的RADIW傳下去節目的其中一集,裡面是邀請到一位霧台魯凱的朋友來分享,背景音樂搭配著輕柔的東海岸現代音樂,把我瞬間帶回了在東華原民院的大學時光。
節目的兩位主持人和我都是同一個學院但不同科系畢業的,但也因為都是校友的關係,所以聽他們的節目會感到備感親切。
大學的時候,因為我是以漢人的身分入學,且進去之前對當代原住民的認識很膚淺,所以要在三年內(我是轉學生)將系上所有學科知識讀完,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另外再加上自己的認同是漢人,但是學院內的主體是以原住民知識及觀點為主,所以對於我來說,當時並沒有適應得那麼好,除了心裡有很多的困惑之外,自己也做了許多不一定能讓大家認同的事情。然而在畢業15年左右的今天,我因為男友的關係,因為追尋自己家族歷史的關係,我又回到了這個領域。因此在這篇文章裡,我希望透過校友的觀點,來反省自身在當下的處境、整個學院的環境以及重要的心得,以提供自己一個審視的機會,並且讓未來想就讀的非原住民學生的一個參考。
整體環境
我承認我大學的時候非常的外貌協會所以有一部分會選擇去就讀東華,也是因為好山好水風景好且校舍漂亮。再加上原民院的設計比較當代也比較開發,所以就很自然而然吸引學藝術的我去就讀。
學院定位、觀點
到了原民院後,我發現系上的漢人和原民師生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這對於我來說是很新鮮的,但是做為一個原住民族的高等教育單位,這裡的觀點大多會以原住民為主體。舉個例子來說,老師上課的時候會著重在原住民怎麼想,或是過去的歷史對原住民的祖先有何影響之類的,對於漢人既有的知識體系,會較少著論。但會這麼設計的原因其實是在於,當代的原住民族是生活在一個非原住民體系的社會裡面,每天要面對許多非原民價值的衝擊,因此需要一個能以原住民為主體的地方,來幫助他們思考和學習,得以用最短時間跟最有效率的方式建構出自己的知識和文化體系。
但是這麼說並不表示他們將自己封閉。相反地,有許多老師也都會鼓勵我們要先擁有原民的知識、觀點,再展開與世界的對話,不要將自己局限於傳統知識,因此這點對於非原住民學生來說,好像又多了一個存在的意義。
學院氛圍和生活
因為這裡是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地方,因此學院內的生活也比較原民方式一點。除了有各式族群的學生會、原民院舞團、宜灣迎新,也有部落參訪等活動。但是根據比較新的官方消息,現在已經有族文週、母語屋、小米園等等。
另外同學之間私底下也有很多揪團的活動,例如去參加連夜社運、原運等等。
就學生的身分、背景
誠如我前面所提到的,院內會有原住民學生和非原住民的學生,除了族群身分上的不同,他們來這裡的目的也不同,以原住民學生的身分來說,大多是原專班或是普通高中的背景,而他們來到這裡的目的是想要來這裡學習更多關於原住民的知識,期待自己受了更高等的教育後,未來可以做更好的工作,或是返鄉為部落服務。但是對於非原住民學生來說,會來就讀的原因不外乎:
1. 考上就來
2.有些人過去和原住民有接觸的經驗,或是長期從事部落服務,所以想繼續深造。
3. 另外還有一種是自己可能有原住民血統但是沒有辦法從戶口名簿、史料裡面等去證明,可是從姓氏、祖居地等客觀資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因此他們會以漢人的身分入學,繼續研究相關領域。
師資
因為我就讀的時候原民院成立還不到五年,屬於起步階段,所以院內的老師大部分都是洋博,且主修人文社會學科、觀光、藝術等西方學科,但是他們因為長期都在原住民領域裡深耕,或是他們自己本身就是原住民,因此轉入東華原民院任教。當時台灣相關領域的老師大部分都是族語老師(因為是部落長老),但是在十五年後的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院友完成相關領域的學業之後回來任教。
外系對於原民院的觀點
誠如前面所說的,因為我就讀的時候原民院成立還不到五年,因此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也都還在適應我們的存在。當然有些人本來就帶著不喜歡原住民或是覺得為了原住民設立一個學院是一種浪費的觀點看著我們,但也有些人非常的支持,認為這是延續、復育原民文化的一大進步。另外也有其他的觀點,像是它們不鄙視原住民文化,但是認為設立原民院並非有效的方式,或是認為原住民應該要學習時下的知識讓自己可以跟得上社會的腳步等才是有效的方法。可以說是十五年前的東華內部還有蠻多聲音和討論的。
就學後的適應與衝突
