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多數組織中,即使擁有人才、資源與遠見,卻常陷入決策失靈與創新停滯。《穀倉效應》一書直指核心問題:部門間缺乏有效溝通與協作,導致組織如同一座座相互封閉的「穀倉」,無法因應變局、產生協同效應。
書中以三個主要案例:
- Sony:從創新領導者走向衰退,關鍵在於內部競爭與信息封鎖。
- 瑞銀集團:高層對風險資訊一無所知,釀成金融海嘯重大虧損。
- 英格蘭銀行與聯準會:擁有頂尖專家,卻對危機前兆視而不見。

✨心得:
✦ 合作的失敗,是一種結構性問題
Steve Jobs 曾拒絕將蘋果拆解為多個半獨立部門。他強調由上而下統整資源,讓團隊共同參與產品開發。這樣的組織設計不僅統一產品體驗,更促進部門間溝通與協作,顯示出結構遠比人事或流程更關鍵。
正如書中所言:專家也許知道所有答案,但若沒人問對問題,答案毫無意義。
如法國人類學家 Lévi-Strauss 所說,資訊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於「誰來問、如何問」。
✦ 穀倉效應,不只發生在組織內部
穀倉效應在原本的土地上建立一棟棟的高圓柱型金屬穀倉(Silo),使彼此為了資源競爭,我只管我這個部門倉庫裏面的事,外面發生的事都與我無關。我不管你們其他部門、你們其他部門也不要來煩我讓我工作難作。
不只是企業與政府,網路社群與個人生活中也普遍存在「資訊封閉」現象。我們習慣待在自己的資訊圈,形成回音室效應,缺乏跨界對話與觀點整合,導致問題難以解決。
✦ 五大策略:打破穀倉的具體方法
作者觀察企業成功與失敗案例,對如何消彌穀倉效應提供以下建議。
1️⃣ 保持邊界彈性: 透過專案協作、共享空間與跨部門任務創造自然的接觸與對話場域。
2️⃣ 檢討獎酬制度: 當獎酬只針對個人或部門績效,反而打壓合作動機。設計鼓勵橫向協作的激勵機制,是改革起點。
3️⃣ 促進資訊流動: 組織內應培養能跨語言與流程溝通的「資訊橋樑人才」,負責譯解與串聯不同部門間的理解落差。
4️⃣ 重構分類邏輯: 如克里夫蘭臨床醫學中心的案例,改以病患需求取代傳統科別分工,有效提升效率與服務滿意度。
5️⃣ 善用科技與資料分析: 以芝加哥警局為例,透過數據分析預測犯罪熱點,成功實踐跨部門協同行動。
✦ 從人類學視角啟動系統性觀察與理解
書末作者提出以人類學家的方式來看待與思考組織:
- 走出辦公室親自觀察
- 傾聽多元聲音並彼此對照
- 質疑制度背後的假設
- 比較不同文化、尋找另類可能。
這種思維不求立刻解決問題,而是鼓勵我們從理解多樣性與觀察細節開始。因為穀倉與不夠了解其他部門工作內容和部門抱團有關。而資訊透明與對話則是關鍵解法。
✨總結:重新想像「協作」的未來
《穀倉效應》作為一本組織管理書,提倡我們重新認識資訊流動、人際互動與跨界整合的策略指南。當組織與社會面對氣候變遷、數位轉型等巨大挑戰時,打破「封閉分工」的穀倉思維,將決定我們能否真正走向共創與創新。
在第二部分作者提及的案例,有些雖然取得階段性成功,但隨著事過境遷,溝通橋梁也可能再度被破壞,或者在當初的地區沒有成功,反而被借鏡後在其他城市發揚光大。
也就帶出問題,即便知道有這個現象,但能不能「修正」公司內這現象又是另一回事。尤其在一個組織經年累月,變成一個龐大巨獸,各部門主管又占地為王,要如何開始改變,改變能帶來什麼成果都是不可預測。
此外,以穀倉效應的角度來看形成小團體似乎是壞事,但卻有利提升部門的向心力,這也造成公司內部不可避免必然存在穀倉,指示是否影響到正常運作或資源爭奪。因此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重新設計結構與溝通方式,消彌敵對並促進合作。
我個人認為組織、透明化教授他人的過程與《隱性潛能》中教學相長的模式存在關聯,推薦可以一起閱讀。
此書有第二集,《未來思考 數據失能、科技冷漠的 VUCA 時代,破除專業框架,擴展人生事業新格局》後續閱讀後再分享心得。
📖 我是哈斯,每週與你分享一本書! 喜歡這樣的介紹,歡迎關注與紅心支持!📖💡

🔜 下一篇,我們將深入拆解《專注力協定》中的「時間區塊設計」技巧,看看如何把行事曆變成你抗干擾的堡壘。
✨延伸閱讀
1.部族化的E世代→部族化的 E 世代:歧視與社會撕裂的反思
2.隱性潛能→陪你讀書 EP2-14|突破天賦迷思,掌握真正的成功法則! ——《隱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