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

含有「人類學」共 18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京都近郊的美山町,看見櫻花與茅葺屋交織的風景,讓我想到《不受統治的藝術》裡的 Zomia 概念。 村民一起維護屋頂,展現地方的向心力,表面上和去中心化的 Zomia 理念不同,但其實都在追求一種由下而上的生活秩序。或許,我們也該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穩定而自由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0/5京都
一九七三年九月三日,旗津中洲駛往前鎮的渡船航線上,擠滿了要搭船的人潮,除了販售漁獲、商品的小販之外,多數乘客都是加工出口區的工人,趕著到對岸上工。沒想到,因為超載、設備老舊、人為疏失及缺乏監督等種種原因,船隻即將抵達前鎮碼頭時卻不幸翻覆⋯⋯
Thumbnail
當你在腦中思考時,你聽見的是什麼?可能是你熟悉的母語。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它或許還在悄悄塑造你看世界的方式。這正是**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的核心思想——語言影響,甚至決定了人的思維與世界觀。   |薩丕爾與沃夫的觀點       
Thumbnail
本文探討社會科學中對於人性與情緒的刻板印象,並以馬克思主義、強相互性理論以及相關學者研究為例,說明人性並非單一且靜態,而是具有多重面向且可被後天塑造。文章批判新古典經濟學中「經濟人」模型的侷限性,並主張應重視情緒在人類行為中的關鍵角色。
常在傳統城鎮裡,都會隨著時間演變而自然形成或都市計畫裡劃設了該項用地(市場用地),而形成了所謂的「傳統市場」。而這些傳統市場,雖然同樣販售著日常食衣住食等用品,並非如同當今「連鎖超市」或「量販店」,是由單一企畫公司設置固定式或因著時序改變櫃位或花車等擺設模式,相反地,傳統市場的經濟行為、人際互動或環
若以本組當前大多以學校週遭附近之城鄉村落為操作場域來看,以創立之初所使用的「環境藝術」之名,可能比較符合本組之屬性定位。然而,我們亦可從創校的漢寶德校長在訪談錄中曾提及:「我覺得應該是你要感受到這個社會精神上的需要,你真正能夠從現實生活之間體會到創作的泉源,這才是重要的,做一個藝術家應該要關心社會。
《穀倉效應》書評:探討組織內部溝通不良、部門壁壘等「穀倉效應」問題,並提出五大策略:保持邊界彈性、檢討獎酬制度、促進資訊流動、重構分類邏輯、善用科技與資料分析,以打破資訊孤島,促進跨部門合作與創新。文章並從人類學角度,提供系統性觀察與理解組織的方法,反思組織結構與溝通模式的動態變化。
Thumbnail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5/20
謝謝哈斯分享!這本我曾閱讀,讀到一半就讀不下去了!還是看您的文章比較懂!!
哈斯的採購人生-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21
❦ 莊小昕 這本算是比較硬,也因此蠻值得做一期開箱,尤其以不是公司讀書會的角度XD
國家尋寶記的一系列漫畫是我對考古學的第一印象,然而,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考古學並沒有那麼單純。作為一門跨領域的學科,它提供了多重的視角協助人們探索沒有文字的世界,那麼,在這個領域耕耘的人們,究竟都在做些什麼呢?在實際走一遭前,先來看看我的觀展分享吧!
Thumbnail
《菊花與劍》描繪了德川幕府的社會穩定制度,實為一種階級可預測性的運作方式。現代社會雖無封建身分制,但法律制度若能維持穩定與一致性,就能成為新的「制度穩定力」,保障人民行動的確定性。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