雖然這是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學院,但是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適應和衝突。就我所知道的,有些人剛來沒有多久,因為無法適應這種環境,所以很快就離開了。但有些人選擇留了下來,繼續去認識這裡和外面的觀點差異,並且一直不停地對自己提問,或是和別人討論,想繼續努力在內外觀點之間找到平衡。另外也有些人期待來到這裡找尋部落知識,但是發現都要先從西方的古典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開始,所以產生了不適應,最後也不一定會完成學業。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人會討論院內所學的這些東西到底對於保存原民文化、建構原住民文化主體性、找回原民意識和自我認同有沒有幫助? 雖然彼此之間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這些都是學習的過程之一。
系上老師觀點的衝突
系上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強烈主張原住民主體的,因為這是學院當初設立的目的,但是我在學的時候也是有老師認為應該要有平衡的觀點,才能有對話空間。不過該老師現在已經退休了。
我當初也許也會比較支持後者的想法,但是在考量到原民院作為一個加速器且當代原住民的生活的確每天都被非我族類的文化所充斥,因此,或許我也會認為加速器的概念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畢業生發展
我就讀的時候其實當初有很多人想當社工才來讀(當時社工系還沒分出來),所以畢業後有許多同學、學長姐都是回部落做長照服務、社工或是公務員。也有些非人是自己成立文史工作室,研究自己的族群或部落文化。另外也有很多人繼續讀碩博士,希望未來能夠擔任教師、研究員、高等公部門單位的行政人員等等,因此大家的去向是蠻多元的。
另外也有人像我一樣就是投入一般的商業工作,但是不一定之後有再回到這個領域。
給想讀的未來學生的一些想法
原民院的本質是什麼? 誰適合讀原民院?原民院和南島研究學科的差異
原民院的設立基本上是一個以非主流文化形式來對抗主流文化,並且提供一個安全、完善的空間來復振或是保存原住民文化的地方。這個學院的宗旨是希望結合傳統知識和當代原住民議題,藉由西方學科的觀點,來培養更多高等教育的原住民族人才。
這裡的環境我認為適合以下有三種志向的人來就讀:
- 對原住民族群文化有興趣的人
- 已經有部落傳統知識,想要繼續研究的人
- 關心原住民當代議題的人
目前已有其他的學校開設了南島相關的學程,如果有興趣也可以看看。但是根據我最近找資料的心得,南島學程會著重在於南島語族上的相關研究,例如南島語言學、南太平洋考古學、南太平洋社會文化等等,並非僅限於原住民族(因為不是所有南島語系的使用族群都認為自己是原住民),因此方向上雖然類似,但是不會完全相同。
在這裡你可以學到什麼
1.西方古典人文社會科學,例如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語言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基礎。
2.台灣及世界原住民族概論
3.透過身體力行來學習原住民族族語和文化
4.基本的學術研究和報告撰寫的能力
如果想知道各詳細的開課內容請到東華的全校課程查詢系統查詢。
對於系上環境的適應
在這裡以一個漢人學生來說,最常遇到的問題大概就是,為什麼在學院內要以原住民的角度來思考?
關於這點,我已經在前面解釋過,這裡設立的主旨,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原住民的文化本質上和漢人文化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也不會拿西方文化來理解台灣的傳統文化,除非兩者有直接的關聯。另外族群、歷史文化上的研究,多需要以原住民的觀點來思考才能看到內部觀點,進而對於當代議題的認識。
當然這並不是說外部的觀點就沒有用處,而是內部的觀點其實常常可以帶出我們不瞭解的那一面,並且提供我們更多深層的脈絡去梳理現有的文化現象或認知,因此這樣的訓練還是有其必要性存在。
因此我不覺得用原住民的方式來思考是一個問題。相反的,當你還沒有意識到這點的時候,整個心裡的過程就會很有趣。因為我在到東華就讀之前其實真的是沒有心理準備,所以我花了一兩年的時間在適應,反覆自我提問,跟別人討論,但是最後得到的就是亂到不行的答案。因此我會希望你在就讀之前能有這樣的認知,如果你過去都很以社會主流來思考,在這裡聽到學到的一切將會讓你天翻地覆。
同樣地,在你入學前的建議,我也會說試著放下自己,打開心去聽聽別人的聲音吧! 進入這樣的學習體制內,會有很多的碰撞,有些很容易說服你,但有些並沒有,如果當你有疑問的時候,也不要忽略自己的聲音。請試著去閱讀、了解更多的資料,或是跟師長同學討論,可以幫助你適應地比較快。
學院內外對於原民院的觀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聲音?
