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習慣化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幫助我們適應環境,也能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陷阱。
本書《屢見屢鮮》("Look Again")有兩位作者:
1. 卡爾·桑斯坦:美國著名的法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現任哈佛大學教授。他的著作包括《噪音》、《助推》、《明斷》等。
2. 塔利·沙羅特: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系副教授,創辦了“情感大腦實驗室”,曾多次獲得英國心理學會的圖書獎。她的研究領域包括神經科學、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交叉領域。
作者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希望透過最新的心理學、神經科學和行為經濟學研究,幫助讀者理解“習慣化”這一現象,並提供具體方法來控制和對抗習慣化,使生活變得更有新意、更具創新能力。
書名《屢見屢鮮》其實是一個字謎反轉,它來自於一個常見的成語「屢見不鮮」,意思是見得多了,就覺得不再新鮮。然而,書名中的「屢見屢鮮」則剛好相反,意在強調每次見到的時候都感覺新鮮。這個書名直觀地反映了本書的主題,即如何透過控制和對抗習慣化,保持對周圍世界的新鮮感和敏感度。
「習慣化」是一種神經系統的基本機制,它使我們對重複的刺激逐漸適應,減少對其反應。這本書《屢見屢鮮》提供了一些例子來說明這一概念:
1. 重複快樂體驗的效果: 當我們經常重複某一快樂的經歷時,快樂感會逐漸減弱。例如,如果我們每天吃自己最喜歡的食物,最初我們會感到非常滿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食物帶給我們的快樂感會減少,這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逐漸適應了這種刺激。
2. 環境適應: 我們對周圍環境中的持續刺激也會逐漸適應,例如對於長時間持續的背景噪音,我們最初可能會感到不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逐漸“習慣”這種噪音,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3. 情緒和撒謊: 書中提到,反覆撒謊會使大腦中的杏仁核(負責情緒感受的部分)逐漸減弱反應,這意味著人的「不安感」會隨著撒謊次數的增加而減少,最終變得對撒謊不敏感。
4. 風險習慣化: 風險意識會隨著不斷適應而減弱。書中提到的一個例子是司機長時間未經歷交通事故後,可能會逐漸降低對風險的警惕性,開車變得不那麼小心,這種情況也會在其他風險場合中出現,如賭徒心理。
習慣化會對我們的生活和行為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書中提供了許多具體的例子:
1. 快樂與痛苦的感受能力
o 快樂的逐漸減弱: 當我們重複經歷快樂的事情時,這種快樂感會逐漸減弱。例如,如果我們每天吃自己最喜歡的食物,最初我們會感到非常滿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食物帶給我們的快樂感會減少,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對這種快樂刺激逐漸習慣。
o 痛苦的減少: 同樣地,習慣化也可以減少我們對痛苦的感受。書中提到,如果我們反覆體驗痛苦的事情,大腦的反應會逐漸減弱,使我們對這種痛苦感覺麻木。
2. 情緒習慣化
o 助長說謊: 書中提到的研究表明,反覆撒謊會使大腦中的杏仁核逐漸減弱反應,這意味著人的「不安感」會隨著撒謊次數的增加而減少,最終變得對撒謊不敏感。
o 虛幻真相效應: 反覆聽到某一訊息,即使它是不真實的,久而久之我們也會把它當作事實。例如網絡上的錯誤訊息,因為反覆被看到和傳播,會讓人覺得更可信。
3. 創新能力的減弱
o 創造性思維的下降: 研究發現,習慣化會減弱創造性思維。例如,連續坐著的志願者比那些中間有走動的志願者想出的家居用品不尋常用途更少。這表明稍微的變化可以增強創造力,而習慣化則會減弱創造力。
4. 風險習慣化
o 賭徒心理: 書中提到的一個研究,志願者在玩20場輪盤賭後,由於沒有及時的損失和獲得反饋,慢慢開始增加賭注,這表明他們對風險的厭惡逐漸減弱。
o 道路安全: 長時間沒有發生交通事故的司機,會逐漸降低對風險的警惕性,例如不再注意超速駕駛和保持安全車距,這可能導致更多的交通事故。
操控習慣化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對周圍世界的敏感度和創新能力,書中提到了一些具體的例子:
1. 適當的中斷和變化
o 音樂的實驗: 志願者被分成兩組,一組連續地聽一首愉快的曲子,另一組間斷地聽同一首曲子。結果顯示,間斷地聽音樂的那組志願者報告他們更享受這首曲子。這表明適當的中斷可以提高快樂體驗的愉悅感。
o 進行小變化: 改變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比如起來走動幾步或者換個工作環境,這些小變化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創造性思維。
2. 多給予他人
o 快樂的實驗: 研究發現,每天給自己花錢的志願者的快樂程度逐漸下降,而每天給別人買禮物的志願者的快樂程度下降得比較少。這表明給予他人的快樂較難習慣化。
3. 外部防止機制
o 改變風險提醒: 書中提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菸草公司每季更換風險警告的內容和形式,以避免消費者因為習慣化而忽視吸菸的風險。
o 刷新安全警告: Google改變了瀏覽器彈出警告的方式,比如給警告添加震動效果,使其更吸引用戶注意,這樣可以減少對安全風險的忽視。
4. 體驗負面結果
o 讓孩子受點小傷: 書中提到,如果想讓孩子更好地感知風險,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讓孩子完全避免危險,而是在可控範圍內讓他們體驗一些負面結果,這樣可以提高他們對風險的認識。
透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操控習慣化,保持對生活的敏感度和創新能力。
在應對地球暖化這一全球性挑戰時,我們需要在培養好習慣和適當去習慣化之間尋求平衡。這兩者之間的拿捏至關重要,既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又能避免因習以為常而忽視環境變化帶來的嚴重後果。
培養好習慣是減緩地球暖化的基礎。這些習慣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節能減排措施,例如減少用電、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浪費、推廣低碳出行(如步行、騎自行車、公共交通等)。透過重複和強化這些行為,它們會逐漸內化為我們的第二天性,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良好的環保習慣,能夠有效降低個人的碳足跡,為地球暖化的減緩貢獻力量。
然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習慣化使我們對環境變化的感知逐漸鈍化,可能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困境。當氣候變化緩慢且不易察覺時,人類容易對其逐漸習慣,忽視其長期積累的危害,從而缺乏應對行動。這時,「去習慣化」的策略變得尤為重要。去習慣化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和感受環境變化的緊迫性,激發積極應對措施。
具體方法:
1. 更新風險提醒:定期更新氣候變化的信息和警告,避免信息因重複而被忽視。例如,透過不同的媒體和創新手段展示氣候變化的影響和未來預測,讓人們時刻保持警惕。
2. 中斷和變化:適時調整環保措施,避免習慣化的麻木。例如,組織社區活動,讓居民參與環保行動,如清潔河流、植樹造林等,讓環保成為大家的共同責任和新鮮體驗。
3. 體驗負面結果:模擬和體驗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虛擬現實(VR)技術展示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等,增強人們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和認識。
4. 多給予他人:推動群體和企業參與環保行動,鼓勵捐助和志願服務,讓更多人參與其中,共同應對地球暖化。
總結來說,培養好習慣和去習慣化是應對地球暖化的雙重策略。我們可以透過穩定的環保習慣來打下堅實的基礎,然後適當地打破這些習慣,重新認識和應對環境變化,避免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困境。關鍵在於我們要主動意識到自己的習慣化傾向,靈活應對不同的情境,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以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這樣,我們既能享受習慣帶來的穩定性,又能時刻保持對環境變化的敏感度,積極應對地球暖化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
******【免費下載試讀中】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歡迎免費下載: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