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

含有「暖化」共 1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當氣候議題被提起,常會有人說:「如果全球暖化繼續惡化,地球會不會反而變得很冷,進入新冰河時代?」這個說法聽起來像反直覺的警告,也在不少影視作品裡出現過,例如《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所描繪的劇情。但,這樣的情況真的有可能發生嗎? 「暖化導致冰河時代」的理論從哪
Thumbnail
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知識爆炸的時代,有關淨零排放、永續發展、ESG、SDGs等綠色概念頻繁出現,在相關議題中幾乎是人口必言之,然而對於整體框架和各名詞之間的連結時有混淆,亦欠缺宏觀角度。因此,本文不談細節,只談框架,希望對於未來在接觸相關知識時,能幫助自己和讀者了解為何而學以及快速定位所學。 目次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四個關於氣候變遷的常見迷思,並以科學證據佐證,包括:暖化是否為地球自然週期所致、太陽活動是否為暖化主因、全球升溫攝氏 1.5 度的影響、減碳是否為經濟騙局。文章引用多個科學研究數據與報告,說明當前全球暖化的速度和幅度已遠超自然變化,並強調減碳的重要性與其帶來的經濟機遇。
Thumbnail
沒錯,關鍵在於「公正轉型」,因為氣候變遷的歷史債務,從一開始就不是公平的。過去排放最多的英國、法國、荷蘭等國,若將殖民時期的碳排放納入計算,其責任從不到 15% 提升至近 19%。相對地,印度的歷史責任下降 15%,印尼下降 24%,非洲更下降 24%。換句話說,殖民者過去大量排放,現在卻將減碳責任轉嫁給曾經被剝削的國家,這是非常不公平的策略。 然而,如果選擇不作為,後果更為嚴重:氣候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到 2050 年恐將高達上兆美元,相當於全球 GDP 的 15–34%。相比之下,實現淨零轉型僅需全球 GDP 的 1–2% 投入。這意味著,減碳不是選擇題,而是避免未來鉅額代價的必要投資。 因此,責任的瓜分必須公平:發達國家應承認並矯正歷史不公,透過氣候融資與技術轉移,協助弱勢國家共同轉型,才能避免這場全球性的能源轉型淪為新殖民主義。
藍醫-avatar-img
2025/07/01
可能要留意一下降溫技巧,網路上有許多資訊可供參考。 但若出現以下症狀,可能已經是熱衰竭或中暑的前兆: 頭暈、頭痛、冒冷汗 噁心、嘔吐 抽筋、心跳加速 神智不清、昏迷 📍 若沖水、開風扇或冷氣都無法解決問題,請務必立即就醫!
自由靈魂的貓-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01
藍醫 謝謝醫師,我本來就神智不清www
大多數台灣人的印象中, 基隆就是常常都下雨, 或是有人誇張點說幾乎天天都下雨, 但是基隆越來越多的晴朗天氣, 晴天多到讓你不要不要的,(比起以前) 而日前板橋的傾盆大雨, 看到網友分享板橋大雨影片, 雨水大到像是用倒的, 水量幾乎遮蔽了近距離視線的能見度, 而同一時間, 高雄的朋
Thumbnail
身為地球上頂級掠奪者,我們正面臨了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危機,多少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存亡的時刻,我們到底還能做些什麼,才能夠為地球,為我們的下一代留下這個美好的環境!
Thumbnail
本文探討「習慣化」的雙面性,並提供方法應對。習慣化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機制,使我們對重複刺激漸漸適應,但這也可能讓我們對快樂、痛苦、風險等麻木。作者提供方法,包含適當的中斷與變化、多給予他人、外部防止機制,以及體驗負面結果等,以維持生活中的新鮮感與創新能力,並應用於對抗地球暖化。
Thumbnail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2/07
「體驗負面結果:模擬和體驗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虛擬現實(VR)技術展示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等,增強人們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和認識。」 近年來極端的冷和熱,地球上的人已覺察到地球面臨的風險。
艾螽斯-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07
李英華 氣溫慢慢上升,套句廣告詞:"千萬不能習慣就好!" 😂
今年氣溫從春節後,就持續高溫,香草植物不耐高溫,紛紛枯萎死亡。 於是,特別找了些耐熱又耐雨淋的夏日花做替代。 日日春,在一般人家的庭園常種,是很普遍的植物,沒什麼價值,但顏色紅的搶眼,作為景觀布置,深受喜愛。
Thumbnail
  這是存在問題,但是是在整體人類的尺度。雖然對於每一個個別的人來說,除了電費會高一些之外,開冷氣不是什麼代價高昂的事情。但從整體人類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件有些驚人的事情:我們在大規模的改變局部溫度,且為了維持這種相對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我們每天都消耗掉大量的能源。
過往在進行營養學研究的一大挑戰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就算是食用相同食物也會有不同反應,為了找出飲食對人體的影響,這部紀錄片展示了雙胞胎飲食實驗的過程及結果,同時也帶出了許多飲食的觀念與真相。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