誠如前面文章所說的,學校裡有各種的聲音和立場,有些是支持的,有些是帶有點批評的聲音但是可以接受,但有些是很反對的。對於原民院的一員來說,聽到負面的聲音是很正常的,因此自我的調適和應對是很重要的。
對於我來說,或許當年採取了很激進的方式,你戰我我就戰你,但是現在想想,當下就起衝突,有時候並不洽當,且如果每個議題都要戰到對,對自己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疲累? 因此在走跳社會10幾年後且又重新開始關注部落和原民議題的自己,有時候溫柔的發聲會是一種更好的方式,畢竟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大吼大叫的對待。
因此我會說,在某些時候當下必須反擊或處理,及時指損是必要的,但是更多時候,你可以讓它像流水一樣,慢慢地發聲去改變人。
從部落走到高等教育的現場,為何我們要學習西方古典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又該如何適應這樣的落差?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問過這個領域的老師,目前一致認為的答案,是因為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論和方法論尚未建立,所以必須先借用西方古典學門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內部觀點和地方知識。
然而在學校的時候,我也聽過很多同學說,其實這樣的作法對他們來說很衝擊,因為光是部落的知識就已經學得不夠了,還要花時間學這些根本不知道有沒有用的東西,一方面他們會擔心自己的傳統文化消失得更快,另一方面他們又會擔心取不到文憑,未來沒辦法找好的工作。因此這樣的做法一直都是有些聲音的。
然而現在的情況或許已經比我唸書的時候好很多了,雖然這樣的問題可能還在,但是至少東華現在的課外活動,多了很多是部落相關的,例如小米原、母語屋,這些都可以讓來這裡就讀的原住民學生繼續他們的傳統文化。
僅管從我畢業至今已經15年,學院內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建設、改進,但是跟我就讀的時候比起來,已經有很不一樣的進步和發展。
有哪些事可以在畢業前開始準備?
會擔心未來是正常的,我們通常在大三時就會陸續知道大家彼此的方向,有的人讀研究所,有的人開始找工作,有的人準備高考。但是如何將這份學歷和知識變得有用,如果不是要當公務員或是回部落服務,其實就會需要其他輔助技能。像是我們在學的時候,老師就會鼓勵我們去考領隊導遊證照,或是教師執照,讓自己有一個技能可以跟所學的知識結合,以適應當代社會。
另外像現在可能還有生態旅遊、PODCAST、製作廣播節目、圖文創作、文史工作室或文史協會等領域可以探索,因此如果有一個實用的第二專長,例如說第二外語、管理行政經驗、會計、圖文出版、商業授權等經驗,也都會幫助你找到工作。
開始新生活後
畢業後離開原民院的環境,無論你是去了新的學校,或是選擇開始工作,都要重新適應社會上的觀點。也因此在某些時候,我們必須先把我們所學的放下,先去接受別人的觀點和意見,了解群體和對方的需求後,才能夠做出決策。
但是我覺得身為一個漢人校友,放下自己、傾聽這個技能大概是我們在學校裡面最扎實,也是最有用的訓練,因為這畢竟是跨文化溝通的第一步。
在現實的職場上,我們的上司、長輩都是屬於另外一個階級的人,也是屬於一個不同年齡文化的人,因此這種跨文化的溝通技巧,其實是有幫助的。
另外是透過人文社會學科的訓練,能夠快速地找出結構的能力也是在職場上非常有用的,因此我不會說讀這個科系沒有用。
後記
在我大學的時候,因為是誤打誤撞考進這裡,而且當時不能夠理解這裡的運作和道理,或許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理解和衝撞,但是我現在知道這個系所遠遠能給你的,比你認知到的還多,因此即便你不是原住民,我還是會推薦你去讀的。只是自己要知道,求學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興趣和職涯期待。
備註
本篇文章並非受到邀請或是有業配的委託而撰寫,純粹是因為最近因為被上面的廣播節目觸動了(我從第一集慢慢追上),再加上最近一直在做和自身過往的諮商,所以才有感而發想寫下求學時的感觸。
如有相關成員不認同本文任何內容,或是覺得有更好的敘述方式的部分歡迎留言/私訊,好讓我學習到更多的觀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