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站〉為十三行博物館的常設展之一,簡單地介紹了考古學家的工作內容與樣態。與此同時,展場以材質作分類,透過圖像與標本說明不同遺物的特性、保存方式以及在台灣考古遺址中的呈現為何。此外, 其也藉由與展品的互動,讓人們了解在研究器物、骨頭和其他遺存物時, 考古學會如何運用科技來協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所發掘到的事物。
在這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陶器修復大挑戰」。這是一個讓觀展 人模擬修復出土遺物過程的手作活動(以磁鐵作為接著劑,透過觀察放大 陶片的形狀與紋飾,將其拼湊成完整的器具)。就我自己而言,我蠻喜歡拼拼圖的,不論是平面或是立體,我都覺得很有趣,因為它有一種在混亂中 奪回平靜與秩序的感覺。而模擬陶器修復也是如此,所以我興致勃勃地認為自己很快就能把正確的形狀重現出來,但其實不然。
或許是為了貼近出土陶片破損的現況,塑膠陶片的邊緣其實是不規則且無法完全相互連接的,而這跟拼圖會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圖案的情況有所落差。再加上器物是立體的,就算有磁鐵輔助,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 將陶片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仍有可能無法順利地復原陶器。在實際拼湊的過程中,因為沒有器物的參照圖,讓我只能胡亂嘗試,因此在最初便搞反了陶片的上下位置而遲遲無法使磁鐵吸附,委實苦惱了一陣子。雖然這只 是簡易版的體驗活動,但當陶器被我修復完成後,一股成就感還是油然而生,但同時也不自覺地對現況感到困惑。考古現場發掘出土或出水的器物碎片,必然不等同於博物館的試作, 一定能復原出其原本的樣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如何修復以得知該件器物的形狀、紋路及用途便令人難以想像。此外,要如何在不影響、破壞遺物的前提下,使不完整的碎片相互貼合也困擾著我,畢竟實際上的修復材料也不太可能跟我的手掌一般大,如果貼錯好像也無法輕易重來……
在參觀完展區後,我覺得自己被強塞了許多跟理科相關的知識而感受到些許的壓力跟挫折,因為這並非我所善於理解的領域。但在過程中,不但可以拼湊陶片和骨頭,還可以觸摸鐵渣,讓我感覺自己很像在玩遊戲, 所以體驗下來仍是有趣且愉悅的。同時,這個展覽也讓我發現考古學是可以平易近人並充滿挑戰性的出現在生活周遭,繼而使我對考古學家的行為有著更為清晰的想像。尤其當碳化的植物遺留介紹又與文本內容相互映照 時,就如同碎片歸位一般,有種事物都串連在一起的感覺。這其實還蠻過癮的,所以我很高興自己有走這麼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